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地鐵1號線鼓樓站,聊了兩天關於這大城門樓子的神話傳說了,今天我們稍微往西溜達一點,去看一座不算起眼的“著名”小塔。
出鼓樓城門,沿中山路往西走約300米,有一座“灰不溜秋”的五層小塔。從旁邊路過,很多人可能並不會留意她的存在。畢竟在繁華的中山路上,這座塔看起來實在有些普通。雖有五層,高卻只有12米。和人們心中“寶塔凌蒼蒼,登攀覽四荒”的形象不同,她更像一個佝僂的老人,靜靜地站在這條街上1100多年了。她就是天寧寺(西)塔!
天寧寺塔源出於此處曾經的天寧寺。寺建於唐宣宗大中五年也就是851年,12年後,也就是唐懿宗鹹通四年,在寺前增建東、西二塔,故這天寧寺塔又有“鹹通塔”之稱,東塔垮塌於清光緒年間,如今我們看到的是西塔。順便提一下,寧波三江口建城是在821年,也就是說旁邊的鼓樓只比天寧寺塔年長了42歲。這兩位祖宗,在這裡已經做了1000多年的鄰居了,天寧寺塔的存在也讓咱鼓樓大哥不那麼孤單。
天寧寺,原名國寧寺。宋崇寧二年即1102年改為崇寧萬壽寺,10年後,改為天寧萬壽寺,紹興七年(1137年)改為天寧報恩寺,元至大二年(1309年)為倭寇所毀,後又重建。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為天寧禪寺。至民國初改為天寧寺。解放初期,天寧寺被拆,僅留下了如今我們所見的西塔。
1995年中山路改造時,考古人員對已經隱沒於街邊大片民宅中的唐天寧寺遺址以及天寧寺塔進行了考古發掘,已經殘破的塔身被保護了下來,並進行了修繕,這才讓他如今可以“有稜有角”地矗立在人行道上,看著眼前浙東第一街的攘攘車流,聽著身後海曙中心小學的朗朗書聲。2006年被列入了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別看寺塔雖小,他卻是咱寧波與“阿育王寺”、“天童寺”同時晉級為“國6”的“古建築”哦。
作為我國江南地區儲存最完整的唯一的一座唐代磚塔,也是我國現存寺前雙塔形制早期的例項之一,對研究中國建築史,特別是宗教建築史,極具價值。而“阿育王寺”與“天童寺”,儘管號稱“千年古剎”,卻拿不出一件與天寧寺塔媲美的地上文物,千年歷史僅僅記載在典籍之中。所以可以說這小小的天寧寺塔完全是憑實力與上面二位並列“國6”的。
天寧寺留下的遺物除了這座西塔外,還有一口梵鍾。這座鐘在1841年英國人侵佔寧波城時被奪走,現藏於大英博物館文物庫房。
在當時英國統治者眼中,這來自中國的“寧波鍾”兼有鴉片戰爭戰利品與東方藝術珍品的雙重身份,因此很快成為了白金漢宮的“新寵”。1843年11月5日,維多利亞女王與丈夫阿爾伯特親王在白金漢宮舉辦了一場宴會,專門邀請大家參觀“寧波鍾”。受邀的《泰晤士報》撰稿人讚歎道:“這是一座巨大的中國鍾,表面裝飾著人像,雕滿了銘文。”
後來“寧波鍾”被移入大英博物館,也正是因為他的到來,博物館新開一個展廳,取名“中國館”。隨著咱國家的日益強大,當年流失的很多文物都相繼回到了祖國,期待有一天,咱們天寧寺的“寧波鍾”也能有“遊子歸來”的一天。
好了今天就和大家聊到這裡,下次路過天寧寺塔的時候,可不要再小瞧她了哦。
DEEPIN寧波,跟我坐著地鐵逛寧波,感受寧波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