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財經 作者:餘思毅
黎巴嫩的電網處於完全斷開狀態,全國陷入黑暗;
印度正處於能源危機的邊緣,全國接近60%的煤電廠隨時可能因缺少燃煤而停產;
巴西的嚴重乾旱已導致水力發電的崩潰;
歐洲部分國家也正在面臨缺電的窘境,英國國家電力公司發出警告,今年冬季,英國工廠、家庭的停電風險正在增加……
海外能源商品價格飆漲,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能源危機”之說甚囂塵上。
“能源危機”成為了社會輿論與有識之士關注的重要話題,博鰲亞洲論壇、湖南省人民政府主辦的博鰲亞洲論壇全球經濟發展與安全論壇首屆大會《大變局下的經濟安全與可持續發展》將於10月18日舉行,會上也將討論能源安全的話題。
對於這一輪世界範圍的電力供應緊張,10月12日,廈門大學管理學院“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教授接受時代財經專訪時分析,主要是疫情的緣故。
“全球經濟在疫情大流行過後逐漸恢復正常,需求出現反彈,但能源供應一直跟不上需求的增長。”
林伯強強調,這是能源暫時性的供需錯配,是軟短缺,應該還不能定義為“能源危機”。他預估,全球能源供需在市場化的運作下,兩三個月之後就能重新得到平衡。
10月12日,國家發改委提出,有序放開全部燃煤發電電量上網電價,擴大市場交易電價上下浮動範圍,推動工商業使用者都進入市場,保持居民、農業、公益性事業用電價格穩定。此次進一步深化燃煤發電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真正建立起“能跌能漲”的市場化電價機制,標誌著電力市場化改革又邁出了重要一步。
林伯強對國家發改委這一新舉措感到意外與贊同,“確實出乎我的意料之外,這一步很難邁出來,但終究是邁出來了。發改委提電價改革已有多年,需要逐步完善。”
廈門大學管理學院“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教授
當下的“能源危機”談不上是危機
時代財經:怎麼看待全球大面積“電荒”?
林伯強:大面積“電荒”主要是疫情的緣故。全球經濟在疫情大流行過後逐漸恢復正常、需求反彈快,但能源供應一直跟不上需求的增長。
除了供給,還有物流交通的問題,疫情導致物流、供應鏈的中斷。 英國就是缺少將燃料運送到泵站的卡車司機,司機都找不到怎麼運輸。美國現在物價漲很多,據報道因為碼頭卸不了貨。
時代財經:能源價格大漲引連鎖反應接踵而來,已經開始波及其他相關產業鏈的供需情況和價格走勢。如化工業原料攀升,化肥價格高企等。歐洲由於天然氣價格飆升,一些化肥企業被迫減產甚至停產。你認同國際輿論稱“能源危機”已經到來的說法嗎?
林伯強:談不上是危機,現在主要是短期供需配不上。
從國內發電廠來看,目前的火電系統發電裝置的利用小時數其實並不高,只有4500小時,最高曾經發到六千小時左右,還有比較大的空間。中國不缺煤也不缺電。拉閘限電的主要原因就是電力需求增長過快,像前段時間的東北限電,就是因為煤價高,電廠可能買不到煤。
今年上半年,全國最高用電負荷連續6個月均創歷史同期新高,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電廠總髮電量為3.87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3.7%,讓這個系統難以承受。因為,一些地方的電網或者是電力調配,通常應對的都是比較溫和的增長。
國際上,石油產能也比較充足,歐佩克還在限產。但是,石油產能充足不見得就能到達消費者的手裡,或是能完全滿足消費者需求。石油要經過很多的環節才能到達消費者。由於疫情使得整個能源交易、物流交通被打亂,所以供應一時未能跟上,談不上危機。
國家發改委今天(10月12日)出了有序放開全部燃煤發電電量上網電價的政策,以市場調節供求。全球各個國家應對暫時的能源短缺都會有個過程。
政府透過推進電價市場化,釋放產能,相信煤炭供應失衡很快就能夠解決,因為並不是硬短缺。我們曾經經歷過硬短缺,那時候根本就沒有電廠,發電更是無從談起。
時代財經:10月6日傳出英國天然氣價格上漲37%(達到400便士/薩姆),創下天然氣批發價格歷史新高。即便不是硬短缺,也是供需關係到了前所未有的緊張?
林伯強:正是價格不斷創新高,天然氣的供求平衡才會來得快,因為價格一高,買不起人就不要買了。
比如,國內的電價邁向市場化,如果對高耗能行業電價上漲,高耗能電力需求下降,供需可以重新平衡。
所謂的“能源危機”應該說還是一個軟危機,透過市場調節,終究是可以達到平衡的。
時代財經:大概需要多久會到達平衡?
林伯強:估計大概兩三個月。
時代財經:所以今年會迎來全球最寒冷的冬天嗎?
林伯強:氣候肯定與能源需求有很大關係的。氣候越冷,能源價格進一步上漲,價格上漲會刺激供給。
供應方會增效挖潛,而需求方面,用不起的人就少開點車。如此一來,需求、供給就可以平衡,市場就有這個好處。
時代財經:短期內還會導致哪些連鎖反應?
