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是個傳奇領導人,其政治生涯“三落三起”,他依舊硬挺,率領中國這艘“巨輪”滾滾向前。
與他的政治生涯相映,鄧小平的三次婚姻十分曲折,充滿人生的酸甜苦辣。
他兩度失妻,26歲飽嘗痛失妻兒之苦,在獨身6年後,終於遇見卓琳。
兩人走過烽煙四起的戰爭歲月,渡過蒙難時刻,鄧小平用親身經歷告訴了人們:對感情的堅持終讓人修成正果。
一、第一任妻子張錫璦:兩人志同道合,最終卻陰陽相隔
鄧小平的第一任妻子叫張錫璦,河北房山人(現在已併到北京),1907年生。張的父親在鐵路工作,曾經領導“二七”罷工,張錫璦受父親影響,小小年紀便嚮往革命。
1925年,張錫璦隻身來到北京,向李大釗、趙世炎等人求教。李大釗見張錫璦是鐵路工人家庭,又專心革命,便以黨組織名義,派她到莫斯科中山大學唸書。
正是在這裡,她認識了從法國來留學的高材生鄧小平。當時鄧小平年齡雖也不大,卻已經是法國地區的負責人之一,心思縝密,富有激情,兩人一同學習,參加活動,讓張錫璦產生許多好感。
鄧小平也對漂亮伶俐的張錫璦有很深印象,可因為國共合作,他只在蘇聯學習1年多,便在1926年底被調回國內。
1927年秋天,張錫璦正式畢業,被調到武漢的中央秘書處工作,此時鄧小平正任秘書長,是她的頂頭上司。
再次見到鄧小平讓張錫璦十分驚喜,她抓著鄧小平的手,激動地說著離別後的情況,兩人感情倍增。
鄧小平也漸漸發覺張錫璦的感情,他深知革命年代相愛不易,主動接受張錫璦,二人成了一對革命伴侶。
後來中央由武漢遷到上海,鄧小平特地向組織申請:自己和張錫璦沿長江乘船赴上海。
兩人牽手並肩站在甲板上,憑欄遠眺。江面時而激流洶湧,白浪滔天,時而漁舟唱晚,落霞與孤鶩齊飛。
鄧小平感慨:“我們革命同志也和這江水一般,滔滔不絕!”張錫璦沒有說話,只緊緊靠著心上人。
二人到達上海後,張錫璦繼續分配在鄧小平手下工作,兩人工作在一起,生活在一起感情漸漸成熟。
1928年初,經組織批准,鄧小平和張錫璦舉行婚禮。中央特地在有名的川菜館聚豐園辦了幾桌酒席,周恩來、鄧穎超、李維漢等人都參加了婚禮。
他們的婚後生活很幸福,張錫璦結婚時只有21歲,長得白淨、秀氣、活潑,讓鄧小平充滿了幸福感。後來卓琳問起張錫璦,鄧小平沉思許久說道:“張錫璦是少有的漂亮。”
可是個人的感情總免不了被時代裹挾。因為大革命失敗,鄧小平僅過了1年半的婚姻生活,便被派往廣西領導武裝鬥爭。他離開的時候,張錫璦已有身孕。
妻子挺著大肚子送鄧小平出征,作風剛硬的鄧小平只往前走,不敢回頭。
1930年1月,廣西的鬥爭有了起色,鄧小平匆匆返回上海向組織彙報,此時張錫璦正住在醫院準備生孩子,鄧小平有幸見證了孩子的出生。
讓人沒想到的是,張錫璦因為孩子難產得了產褥熱,生下女兒後便去世了。由於醫院的衛生條件不佳,孩子失去母親,不到幾天也去世了。
26歲的鄧小平同時失去愛妻和女兒,這是何等沉重的打擊!但由於革命需要,他不得不收拾心情,裝作風平浪靜,返回廣西領導革命,甚至沒來得及為妻兒送行。
