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能源材料的價格上漲,引發了市場對於能源經濟良性發展的擔憂,其中主要的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都出現了價格大幅上漲。
歐洲地區更是經歷了一次能源危機,天然氣價格暴漲,電力能源價格暴漲,而近期國際原油價格也突破了80美元一桶,高盛等金融機構預計年底石油價格會達到90美元一桶,而美國銀行分析師認為國際油價將突破100美元。
疫情期間,我們先是經歷了生活材料價格上漲,比如糧食、蔬菜、豬肉等與CPI指數相關的食品價格;而到了疫情後期,我們生活材料價格逐步穩定,但生產類原材料價格卻開始了上漲,比如鐵礦石,銅鋁,動力煤等.
今年以來與工業和企業生產相關的原材料經歷了週期性的上漲,工業品指數PPI也不斷創下新高,原材料為何會上漲得這麼厲害呢?我們簡單做個市場解讀:
首先,原材料價格上漲的直接原因是貨幣超發和國際傳導。
疫情以來,全球各大央行都開啟了不同程度的貨幣放水,其中美聯儲為了轉嫁經濟風險,一度釋放了6萬億美元的貨幣,而其他新興經濟體央行為了應對美元氾濫衝擊,也開啟了貨幣超發模式,刺激自身經濟和對沖美元風險。
很多人覺得貨幣超發影響只侷限在本國經濟體,貨幣超發都是內部消化,而只有美元是世界貨幣,美元超發才是全球市場在消化,而6萬億美元的貨幣超發不至於帶來太大的影響。
這個觀點其實是錯誤的,現在是全球一體化的經濟貿易模式,這也意味著除了美元夥伴,歐元,英鎊,人民幣等都是國際支付貨幣,美元貨幣超發引發全球貨幣放水,帶來的影響自然是國際化的,沒有任何一個經濟體可以獨善其身。
2020年全球貨幣放水超百萬億,而這些要傳導到生產材料端往往需要時間,因此下疫情階段,我們只看到糧食價格上漲,但工業生產原料價格上漲不明顯,但到了後疫情時代,各類生產原材料都經歷了多輪的價格上漲。
貨幣超發會帶來通貨膨脹,而全球貨幣放水也意味著各大經濟體都會出現輸入性通脹,輸入性通脹首先就體現在各類工業生產原材料價格上漲方面。
原材料價格上漲厲害的直接原因就是全球貨幣超發,引發了輸入性通脹,最後傳導到了各類商品原材料市場。
貨幣超髮帶來的通脹,往往是互相傳導的,而不是隻侷限在內部經濟體,而通脹在不同經濟之間的傳導,我們也叫做國際傳導,也正是這種國際傳導加劇了我們原材料價格上漲。
其次,商品期貨市場的熱錢投機炒作,放大了短期原材料價格漲幅。
全球貨幣放水意味著市場上多了很多無處可去的熱錢,而貨幣天然的流動性就是流向價值窪地,最終帶來區域性市場的價格波動,比如商品原料市場的輸入性通脹,就是大量超發貨幣和熱錢湧入的結果。
但貨幣超髮帶來的熱錢湧入,往往具有周期性和階段性,不會一直上漲,但熱錢的湧入,往往會帶來虹吸效應,會吸引其他市場上的遊資和機構資金,畢竟資本都是趨利的,那裡有錢賺就會湧入哪裡。
當後疫情時代,商品原材料市場出現輸入性通脹,其他市場的投機資金就會大量湧入,這類資金往往是短線炒作,哄抬價格,想要從原材料市場價格的短期大漲大跌中,獲取高回報。
這也是為何疫情之後,各類商品原料指數都不斷上漲,特別是鐵礦石,煤炭,石油等能源材料期貨,都出現了各種漲停潮,這都是投機資金湧入的結果。
在商品期貨市場輸入性通脹環境下,投機資金的湧入造成了能源等各類原材料出現了短期價格的異常波動,比如近期動力煤期貨的各種漲停行情,投機資金炒作明顯。
所以,原材料價格上漲厲害,短期原因是其他市場的投機資金湧入,導致價格機制失衡,原材料價格大起大落。
最後,原材料價格上漲與產業端的供需失衡有關。
如果說貨幣超發和期貨市場炒作是近期原材料價格上漲的金融傳導,那麼中長期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就是產業端供需失衡導致的。
疫情期間我們的能源經濟和工業生產都幾乎停擺,這個時候各類原材料價格幾乎都出現下跌狀態,價格很低,而後疫情時代,全球經濟和工業生產復甦增長,這個時候生產需求恢復了,那麼對於各類生產原材料的需求就恢復了,原材料價格就會出現階段性上漲。
但後疫情時代,全球的產業鏈端出現了供需失衡,使得原材料價格失去了中長期的穩定性。
全球的產能復甦明顯,而中國更是成為全球生產供應鏈的中心,引領全球經濟發展,但突然復甦的產能需求,使得原材料供給端出現缺口,短期無法滿足爆發式的產能需求增長,供不應求出現了原材料價格的持續上漲。
另外一個層面,在原材料供給端,我們全球的運輸鏈條也出現問題,疫情和各種極端氣候影響,很多原材料的生產成本和運輸成本大幅上升,比如海運成本等,各類供給端各類成本上升推動了原材料價格上漲。
實體產業鏈端的供需失衡使得我們的原材料價格長期處於上漲狀態,而要恢復穩定價格,需要全球生產供應鏈的調節,產能週期的調節,這是全球經濟和產能的平衡問題。
綜上:原材料價格上漲厲害的直接原因是全球貨幣超髮帶來的輸入性通脹,通脹在國際之間傳導,引發了原材料價格上漲;而原材料價格上漲短期原因是商品期貨市場的投機炒作,中長期原因是產業鏈端的供需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