林伯強:會帶來物價的上漲,能源價格高了,會進一步加劇通貨膨脹。能源是整個經濟活動很重要的投入,能源價格上漲最終是要走到下游。
德國將棄核電 各國能源安全問題不盡相同
時代財經:最近有訊息稱,德國將在2022年全面棄核,成為西方工業大國裡第一個全面棄核的國家。就在十年前,核電曾佔到德國電力供應的四分之一。同樣計劃放棄或縮減核能的還有瑞士、比利時、西班牙和法國。法國作為全球核電大國,計劃在2035年前,把核電佔比從目前的75%降為50%。歐洲棄核是什麼原因?是因為其對外宣傳要為發展可再生能源讓路嗎?
林伯強:這是德國的一個長期決策,並不是最近才計劃的決定。德國棄核最主要原因是核電站的安全問題,因此德國的老百姓不願意繼續發展核電,特別是福島事故之後,更加加速這個決定。
當然,為發展可再生能源讓路也是其中一個原因,因為核電退出舞臺,其他新能源就能被推向前臺。
時代財經:你怎麼看待核電?
林伯強:如果沒有安全的問題,核電比其它發電形式的經濟效益要好。核電的成本比較低,整體遠比光伏的成本低。風電、光伏,都是不穩定的能源,如果要穩定發電的話,成本就會高很多。
從中國的國情出發,還會繼續發展核電,但應該不會有特別大的發展。核電並不是清潔能源的主力,因為中國人口密集,核電的安全和佈局問題非常重要。
時代財經:在能源格局逆轉的大背景下,中國乃至全球能源安全將面臨哪些新的問題和風險?
林伯強:對於每個國家來說,能源安全是最重要的,但不同國家能源安全問題不盡相同。必須承認的是,低碳發展對能源安全有影響,因為新能源是不穩定的,只能透過技術進步以及各方面的力量共同解決。
減碳應根據經濟發展動態調整
時代財經:10月9日國家能源委員會會議部署能源改革發展工作,會上指出,供給短缺是最大的能源不安全,必須以保障安全為前提構建現代能源體系,著力提高能源自主供給能力。你剛剛提到,減碳與經濟有一定的矛盾,你認為,中國在能源戰略上應做怎樣的調整和應對?
林伯強:能源安全是動態發展的,也在不斷調整過程中。我們只能逐步地平衡,在減排的過程當中同時關注到經濟增長。經濟增長較弱的時候,減排就鬆一鬆;經濟增長比較好的時候,減排就抓緊一點,這都是動態的。
在能源委員會會議上的講話重申了往日的立場,並沒有新的調整。供給短缺是最大的能源不安全,要針對以煤為主的能源資源稟賦,最佳化煤炭產能佈局。事實上,中國是不缺煤的,進口始終佔中國煤炭的比例非常小,即使不進口,也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中長期來說,等新能源做大之後,煤炭是要被淘汰的,目前還是依靠煤炭,這兩者並不矛盾。煤炭只是逐步減少而已,並沒有說今天就減少了。
眼下解決能源短缺問題的辦法是釋放煤炭產能,但會導致對煤炭的依賴度增大,這樣目前的產業結構跟能源結構就會倒退,所以今後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怎麼調整,依然是需要長期努力的問題。
時代財經:國家能源委員會會議還特別提到,“從實際出發,糾正有的地方‘一刀切’限電限產或運動式‘減碳’。”這是否對此前東北突擊限電,以及部分地區“一刀切”限電限產的警示?如何動態調整,把握推進“減碳”的節奏?
林伯強:“一刀切”的限電是短期行為,不是長期行為。東北是因為買不起煤,煤價高,電價低。其實,東北的火電廠應該產能充足,以往東北一直是電力過剩的。
減碳要根據經濟的發展進行,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中國從目前以煤為主到今後以清潔能源為主,時間跨度應該會更長一些。
2060年實現碳中和,這是分每個5年、10年怎麼走,一步步達成。
時代財經:國家發改委10月12日提出,有序放開全部燃煤發電電量上網電價,真正建立起“能跌能漲”的市場化電價機制,標誌著電力市場化改革又邁出了重要一步。你怎麼看待這一重要一步?下一步將如何後續推進?
林伯強:確實出乎我的意料之外,這一步很難邁出來,但終究是邁出來了。
居民電價提高,真正施行起來是很困難的。事實上,發改委提出完善電價機制改革已有很長時間。
早在2004年底,政府出臺了煤電價格聯動實施辦法,由於經濟快速發展對能源的壓力增大,政府無法按照煤電聯動機制調整電價。2013年重啟了煤電聯動機制,現實中依然無法按聯動機制進行及時和足額調整。
今年以來,在需求端,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國內鋁、鐵、鋼等原材料價格維持高位,國際定價也在高位執行,相關企業生產積極性提高,電力需求也大幅提升;在供給端,由於煤炭價格上漲過快,電價與煤價倒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發電廠發電的積極性。
因此,接下來最重要的一步是抑制上游高耗能產業。高耗能行業用電量佔全社會的45%,如果高耗能企業得到控制,能夠很快實現供需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