受訪專家: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教授王大華
編者按:古人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但很多時候,大腦未必能做出準確的判斷,因為我們看到、聽到的東西,可能都是假象。大腦為何會被騙呢?且聽心理學家的解釋。
眼見並不為實
很多人都知道著名畫家梵高的畫作《星空》,當你盯著一幅不停旋轉的漩渦動圖(如圖一)30秒後,再看向《星空》這幅畫,星空中的漩渦也會詭異地動起來。這是因為視覺系統啟動的一種對預知運動進行的補償,延續到星空的線條中,星空就動起來了。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教授王大華介紹,錯覺是指人們在觀察物體時,由於物體受到形、光、色的干擾,加上生理、心理原因而誤認物象,產生了與實際不符的誤差,這是在特定條件下對客觀事物的扭曲知覺。最常見的錯覺就是視錯覺,也就說“眼見未必為實”,我們被眼睛欺騙了。就如上述例子所描述的,視錯覺可以讓原本靜止的畫面動起來。還有個經典的視錯覺(如圖二),明明交叉點都是白色,但你遠看卻感覺焦點在黑白閃爍。這些例子都告訴我們,人們如此信任的眼睛,都可能對大腦說了謊。
除了視覺刺激會欺騙我們,時間也會欺騙大腦。我們常常有這種感受,在愉快地度假時,會覺得“時間過得好快”;而當你焦急地等一個人、聽一場枯燥的報告時,會抱怨“時間怎麼這麼慢”,這就是“時間錯覺”。雖然對每個人來說一天都是24個小時,但大腦對時間的感知會因境而異。例如年齡會影響我們對時間的感受,小孩子會覺得一天很漫長,而工作以後,覺得時間倏忽而逝,年老的時候更是覺得時光飛逝。這可能與不同年齡每天要經歷的任務量不同有關,要做的事情很多,就感覺時間過得快。
安慰劑也能治病
對大腦的研究領域中,最有趣的要數“安慰劑效應”。它是指明明採取不含活性成分的藥物或“假”的干預手段,但僅僅是因為患者“相信它有效”,就能改善健康。
最近,發表在《自然》子刊上的一項研究分析了參與者的全腦影象,發現安慰劑起作用與一些特定的腦區有關,包括丘腦、軀體感覺皮層、大腦島葉、前額葉皮層,涉及感覺和認知。它能欺騙大腦,讓你覺得自己真的得到治療,且這種“相信”對身心能起到積極作用。比如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的研究發現,接受安慰劑治療的勃起功能障礙患者,大部分人的性功能得到改善;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也發現,某些情況下,安慰劑對失眠存在治療效果。
王大華說,除了藉助物質達到“安慰劑效果”,你自己也是最好的安慰劑。例如有些運動員上場時,會給自己振奮鼓勁兒。研究證實,競技比賽中的積極自我對話,的確有助於提升賽場表現。面對困難和任務時,不妨也對自己說聲“我能行”“你可以的”,這種簡單的激勵語言能稍微加快心率,保持更好的軀體準備狀態。
偏見
製造刻板印象
你是不是會在還不瞭解全貌的情況,對某事某人早早地下一個判斷?既然還不瞭解客觀事實,你的認知從哪來的?答案是偏見。王大華說,偏見隨處可見,喜歡熱鬧的人認為安靜者無趣,男司機認為女司機開車總愛出事故,人們總認為老人思維緩慢跟不上時代……
偏見,是我們無意識中就持有的一種不公平、不合理的態度傾向。這種偏頗心理是慢慢習得的,從直接或間接經驗獲得。比如小孩從父母、朋友、老師和周圍其他人的言談舉止中,潛移默化地學到了一些觀念、行為準則、判斷標準,有的人甚至會用消極的態度看待某些社會群體。
負面的偏見會對社會和諧產生破壞。王大華舉例說,西方心理學家們發現了“灰姑娘情結”,即女性通常認為自己是無力的、依賴的,需要“白馬王子”來追求和保護自己。造成了女性不願出頭,在男性面前自卑,認為成功了會被質疑等,甚至還導致了“女受害者有罪理論”,覺得一位女性受侵犯就是因為處事輕浮、穿著暴露等。這種偏見會導致社會中男女不平等的加劇。還有的偏見是泛社會、泛人群的,比如當聊到後輩或晚輩時,很多年長者會評價,“現在的年輕人,比我們當年真是差遠了……”,偶爾會用“垮掉的一代”“被縱容的一代”等來形容。其實“一代人不如一代人”也是一種偏見,在一定程度體現著不同年齡段之間的代溝和質疑。
由於每個人的成長環境、經歷不同,智識也有限,因此沒有人能徹底拋開偏見,它總是會有意無意地欺騙大腦,讓我們做出並不那麼客觀的判斷。王大華認為,有時我們往往只會聽自己想聽的內容,而忽略很多自以為“不重要”的事。雖不能擺脫偏見,但我們可以時時提醒自己,儘量避免先入為主、刻板化的判斷,多去全方位地瞭解一個人、一件事,更不要輕易地下負面論斷,才有助於接近真實和客觀。
以偏概全導致誇大
思維誤區是我們大腦思維能力上的漏洞。一個很常見的思維誤區叫“規模錯覺”,用我們熟悉的話說就是“一葉障目,不見森林”。
人們總是容易注意區域性而忽略整體,我們總是會注意到某個單一的數字而誤判它的重要性。例如,一段時間內出現不少自殺、搶劫、校園欺凌等負面事件的報道,很多人就會覺得這個社會不安全,但其實有可能只是由於媒體集中報道了,而不是事件本身更多了。造成的結果是很多積極的事件不被看到,而誇大了負面事件。
再如,2016年全世界有420萬嬰兒死亡,這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佈的1歲以下兒童的死亡數字。在媒體上,我們本能的反應認為這個數字很龐大,感覺很恐怖,但在1950年,這個數字是1440萬。事實上,2016的這個數字是歷史上的最低點。另一個更常見的例子是,有些人很害怕坐飛機,覺得飛機失事的事件很多、機率很大,但事實上,2016年全年總計4000萬架次商用飛機平安降落,僅有10架墜毀,那0.025%的事故恰恰是媒體急於報道的。可見,如果一個人凡事只從單一資料出發,做出的判斷就會十分不理智,甚至會整日提心吊膽。
王大華說,為了避免只看區域性、不見整體的問題,你只需要關注兩點:對比和比例。永遠不要認為數字本身就有很大的意義,當你看到一個數字的時候,你應該馬上想到用它和之前或其他領域的數字做對比,關注其趨勢、變化,而不是數字本身。比例也很有意義,把一個數據放在更大的範圍內,它能告訴你,這件事的影響力到底有多大。不要固執於一些片面資訊,不要盲目相信經驗,不要只相信自己看到的。人內心的成見是一座大山,多視角地來觀察這個世界,才能讓大腦避免上當。
來源:生命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