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一個建廠近60年、擁有50多家分子公司、資產近200億元的國有大型化工企業,瀕臨破產。
2018年,該企業成功復甦,一群挑戰者不畏艱難險阻,經過3年多的披荊斬棘,實現連續三年盈利。
2021年,該企業更是抓住化工行業復甦,化工產品市場訴求旺盛的良好機遇,創造了亮眼成績。截至8月31日,2021年已實現營業收入72.69億元,較2020年同期增加20.52億元,增長39%;實現利潤12.90億元,較2020年同期增加11.22億元,增長668%。
2021年,該企業預計全年營業收入超過100億元,利潤15億元左右。這個利潤意味著將超過2018年—2020年三年的利潤總和,並創造建廠以來最佳的經營業績,為企業今後的高質量發展和品牌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這就是瀘天化集團。
信心比黃金更重要
瀘天化集團前身為創建於1959年的瀘州天然氣化工廠,是中國首家以天然氣為原料生產合成氨、尿素的化工企業,被譽為“中國天然氣化工的先驅”“中國現代尿素工業搖籃”。集化肥、化工、新材料生產和銷售,科研設計、農化服務、環保服務、煤炭開採、建築安裝等業務為一體,是一個綜合性大型企業集團,目前管理總資產220億元。建廠60多年來,已累計生產合成氨3000萬噸、尿素5000萬噸,各類產品合計創造價值1100多億元,利潤200多億元。
曾經,在全球金融危機和行業產能過剩等多重因素衝擊下,瀘天化集團一度債臺高築。2014年12月,企業響應號召劃轉地方管理時,負債高達173億元,每年僅利息支出就達7.5億元。當年集團營業收入僅49.84億元,經營虧損達14.92億元。旗下上市公司瀘天化股份公司已連續兩年虧損,被深圳證券交易所實施退市風險警示。經營現金流無法平衡,拖欠員工薪酬、社保醫保、工程款等共計14億元。當時企業在崗員工12500多人,全集團3000多名富餘人員需要分流安置。
歷史包袱沉重,生產經營困難,為走出困境,企業強化內部管理挖潛力,強力推進改革啟用力,重點實施資本運作穩主體。瀘天化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譚光軍和新一屆領導班子成員經過集體商議,決定“刮骨療毒”,將當時處於虧損狀態的天華公司從上市公司瀘天化股份公司剝離出去,幫助上市公司於2015年度過危機,暫時保住“殼資源”。為化解100多億元金融債務和每年7億多元的利息支出,瀘天化集團與債權銀行探索嘗試用“市場化債轉股”和“重大資產重組+市場化債轉股 ”化解債務風險的路徑,但都因政策障礙難以實現。面對挫折,瀘天化集團化解債務風險的信心和決心仍然堅定。
山重水複後的柳暗花明
在債轉股試點不能實行、重大資產重組被迫中止後,瀘天化集團領導決定另闢蹊徑,尋求司法重整新途徑。
從2016年底到2018年12月,瀘天化集團在國家、省、市等相關部門的幫助和指導下,經過近百場的艱難談判,最終形成利益均衡的重整方案,成功實施包括集團在內的5家核心企業整體司法重整。透過司法重整,瀘天化集團獲得了留債分期清償、市場化債轉股、留債利率為基準利率5折等優惠政策,100億元金融債務獲得全覆蓋清償,瀘天化集團資產負債率從126%下降到49%,上市公司瀘天化股份公司資產負債率下降到33%,達到了同行業優良水平,整個集團資本結構和財務狀況得到根本性改善,債務風險得到化解。
與此同時,瀘天化集團從2015年3月開始探索“以產業政策為指引、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先進技術為支撐、以專業人才為保障”的轉型升級之路。經過近一年的反覆比選論證,2016年1月,瀘天化集團謀定了“新農化、新材料、新環保”的“三新”發展戰略。
一是依託瀘天化集團現有肥料產業基礎,採取有機肥和無機肥相結合的方式,將傳統單質肥向複合化、高效化、水肥一體化發展,實現“新農化”產業轉型。
二是結合瀘天化集團現有化工產業基礎,與中科院成都有機所、中藍晨光研究院合作,突破聚碳酸酯關鍵技術,建設聚碳酸酯工業化示範專案,引領瀘天化傳統基礎化工向高階精細化工、專用材料化工轉型,積極發展化工“新材料”產業。
三是發揮瀘天化集團在環保設施運營管理方面的優勢,以及在環保裝備設計、製造方面的經驗,積極與國際國內先進環保技術公司合作,開展工業汙水、農村生活汙水治理、土壤修復等業務,並實現農業種養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大力拓展“新環保”產業。
鳳凰涅槃,迎來“三新”發展
“十三五”期間,瀘天化集團為科學快速推進“三新”戰略,累計投入資金6億元,加快技術改造和研發創新。透過利用節能環保新技術,大力實施技改技革,有效提升工藝、裝備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使各生產裝置的能耗、排放優於國家標準,處於行業領先水平。
瀘天化集團下屬瀘天化股份公司先後榮獲氮肥工業協會表彰的節能減排先進單位稱號、工信部公佈的第四批“國家級綠色工廠”等稱號。天華公司連續7年榮獲全國石化行業“能效領跑者”稱號。
同時,積極開展研發創新專案近100項,取得科技成果40多項。特別是在新材料、新農化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2019年,與中科院成都有機所、中藍晨光研究院合作,建成投產了我國首套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採用綠色非光氣法專有技術,年產10萬噸聚碳酸酯工業化示範專案,併產出優質產品,各項技術指標達到國內領先水平;2020年12月,與大連理工大學蹇錫高院士合作的新型雜環高效能工程塑膠專案,在成都彭州工業園區動工,預計今年底建成投產。利用在化肥化工行業中幾十年耕耘所積澱的人才、技術和經驗等軟實力,瀘天化集團積極開展新產品研發和現代農化服務拓展,構建種植指導、肥料配送、病蟲防治一體化新型農化科技服務模式。
“十三五”期間,自主開發的新產品累計為該公司新增產值34.35億元,實現利潤5.06億元。
事非經過不知難,從瀕臨破產到改革改制、司法重整、轉型發展,這七年來,瀘天化集團經歷了艱辛的歷程,在完成上市公司三年業績承諾後,逐步走向正軌,迎來“百億企業、二次騰飛”的嶄新局面。
進入“十四五”,瀘天化集團主動融入國家重大戰略,將“三新”戰略的“新農化、新材料、新環保”調整為“新農化、新材料、新能源”。透過學習借鑑世界大型集團化企業的發展經驗,發揮整合資源的優勢,提升現有的上市公司實力,培育新的上市公司,拓寬資本合作渠道,助推現有產業強鏈、補鏈、延鏈,構建集團整體優勢,打造綠色產業叢集,增強綜合競爭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十四五”期間,瀘天化集團還將以穩定現有天然氣化工、煤化工產業為基礎,積極探索新業態、新模式、新技術,透過原料產品結構調整、自主研發創新、專案投資、資本運作、現代化服務等方式,實現集團高質量發展目標。
未來,在公司產業結構上,新材料產業產值佔比將達50%,新農化產業產值佔比40%,新能源產業產值佔比10%。公司資產總額達300億元,年銷售收入達200億元,年利潤總額達20億元。瀘天化集團計劃經過5—10年努力,使集團規模效益持續提升,產業結構不斷最佳化,空間佈局更趨合理,打造成“西南一流,全國領先,世界知名”的大型化工企業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