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濟學角度看:中美不同生產組織和社會分配決定其抗疫成敗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一個國家和文明能生存和發展,必須建立在已經找到經濟問題解決方法之上。本次世界流行的新冠疫情就是對世界各國的一次大考,充分暴露出每個國家經濟執行組織的各方面問題。
其實一個國家面對災難和發展的時候意味著要解決兩個主要問題:
一、 整個社會組成一個系統,確保能生產生存所需要的產品和服務。美國自佈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後,實行了以金融殖民和收割全世界的方式,金融一家獨大。本土的工業和製造業不斷流向世界其他國家,僅僅波音飛機的製造就由全球4500多家企業共同完成,面臨突如其來的災難,短時間內不能及時生產抗擊疫情所需的口罩、疫苗等必要的產品,造成抗擊疫情前期的失敗。反觀中國,按照工業體系完整度來算,中國已擁有39個工業大類,191箇中類,525個小類,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舉的全部工業門類都能在中國找到。因此中國在疫情初期短短一兩個月之內就從物資緊缺到成為世界抗疫物資的世界工廠。
二、 整個社會合理安排生產成果的分配,以確保可以進行更多的生產活動。
疫情來臨美國國內的權貴階層依靠自己的經濟實力,大量囤積口罩等抗疫物資和資源,而很多貧民甚至有病卻不能醫治。中國卻能在短時間內建設兩所抗疫醫院,以及到目前為止免費為國人接種22億多劑的新冠疫苗,孰優孰劣高下立判。中國經濟的快速恢復也正是因為生產物資的合理分配帶來的。
綜上所述,一個國家和文明的發展是靠其強有力的社會生產組織能力和合理的分配方式所推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