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紐約時報》10月11日文章,原題:倫敦金融城正在藏匿從全世界偷來的錢1969年,在英國海外屬地開曼群島透過首部允許秘密離岸信託的法律兩年後,一份官方報告就發出不祥的預警。該報告警告稱,一股來自私人開發商的誘人合作浪潮正在席捲這些島嶼。開曼群島迅速成為第一個被隱秘金融俘獲的地區。
這只是一個涉及全球各種秘密可疑金融交易的現代體系的開端,這個體系中有五花八門的詭計與囤積財富行為。如果說有一個國家位於該體系的正中央,那麼它就是英國。連同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的海外屬地,英國在全球藏匿現金和資產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正如英國保守黨一名成員在上週所說,英國是“全世界洗錢之都”,而倫敦金融城——英國的“鍍金”金融中心——則是該體系的核心。
從設計上來看,這個離岸體系盤根錯節。許多複雜且不透明的工具,包括離岸信託、稅收漏洞和空殼公司等,再加上銀行保密和疏忽大意的金融監管,將富人的資產籠罩在模糊的法律迷霧中。其中最重要的是避稅天堂,如庫克群島、英屬維爾京群島和澤西島等,這些地方能像走私者的港灣那樣運作。
一些避稅天堂比許多人想象的更靠近本土。長期以來,美國一直是這個秘密體系的一大組成部分,特拉華州的空殼公司和南達科他州的信託公司都不為人所知。在歐洲,包括盧森堡、愛爾蘭和瑞士等在內的一系列國家也在提供避稅路線。
但英國的網路肯定是最大的。稅收公正組織釋出的避稅天堂排行榜顯示,英國及其各離岸“衛星”組成的“蜘蛛網”排名第一,幫助政客、名人藏匿財富的公司很多是在英屬維爾京群島成立的。倫敦金融城位於網路的正中心。透過國際股票上市、貨幣交易、債券發行等方式,倫敦金融城處理來自世界各地的各種正規金融活動。但這裡也是更黑暗的全球離岸體系的主要神經中樞,隱藏並守護著全世界被盜的財富。
作為曾經為大英帝國源源不斷輸送資金的金融心臟,倫敦金融城已將其重塑成各種國際資本流動的關鍵通道。至關重要的時刻出現在去殖民化時期,當時的英格蘭銀行讓英國成為新出現的歐洲美元(指儲蓄在美國境外的銀行,不受美國聯邦儲備系統監管的美元——編者注)的“主場”。這是一個幾乎不受任何監管、利潤豐厚的離岸空間,並與英國經濟分開。以美國的銀行為主的外國銀行能在其中做它們在國內做不到的事情。
上世紀70年代,這個快速增長的市場開始與英國的各避稅天堂融為一體,從而形成一個無縫連線的全球網路。從那時起,英國的各避稅天堂就成為全球各種金融活動的集散地,並且通常將會計、銀行和法律業務交給倫敦金融城的公司處理,無論這些活動是否合法。二者的聯手導致不可估量的損失:各種企業每年利用避稅天堂逃稅約2450億至6000億美元。個人也在這些地方藏匿大量財富。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暴露金融體系的過度揮霍後,倫敦金融城曾開展一些改革。但如今,隨著對危機的記憶開始減退且英國“脫歐”開始產生不利影響,英國政府想要復興倫敦金融城的“黑暗藝術”。該政府在今年7月釋出的一份關鍵指導檔案,清楚地釋放向更寬鬆時代迴歸的訊號。在該檔案中,暗示低稅收、輕監管和寬鬆執法的“競爭力”和“競爭”兩個詞出現15次以上。
然而,英國對可疑金錢的順從是在弄巧成拙。英國過度強調“競爭”的金融中心是一種詛咒,將導致嚴重後果,包括地區不平等、經濟不平衡、生產力下降、投資停滯、資產價格上漲和政治腐敗等。實施多年緊縮政策且正處於食品和燃料短缺之際,英國將承擔不起執行超大倫敦金融城的代價。
但受害最深的還是這個世界。這個離岸體系致使繁榮富足仍然僅屬於少數人。為推翻被疫情暴露無遺的不平等和不公正,我們必須與避稅天堂以及在倫敦保護它們的既得利益者進行鬥爭。(作者尼古拉斯·沙克森,王會聰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