後來只要有人提起張錫璦,鄧小平總會陷入沉思,似追憶似後悔,或是五味雜陳。
中央特科幫鄧小平收殮張錫璦母子,並且立碑,為掩人耳目,墓碑上寫了假名“張周氏”。
二、第二任妻子金維映:情投意合,卻因理念不同離婚
1931年7月,鄧小平從廣西回到中央蘇區工作,同行的還有一位負責江蘇婦女工作的同志,這就是金維映,由於為人熱情,性子潑辣,人們都稱她“阿金”。
金維映是浙江岱山人,1904年生,與鄧小平同齡。兩人經過地下交通站回到蘇區,為了掩人耳目,他們以夫妻相稱。
為了應對國民黨的盤查,他們約定了許多暗語和套話。鄧小平發現,自己在生活中有些沉默,而阿金總有說不完的話,兩人總能巧妙地將話題進行下去,心有靈犀。
加上連日的同吃同住,他們聊了很多,關於情感,關於革命,關於人生,由此慢慢產生感情,後來結成婚姻。
婚後二人分別被安排在兩個縣擔任書記,相隔50公里。同時二人又對工作極端負責,總是想方設法做到最好,經常沒有時間見面。
鄧小平只得等忙到深夜,騎著馬與金維映相見。金維映也不忙著休息,等著鄧小平到來,二人促膝長談,稍事休息,天剛蒙亮,鄧小平便要騎馬離開。
這樣忙碌而幸福的生活持續了2年。
讓人沒想到的是,博古、王明等蘇聯歸來的領導人,與毛澤東產生爭論,並漸漸得勢。鄧小平作為始終根植農村,支援毛澤東的代表者,也不斷受到打壓,被撤去職務。
而金維映由於長期在浙江、上海等白區工作,接觸的多是上層領導者,對博古、王明等蘇聯歸來的“海歸”更為信奉。她在大會上“揭發”鄧小平為“毛派頭子”。
臺下的鄧小平坐在板凳上閉著眼睛,強裝睡覺。在他心裡,妻子應該是“走走過場”,可以諒解。
可就在鄧小平被撤職,下放勞動的時候,金維映拿著一份《離婚協議書》來找他。鄧小平沒有表情,果斷拿起筆簽了字。
他們因共同信念走到一起,又因理念不同而分開,鄧小平坦然接受這個事實,依然堅定著自己的革命道路:支援毛澤東。
直到1962年,毛澤東在“七千人大會”上提出了革命的“五不怕”精神,其中第五條“不怕老婆離婚”,說的正是鄧小平和金維映離婚的事。
三、第三任妻子卓琳:58年不離不棄,從延安到“星辰大海”
1939年,鄧小平已35歲,此時他已經和金維映離婚6年,由於一直在太行山作戰,沒有再考慮感情問題。
偶然間他回延安參加會議,同住一個窯洞的好友鄧發見他一人孤苦,便想為他找一個“知音”。
經過一個多月尋尋覓覓,鄧小平看重了年輕漂亮、才華橫溢的雲南姑娘卓琳。
卓琳本名蒲瓊英,父親是雲南著名愛國商人,她也是從小接受新式教育,後來考上北京大學,因為追求革命,便和幾位同學不遠千里到了延安。
耿直的鄧小平首先請朋友找卓琳“說媒”。結果去了兩次,都被拒絕了。原因是:卓琳雖然認識鄧小平,對鄧還是缺乏瞭解,沒有結婚的想法。
尤其是當時卓琳還聽了延安的一個“笑話”。一個知識分子女性嫁給工農幹部,倆人晚上散步,知識分子說到:“月色多美啊!”工農幹部回答:“有什麼看的!不就是和大白麵(饅頭)一樣嘛!”
