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用來運送糧食等重要商品的The Flying Buttress貨船,居然開始運送各種零食玩具?原來是因為,最近這艘貨船已經成為沃爾瑪的專屬貨輪。
由於全球供應鏈中斷和貨輪短缺的情況持續加劇,沃爾瑪、亞馬遜乃至Target和Costco等美國本土零售商都開始紛紛包船運貨,應對接下來的購物狂歡季。但中小型零售商就沒有那麼奢侈了,一些企業甚至已經面臨破產。
港口擁堵導致供應鏈中斷
7月份以後,等著進入美國前三大港口的集裝箱船數量一直在不斷上升。然而目前正處於全球航運需求的兩個旺季之一,導致港口擁堵愈演愈烈。在美國等地,貨運模式的瓶頸也正在導致零售商和製造商的發貨延遲,產能下降,並將貨運成本推向史無前例的高位。
在中國,從8月底貨輪等待數量飆升以來,寧波碼頭的擁堵已經顯著緩解,但其中一些貨輪被分散,導致青島等區域的貨輪數量增加,青島也創下了8月以來的最高等待船舶數量。
在貨輪擁堵的同時,為了把握需求增長的巨大商機,眾航運公司卻在大力增加亞洲-美國航線的運力,但港口擁堵正在削弱可獲得的實際運力,使得運價面臨上行壓力。
9月起,航運公司開始增加跨太平洋運力的部署,根據繪製航運公司時間表平臺eeSea的資料,到12月,西海岸的運力將比3月至7月的運力增加約22%。並且到年底,航空公司還會在東海岸增加約14.4%的運力。
但是,這樣不顧實際情況的大幅擴張運力也進一步加重了港口的壓力,例如,南加州海事交易所(Marine Exchange of Southern California)的資料顯示, 在美國西海岸,有63艘集裝箱船等待進入洛杉磯和長灘的港口,大約是這兩個港口平時能處理的數量的兩倍,而碼頭已經有大約30艘集裝箱船停靠在泊位上,每天還會有更多船抵達。
根據南加州過去的擁堵情況,Sea-Intelligence估計可能需要到2022年4月才能恢復正常運營。可以說,美國幾大主要港口全都亂成了一鍋粥。
零售巨頭們的應對之策
除了貨輪擁堵,由於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國家的新冠肺炎疫情再次抬頭,加上中國的限電政策,美國零售商在亞洲的傳統生命線正在逐漸凍結。
儘管供應鏈混亂,但消費者可不管這些。現在,美國消費者們在商品上的支出已經超過外出消費,加上節日購物狂潮臨近,美國人的購物需求仍在迅速增長。
零售諮詢公司戰略資源集團董事總經理Burt Flickinger表示,目前至少有20到25%的貨物滯留在船隻上,並且不太可能在11月26日黑色星期五假日購物季開始前上架,這些商品已經幾乎等於大型零售商們超過三分之一的利潤。
對於巨頭們來說,這可不是一筆小數目,絞盡腦汁也得把貨拿回來。於是,眾零售巨頭紛紛採取包船的策略來保證供應鏈安全,應對即將到來的歐美銷售旺季。
今年8月,沃爾瑪在業績電話會議上宣佈,他們正在包船為假日購物季做準備。透過和比較小的物流管理公司簽訂合同,沃爾瑪就可以對貨物流動有更多的控制權,但同時也面臨高昂的成本。
一艘載有3000個20英尺集裝箱的船舶每天的租船費用平均為40000美元,這些費用加起來都已經比用40英尺集裝箱從亞洲運到美國的最高價9817.72美元還要高。
除了這些,沃爾瑪還開始租比較小的貨船,讓它們在較小的港口停靠卸貨,這些港口的擁堵程度比南加州這些關鍵港口要低。除了沃爾瑪,宜家和家得寶(Home Depot)乃至亞馬遜也紛紛包船運貨。
中小賣家們的“束手無策”
儘管這些零售巨頭有足夠的財力和貨運量來證明自己租船是合理的,但比較小的零售商仍在貨輪擁堵的問題下束手無策,苦苦掙扎。
一家從中國和印度進口貨物的美國小型零售商的相關人士曾表示,除非形勢明顯好轉,否則該公司可能在2022年第一季度破產。
和其他大大小小的零售商一樣,這家公司受到了運費翻倍上漲的打擊,8月初,這家零售商本來已經獲得了預留的25個集裝箱的貨位,卻在最後一刻被突然取消。
因此,這家小零售商不得不暫停來自中國工廠的訂單,並被迫為已開發票的商品支付倉儲費用,尤其是那些必須延期整整一年的季節性商品,倉儲成本更是高得嚇人。
對於這些情況,人們紛紛擔心,最終供應鏈問題可能會增加大型零售商的主導地位,同時排擠那些沒有多餘資金租用自己的船隻或透過貨機運輸的小公司。
全球諮詢公司科爾尼的合夥人邁克爾齊默爾曼說:“租賃船舶是目前為數不多的解決方案,但這是一個非常昂貴的選擇,如果你是一家中型零售商或新興時尚品牌,你就沒辦法租自己的船。”
現在,租一艘船的成本大約是每月100萬美元到200萬美元,加上運營成本,包括租用集裝箱的成本,這些成本可能高達數百美元。而大型零售商每月將要使用500到1500個集裝箱。
並且,租船最重要的方面是容量的發揮,現階段租船是可以省錢的,但船隻租期一般是兩到三年,所以是否要租船是一個重要的決定。如果海運集裝箱市場再次崩潰,這些租用的船隻將需要繼續使用,不然只能以後虧本轉租。
我們可以看出,每當遇到供應受限時,總是大公司獲勝。規模比較小的企業沒有足夠的資金來跟上巨頭們的腳步,只能把這些成本轉嫁給消費者,但是大型零售商卻能夠自行承擔成本。因此,中小企業只能越輸越多,真是可悲可嘆!
作者:杜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