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長偉
華應龍老師非常愛讀書,很有哲學思想,在課堂教學中也常常體現出來。他提出的“融錯”教學,是指把課堂差錯融化為一種教學資源,為開展教學活動、達成教學目標服務,這正好符合我國古代“相剋相生,相反相成”的哲學思想。為什麼說是“融錯”,而不是“容錯”?因為課堂並不是容納了“差錯”就精彩,而是把“差錯”融化為教學不可或缺的資源才精彩。華老師對“融錯”教育精闢剖析,把“融錯教育”分成“容錯、融錯、榮錯”三個階段。
一、“容”錯——尊重學生的不同。
“融錯教育”首先是“容”錯,包容孩子的錯誤。有容乃大,因為包容,課堂才會活起來,才能洋溢著生命力。錯誤是一種反證,對教師也是一種提醒和幫助。因此,對孩子不同的聲音,華老師總是特別好奇。每當課堂上只有一種回答的時候,他就會不停地去問,“還有沒有不同的?”他說:“有時候我是有預設的,這個問題,還有著怎樣的答案。更多的時候我只是給孩子一個空間,你會發現有時候孩子的想法很獨特。”“尊重孩子的‘不同’,並且一定要去追問這個‘不同’背後的解釋。”“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學生的作品,學生的回答,一定要讓學生自己去解說,我們看到的不一定是對的。孩子既然表達出這個作品,肯定會有想法。”在課堂上,正確的可能只是模仿,但是錯誤的一定是創新。當出現不一樣的東西時,孩子一定是動腦筋了,不管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都是課堂上的生命體,都是應該尊重的。
二、“融”錯——差錯是一種資源。
華應龍說:“我發現真正有效的教學,就是面對學生的錯誤,幫助孩子解決它,讓他下次不再錯了。這些年來,我的教學成績都很好,就是因為我在教學中有效幫助學生糾正了錯誤,並且是從根上解決問題。”感悟出這樣一個道理之後,華應龍在和年輕老師交流的時候,常常會告訴他們:“要更多地去琢磨學生錯誤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只有找到了這個原因,你才能去幫助他,而不是枯燥、簡單、機械地去強調規則,那是沒用的。只有當他找到錯誤的原因自己醒悟了,才能真正解決問題。否則,學生今天錯了,明天還會錯。”因此,“融錯教育”的第二層含義是“融”錯,把錯誤融化。
三、“榮”錯——犯錯也是一種貢獻。
“很榮幸,我錯過,錯是一種貢獻。”這是“融錯教育”的第三層含義。華應龍說:“很多老師認為學生不該‘錯’,而我認為學生可以‘錯’,學校、課堂就應該是學生犯錯的地方。”“在這樣一種融錯的教育中,積澱下來的就是孩子創新的人格。在學習的過程,他不但掌握了知識,而且還養成了敢於嘗試的良好習慣,錯了、失敗了,他會去分析,然後再不斷地探索。這種教育能幫助孩子磨鍊出百折不撓的意志品質。”
讀華老師的書,走進他的教育世界,是為了站在巨人的肩上,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作者單位:周口市紡織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