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6月,太平洋戰場的沖繩島,美軍以傷亡8萬人全殲日軍10萬餘人,此時日軍的海、空兵力已經消耗殆盡。雖然美軍的裝備比日軍先進,但是想登陸日本,強行攻打日軍是划不來的,畢竟那時候的日本軍事實力也是全球頂尖水平。
原子彈在當時已經問世,美國在軍事上可以說是獨霸全球,日本投降也是遲早的事情。但是不到萬不得已,當時的美國總統杜魯門並不想將原子彈向世人公開。而且,杜魯門想佔領日本及得到亞洲戰區的利益,他不想蘇聯攪亂了了自己的野心。
1945年七月下旬,中、美、英三國聯合對外發布了《波茨坦宣言》,宣言中催促日本停止徒勞的抵抗,立即投降,以及履行之前的開羅宣言。公告一經發出,日本政府高層驚恐不已,27日,日本首相鈴木貫太郎緊急召開了會議討論對抗之計。好戰派主張日軍此時尚有骨氣對抗,可以拼死頑強抵抗,就算美軍登陸日本,也隨時可以和美軍同歸於盡。而主張投降派則認為,德意戰場的結果已經明顯向反法西斯一方傾斜,德意毫無反抗對策,日軍已經毫無優勢,本土作戰物質已經用盡,此時抵抗儼然沒有任何意義。激烈的討論,從上午一直進行到下午,但是最後也沒有商討什麼好的結果出來,由於公告中聯合國沒有蘇聯,僥倖的日本人想與蘇聯人談判,看是否還有餘地挽救日本。
兩天後,首相貫太郎在記者採訪中公開表明日本的態度。但是事情已經到了這個地步了,日本官方翻譯社卻在這個節骨眼出現錯誤,他們將首相對外的公開講話記錄後,翻譯成英語回應中美英時,將貫太郎原本接受投降的話語,換成了不理睬公告的話。或許其中的翻譯和回應等相關人士是日方的好戰派,才敢這樣回應美方,不然誰敢玩命幹這事。
貫太郎被翻譯錯誤的話語是這樣的:“我已經看了公告中的內容,但是三國聯合作出的公告明顯是在效仿開羅宣言,意義並不大,我們也將繼續選擇對抗。”這段話放誰看了肯定都非常生氣,好生勸你投降,你還不識相,那也只能自討苦吃了。隨後,在1945年8月上旬,美軍開著轟炸機先後三天在日本長崎和廣島兩地投放了兩枚原子彈,長崎廣島兩地累計死傷幾十餘萬人,直接給日本國內造成了大出血的一次致命打擊。此後,蘇聯也加入了《波茨坦宣言》,放下狠話宣佈要登陸日本,攻打日軍,日軍眼見沒有辦法可以對抗,只得舉白旗投降了。二戰勝利後,杜魯門說出了自己的真實想法:假如當初日方政府正確面對《波茨坦宣言》並及時回應作出投降,可能我也不會命令轟炸機在日本長崎、廣島兩地投放原子彈。日本國內民眾聽了杜魯門的話後,頓時像炸了鍋一樣,民眾紛紛指責貫太郎。
有相關人士曾經翻看了首相貫太郎的講話稿,在對比當時翻譯後的話語,發現兩者在某些關鍵處明顯出現了天翻地覆的差別。
貫太郎本意其實是接受公告的,他並不是想一意孤行,頑強抵抗,但是被翻譯成英語卻變了個味,說是日本首相壓根沒把它當回事,所以訊息一傳到美國,各大媒體通訊社又將原話改成“拒絕”二字。當時杜魯門和美軍軍官獲取日方訊息也是根據美國媒體得知的,所以才對此作出決定的。貫太郎在回應公告時,在信中出現了“黙殺”二字,在日語中是“不理會”的意思,正是因為這兩個字在英語中沒有與之對應的翻譯詞,所以可能才是原子彈爆發的導火索。
但是為什麼日本翻譯社為何會出現這種致命錯誤呢?咱們不得而知。所以,日本也是因為這次翻譯錯誤成了第一個遭受原子彈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