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柳靜/文 姜煒/攝 通訊員 沈娜
近段時間,電影《長津湖》火爆,其實,富陽健在的抗美援朝志願軍老兵中,就有一位長津湖戰役的親歷者,他叫程金尚,入朝時剛滿20歲,曾打下敵機4架,獲三等功。10月1日當天,常年住院的程老在家人的陪伴下,走進放映廳觀看了《長津湖》。電影結束後,他說:“真實的戰爭遠比電影更殘酷。”
20歲參軍入朝鮮 抵抗侵略的決心深種心底
程金尚今年91歲,老家在新登湘溪村石佛自然村。父親是知識分子,教過書,也當過赤腳醫生。1950年8月,20歲的程金尚為了謀生,報名參軍。他記得當時新登片參軍的人有不少。“從新登到蕭山,整整12輛大卡車,每輛車有四五十人。”老人回憶道,他的眼睛雖然已經蒙上一層白翳,但說起當年的經歷,依舊目光有神。
程金尚和一起入伍的新兵們在蕭山訓練了一個多月,那段時間也是他從小到大吃得最好的日子。“白米飯配菠菜滾豆腐,每天都有得吃,這可是從來沒有過的待遇,這兵真是當對了!”回想年少時的這段經歷,程金尚不禁莞爾。
那時候的程金尚有著一顆保家衛國的心,卻不知道,後來的戰場遠比想象中更殘酷。1950年11月左右,南方的天氣已經冷下來了,程金尚和戰友們坐了7天7夜火車,從蕭山到了鴨綠江邊。在出發之前,程金尚還不知道,原來他們是要入朝作戰。
程金尚被編入第九兵團27軍80師239團高射機槍連1排,是一名機槍兵。這麼多年過去了,程金尚依舊時常想起在入朝鮮前的動員會上,軍長用鏗鏘有力的嗓音告訴他們:“美帝國主義不是在打朝鮮,而是我們中國!”現場,不少見證過日本侵略暴行的戰士們臉上掛滿了淚水,抵抗侵略的決心深埋進每一位戰士的心。
零下40℃、冰凍土豆
《長津湖》的場景他都親歷過
1950年11月份,長津湖戰役打響。根據志願軍戰史記載,新興裡戰投入了27軍80師的三個團:238團、239團和240團,以及81師242團,共四個團,這其中就包括了程金尚所在的團。程金尚屬於高射機槍連,在大部隊後方,並未直面敵軍。但對於電影裡的部分畫面,程金尚還能和現實一一對上。
比如《長津湖》的電影中有一片段,描述南方部隊到達丹東後,由於時間倉促,都來不及帶上厚棉衣。程金尚描述,他們初入朝鮮,當地已經開始下雪,厚度有一米多,那種入骨的刺寒他此生都不會忘記。“無論是白天還是晚上,雙腳不能停止點地,就連睡著了也得動著,因為不動,腳就被凍住了。”
由於當時大量鐵路、公路被美軍炮火摧毀,後方補給很難送到前線。零下40℃的天氣下行軍,他們沒有厚實的棉衣,還得忍受飢餓。“我們每個人都帶著乾糧,大米或者高粱米炒一炒磨成的粉,我們南方叫炒米,北方叫炒麵。戰場不能生火,我們就一口面,一口雪。後來,乾糧也沒了,我們就吃土豆,對,就是電影裡的土豆,放在胳肢窩下暖著,餓得受不了就咬一口……”程金尚說。
程金尚回憶,能夠吃到“和著雪吃的炒麵”或“胳肢窩下的土豆”,那這一天還不算太差。有些時候,他們行軍一整天,卻只能抓一把雪墊肚子。實在餓得受不了,就在逃難離開的朝鮮居民家地窖找炒熟的黃豆。“能找到就吃點,找不到就不吃了。”他喃喃地說。
後來,情況稍微好轉,後勤部隊送給每人一件羊毛大衣。這件大衣有一面是白色的,和地上的雪一樣的顏色。在休息時,程金尚和戰友們會每人給自己在雪地裡挖一個可以容身的洞,底下鋪上油布紙,把羊毛大衣白色的一面朝上,當鋪蓋蓋在頭頂,既能禦寒,又能在敵人飛機的監視下隱蔽自己。
彈片多次掃過頭頂
離死亡只有幾毫米
程金尚所在的班總共5人,負責一臺高射機槍。“槍身非常重,總共360斤,光不可拆卸的主體就有180斤。”程金尚告訴記者。他們一般會將高射機槍抬到高坡上,這樣能夠更近距離打到飛機。