卓琳有些害怕:她怕鄧小平是那種不解風情的“老幹部”。
鄧小平知道後沒有灰心,他沉吟著說:“不瞭解沒關係嘛,我自己和她說說。”卓琳也同意和鄧小平見面。
鄧小平約著卓琳在延安的河邊見面。他沒有說任何情情愛愛的話,只是說起了自己的經歷:在法國艱難求學、在蘇聯學習革命;在上海經歷的浪漫、在江西被離婚的落寞;在左右江的意氣風發,也曾經被打倒。
鄧小平誠懇表白:“我有意和你結婚。在前方作戰很辛苦。我這個人不大會說話。我年紀比你大幾歲,這是我的缺點,但我希望能從別的方面彌補。”
其實鄧小平話說到一半,卓琳已經感動了。
她看到的,是一個富有才華、追求真理、性格堅定的成熟男人。這是一個真正的硬漢,走過萬水千山站在她眼前。
她沒有理由拒絕這個硬漢誠懇的婚約。
於是這位北大才女,搖身一變成了“賢內助”,在槍林彈雨中輔佐著丈夫。
每次部隊轉移前,卓琳為避開日軍“掃蕩”主力,都幫助老百姓把物資藏起來,轉移時只走小道,經常趁著夜色行軍。
有一次夜行軍時,卓琳的眼鏡碎了。為了不耽誤趕路,她盯著戰友揹包上的白色毛巾,磕磕絆絆往前趕。
一夜下來,卓琳腳上打了好幾個血泡,腳脖子高高腫了起來,穿鞋都費勁。
鄧小平看著心痛不已,埋怨著說:“受了傷,咋不早點說!”
卓琳搖搖頭:“沒關係!不要為我影響行軍!”
鄧小平這才發現,妻子為了配合他犧牲不少。自那以後,鄧小平每次部隊轉移,經常問一句:“秘書科怎麼樣了?”
熟悉的人都知道,“秘書科”指的就是作為他秘書的卓琳。這是鄧小平透過自己的方式關心卓琳。
當時二野的戰士都覺得鄧小平為人很“生硬”,平時都繞著他走。
結果有一次連隊長去找他,發現卓琳在做飯,鄧小平挽著褲腿在一旁擇菜,特別殷勤的樣子,戰士們都背地裡笑他。
後來鄧小平知道了,在會議上旁敲側擊地說:“戰士也得照顧家庭,可不能因為戰鬥不顧家人!”戰士們聽了心領神會。
後來國家解放,鄧小平和卓琳來到上海,第一件事便是尋找張錫璦的墓。鄧小平發現墓被泡在水裡,便馬上找人把屍骨取出,重新埋葬。
卓琳一點也不見怪,只是平靜地說:“以後如果我走了,你也要這樣。”
鄧小平笑道:“我比你大一輪,怎麼會是我送你!”
也正是這種融洽的感情,支援鄧小平夫妻走過了“三落三起”。
許多人知道鄧小平的意志堅強,連毛主席都說他是“鋼鐵公司”,卻不知道,鄧小平這樣剛強的人,有了溫柔婉約的卓琳,才能如魚得水。
1952年,鄧小平回中央工作,卓琳一同到了北京。為了輔佐丈夫,卓琳拒絕了所有工作邀約,繼續當鄧小平的秘書,一當就是45年。
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候,鄧小平被下放到江西勞動,卓琳依然不離不棄。
卓琳身體不好,鄧小平做砍柴、挑水、耕地這些重活。卓琳則為全家人補衣服,織毛衣。
後來鄧小平成為領導人,衝鋒在前,為祖國開疆拓土,卓琳就在鄧小平身後,用堅定的信念和深切的愛,支援這位偉人。
兩人走遍了大好河山,小平也實現了自己的承諾:讓革命如江水般滔滔不絕。
從這裡,也可以看到鄧小平的家庭觀念:沒什麼漂亮話,但愛得深沉,從一而終。
1997年2月19日,93歲的鄧小平走了。兩人58年的相守相知畫上句號。
卓琳對送行的親友說:
“我知道你們很愛他……既然這樣,我要求你們,一定要像小平那樣,時時刻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為人民做事情,這是對他最好的懷念。”
81歲的卓琳乘著飛機,用顫抖的雙手捧起鄧小平的骨灰,久久不忍鬆開,她一遍遍地喚著丈夫名字。
當風吹散一抹抹白色的沙,卓琳彷彿聽見小平在應答。
那是海與河的濤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