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一涵
近日,在深圳某中學的教師招聘中,7人中有4人是博士,這引發了網友熱議,有人認為博士競聘中學教師是自降身份、大材小用,直呼“中小學教師隊伍太內卷”。但理性來看,博士任教中學既可以理解,也有正向意義。
近些年,我們國家教育事業蓬勃發展,中小學教師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不斷提升,收入穩定、帶薪假期長、福利優厚……這些都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才踏進中小學領域。因此,博士擇業向中小學“靠攏”是理性選擇,並非盲目內卷,我們應當尊重這種基於自己職業規劃和現實考慮的個人選擇。同時,這也側面說明,學校對博士們的能力和素質是認可的。
從事基礎教育的博士生絕非大材小用,也不應當受到“浪費高學歷”與“科研人才流失”的苛責,畢竟高校與科研機構的崗位與需求都有限度,且並非每一位高學歷畢業生都適合從事科研。相反,擁有良好知識結構、豐富學習經驗和活躍思維的博士生,如果把自身的經驗和優勢傾注在基礎教育上,不僅能夠大大提升中小學教育水平和系統創新能力,更能發揮激勵帶動教師整體隊伍發展的“鯰魚效應”,這對於學校和孩子的長遠發展來說,難道不是件好事兒嗎?這樣的貢獻也並不遜於科研成果。
教育本身就是人才密集型行業,高素質人才對教育工作的促進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期待在一線城市外,地方的學校也能在政策和資源的“加持”下,吸引更多高學歷、高素質人才加入,為更多孩子提供更優質的教育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