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雙減”政策之後,一眾教培機構一夜之間失去生源,頓時赤地千里、瀕臨絕地。
無論是體量是大是小,從事何種培訓,都難逃一劫。
甚至包括巨頭精銳教育。
雙減,減掉的是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
以前我們總是吐槽,孩子作業太重,培訓班太多,壓榨了家長太多的時間、金錢和精力,吞噬了孩子的身體健康。
我一個大學同學的哥哥,兒子十一歲,正準備衝刺小升初。夫妻倆人年收入不到30萬,居然每年在孩子課外教培上花費小20萬。
據他們說,這個數都沒趕上他們班的平均數。
孩子同樣辛苦,幼兒園20%的近視率,有30%的初中生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鬱症。
內卷這個詞,在教培領域體現的最為血腥。
而這場近年來範圍之大、執行力度之強的教育改革政策,正刀刀見血的革新著教育領域的業態,整個教培行業一瞬間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2
教育領域的改革,不僅僅是針對義務教育的“雙減”。
還有禁止高考復讀政策的強力推行。
其實早在2002年,教育部在《關於加強基礎教育辦學管理若干問題的通知》就已經有明文規定,禁止公辦高中舉辦高考復讀班。只不過近20年以來,這個政策並沒有被堅定的執行。
而在今年,貴州、四川、雲南、重慶、黑龍江等地的教育廳不約而同釋出檔案,明令禁止公辦高中開展復讀班。
當然,目前這些政策約束的都只是公辦高中,高考失利的學生還有私立高中可以選擇,但私立高中費用高、教育資源有限,這無疑增加復讀的難度,部分高考失利的學生將無法承擔復讀的成本。
“3
這些政策出臺的目的有人提出過很多說法,比如降低家長無謂的投入,避免家庭之間在教育方面的軍備競賽,保護孩子身心健康,培養素質全面、具備創新能力的人才,高校資源有限、避免浪費等。
但是在我看來,這些政策的目的,起碼還有另外一個:
主動將人員分流,讓能上大學的人上大學、不能考上大學的人成為藍領走進工廠,滿足國家對人才的多層次需求。
雙減政策+禁止復讀政策,如果被貫徹執行,結局很容易想象:只要那些不需要多做作業、不需要課外培訓的天才,才能在僅有的一次高考機會中,考上心儀的大學。
這種天才會佔多少比例,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剩下的這些人,多半可能會流向專科、職高、技校等,未來成為藍領。
因為我們確實缺少藍領工人。
“4
每年春節都有用工荒。
比如今年的春節之後,“美麗浙江”官方賬號發文說,義烏為了能夠保障招到充足的工人,相關領導親自千里迢迢奔赴湖南,如果當地有人願意來義烏打工,他們會包車送他們過來。工資待遇方面也很給力,除去五險一金,到手6000元工資。
廣州的老闆更狠,他們為了能招到工人,在街頭排了3公里的長隊,拿著自己公司的介紹檔案,讓工人隨便挑。難以想象的卑微。
缺少產業工人到極致,就是所謂“製造業空心化”。
這是困擾美國的問題。
美國在二戰期間一躍成為軍事大國,憑藉的就是超強的製造業能力,造船如下餃子,造出的坦克橫行歐洲。
但是到了1960年代以後,美國的造船業萎縮,被日本、韓國壓著打,現在美國造船業已經完全退出了商用船隻的競爭序列,每年的訂單隻佔全球訂單的1%。
慘淡經營的幾個造船廠,基本靠建造和維修軍艦存活。
產業工人流失、專業人才凋零,是導致製造業空心化的直接原因。
所以,把人才人流,讓更多的人讀技校、專科、職高,或許是一條解決之道。
“5
但是很遺憾,那些在讀的技校學生並不買賬。
就在前幾天,《中國青年報》在一份調查發現,63.97%的職業院校的學生畢業後不想進入工廠、車間等一線工作崗位。
具體原因也很真實:
對工作前景不看好——61.04%
工作環境差——52.87%
工資待遇低——40.01%
交友圈太小——31.35%
一線工人是真的難做。
比如前幾年我在佛山出差的時候,看到一個招工廣告,寫著公司一月4500朝上。具體構成是,底薪2000塊,加班費15塊一小時,一天加班2小時,週六加班一天,一週能拿400加班費,一月總收入4600朝上。
在那個時候,作為計件工,這個工資可以了。
但是和那些提桶跑路的工人聊過之後,發現完全不是這麼回事。
流水線嘛,說累其實也不算累,一個工人就管一道工序,非常簡單,比較機械化。
問題就是不把人當人。
你要喝水,你要撒尿,都要向線長報告。因為是流水線,不能確認。缺了你一道工序,整個流水線都要停擺。所以你上廁所,就得找線長頂一下。
所以工廠甚至都會規定,小便不超過5分鐘,大便不超過10分鐘,一個上午不能超過兩次小便,那個本本記下來。
機械、重複、無聊,對肉體的摧殘尚在其次,對精神、社交方面的壓抑才是無法忍受的,所以富士康跳樓很容易理解。
這樣的崗位,誰願意去做?
“6
我是農村出身。農民這個群體嘛,大家都知道的,是比一線工人更沒有前景的一個群體。不然也不會紛紛跑出去打工了。
所以許多農民的孩子都特別自覺。
農村基本沒有教培機構滲入——太窮了,花不起這個錢。但是即便如此,農村許多孩子還是在課餘時候玩命的做作業、補課。
家長為了讓孩子有個更好的教育環境,玩了命的拼盡家底也要把孩子塞進縣城裡教育條件好的中學。
原因無它。
他們不想重複父輩的生命軌跡,他們想追求更幸福的人生。
農民很老實。老實到居然相信努力就有收穫、拼命就會成功。
所以農村許多的孩子,無比勤奮,不怕挫折,永遠不怕吃苦。
沒有家庭教師,就自己學;高考失敗,就再來一年。
只為能考上大學,能找到體面的工作。
大學,就是希望。
而現在教培機構被一網打盡,高考復讀的空間也被收緊,自主決定命運的自由也越來越少。
這讓我想起了當年的上山下鄉活動。
站在國家的大敘事上,我十分理解這種決策。
但是站在卑微的個體立場上,我感到十分的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