但有時候,狡猾的敵人會故意將戰鬥機俯衝到山溝裡囂張地開過,於是,程金尚和班裡的戰友們想了辦法,在山腳平地上挖洞,高射機槍槍身藏在洞裡,槍口稍稍探出洞口朝上,這種辦法既安全又隱蔽。
剛上戰場,程金尚和大多新兵一樣,心裡怕得直打鼓。尤其是天一黑,敵軍照明彈一掛,他就聽到外面槍聲一陣接一陣,他現在都記得那種聲音,是蘇聯製造的槍的聲音,比一般的槍要響。他聽著聲響,眼睛都不敢閉一下,就怕自己這一閉就再也醒不來了。
但是,戰場不容許有“害怕”,即便和死亡僅僅只差幾毫米。程金尚記不得是哪一場戰鬥了,他和戰友將機槍對準敵人的飛機。“進入射程,開火!”隨著一聲令下,程金尚扣動扳機。但很遺憾,子彈沒射中敵機,卻暴露了自己的機位。程金尚當時頭上戴著從美軍手裡繳獲的鋼盔,飛機上掃射下來的子彈炸開後,彈片多次擦過鋼盔,程金尚就聽到腦袋上“邦邦”作響,他不知道從哪裡來的勇氣,依舊死死盯著天上的飛機。
“瞄準,開火!”又一次的指令下來,這回,射擊之後,程金尚親眼看到了敵機機翼冒出了黑煙,隨著盤旋聲的遠去,地平線傳來一聲“轟”的巨響,程金尚和戰友們激動地跳了起來。就是在這樣一次次的死亡邊緣,程金尚和戰友打下過4架飛機,榮立三等功。
踩著數百戰友的屍體
他衝過了大橋
其實,說起抗美援朝的故事,程金尚腦海裡最深刻的畫面是一張流光了血、慘白慘白的臉,這是他的同鄉沈光榮的臉,或許現在已經很少有人能記得這個人了,但程金尚卻永遠忘不了。
1951年5月,華川戰役爆發,美軍部隊對志願軍展開猛烈反擊。程金尚回憶:“那天晚上,就在我們打算趁夜色渡過漢江上的一座大橋時,美軍放出照明彈,打開了探照燈。我眼睜睜看著前面一排排的戰士們衝上橋,又很快倒下,車子開上去,連逃都沒地方逃。幾百號人,就這樣緊緊挨著躺在大橋上……”
當時程金尚所在的1排排長名叫江豐裕,是威海人,他下令讓1排戰士靠山挖坑隱蔽自己。“他要求我們把刺刀裝上,敵人來了就刺向他們,他說,要死也要死得其所。”程金尚說,他的語氣透出對這位智勇雙全的排長的敬佩。
不遠處,炮擊聲依舊在繼續,程金尚和戰友們緊握著刺刀,等待著擊殺一刻。但是,就在朝陽升起之際,美軍撤離了大橋附近。排長一聲令下,1排戰士們迅速集結,朝著大橋衝去。
程金尚記得,那座橋長度和錢塘江大橋差不多,他們一路跑去,腳下都是戰友們的屍體。就在橋中央,他看到了一張熟悉的臉,那人躺在冰冷的橋面上,身下還有未乾的血漿,分不清是他自己的還是別人的,那張瘦削的臉煞白煞白。他就是沈光榮,同程金尚一起參軍的一位老鄉。程金尚心裡頓時一涼,不由得腳步踉蹌,撞上了斜躺在地上的一臺高射機槍,程金尚認得,這是沈光榮的機槍,他到死都抬在身邊。
程金尚的小腿被機槍割開了一條一寸長的口子,頓時鮮血直流,但他卻一點沒覺得疼。橋上不能久留,他最後望了一眼沈光榮,忍住眼淚,跨過了一位位戰友,衝向橋的另一端。
“後來,我活著回來了,但是,很多人卻和沈光榮一樣,死在了戰場上,永遠也回不來了。”說到這,程金尚的眼眶紅了。
1953年,程金尚隨部隊回國。令人欣慰的是,他所在的1排32人都堅持到了最後,回國時一個也沒少。
後來,作為有經驗的老兵,程金尚參加了1955年解放一江山島戰役。作戰中,他所在的登陸艇被海浪打翻,他差點死在海里。好在,程金尚命大,在海里漂了兩天一夜後,被漁民救起。
如今,91歲的程金尚已是兒孫滿堂。他回憶自己的一生,那段保家衛國的歲月,成了他人生中最耀眼的篇章。
來源:富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