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在總司令彭德懷的帶領下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作戰,這一場為期兩年九個月的立國之戰打出了新中國的國威軍威和在國際社會上的赫赫聲威。憑藉中國軍隊全靠繳獲的“小米加步槍”與當時世界一流的軍事強國美國對抗,這一決定不可謂不大膽。
確定抗美援朝的決策之前,毛主席也曾百般糾結,壓力大到睡不著覺。從美國督促成立聯合國軍開始,毛主席已經未雨綢繆部署邊防力量,一直到確定志願軍出兵朝鮮的這一百天內,毛主席經歷了是否出兵、出兵時間和人選的多種抉擇。
一、百日糾結,一波三折的出兵決策
1950年6月25日,朝鮮人民軍隊在金日成的指揮下向南進發,朝鮮戰爭由此爆發。對於這場屬於朝鮮半島內兩個政府為爭奪統一主權的內戰,美國自認為是社會主義國家向資本主義國家的挑釁,不顧朝鮮戰爭的內戰實質,公然要求聯合國出兵干涉。
朝鮮戰爭爆發次日,美國第七艦隊駛入我國臺灣的高雄和基隆港口,意圖在臺灣、南韓和日本之間形成一個“鐵三角”,實現其太平洋戰略。同時,蘇聯缺席聯合國會議,美國一家獨大,促使聯合國通過了給予韓國“必要援助”的提案,15個國家派出小部分軍隊和美軍一起幹涉朝鮮戰爭,將干涉別國內政和非法入侵貫徹到底。
7月7日,“聯合國軍”透過聯合國安理會正式建立,毛主席針對國際形勢,先見性地提出了在東北組建邊防軍保衛國防的要求。“中國人民反對美國侵略臺灣朝鮮運動委員會”成立後,中央又釋出了相關通知,抗美援朝這一觀念逐漸在全國普及,中國民眾的抗美情緒高漲。
8月上旬,毛主席召見東北邊防軍負責人鄧華,指示他們在一個月內做好戰鬥準備,預備迎接9月可能發生的戰鬥任務。
9月15日,美軍總司令麥克阿瑟指揮美第10軍在仁川登陸,朝鮮軍隊遭遇重創,朝鮮戰場局勢開始發生變化。
第一次決策
對於美國可能會趁機入侵中國邊境,毛主席早就組織邊防力量以防萬一。是否出兵朝鮮,卻讓他始終猶豫不決。作為一名軍事戰略家,毛主席的看法是“美帝國主義不過三八線,我們不管,如果過三八線,我們一定過去打”。
10月1日,中國舉行建國後第一個盛大的國慶典禮。就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精銳之師在天安門廣場接受檢閱的時候,總司令朱德對受檢閱部隊提出了做好戰鬥準備的要求。
沒想到閱兵儀式還未結束,朝鮮戰場上的美軍和韓軍已經越過了“三八線”,並逐漸向中朝邊境的鴨綠江逼近。蘇聯當面當即發電表示希望中國派遣部隊到“三八線”附近援助朝鮮人民軍,朝鮮政府的金日成也在當天夜裡與我國駐朝大使商談,請求中國軍隊出兵援朝。
國慶的歡樂氛圍還在全國喧騰,毛主席卻在絢麗的焰火中坐在了中南海再一次召開政治局會議。這一場會議從晚上十點鐘開始,持續了五六個小時,直到外面天色逐漸放亮。毛主席在會議上一根接一根地抽菸,始終不能下定決心同美國開戰。
白天受檢閱的解放軍手中已經拿著新中國所能擁有的最好的武器,也不過是從國民黨手中繳獲的日式和美式軍械,普及度連一個軍都達不到。如果中國敢和當時世界上軍事實力最強的美國開戰,這個後果絕不亞於二戰。
根據毛主席的身邊的秘書胡喬木回憶,自他從延安時期到毛主席身邊工作,這二十多年中,毛主席只有兩件事始終難以下定決心:一件是1946年同國民黨決裂,一件是1950年派志願軍入朝作戰。
胡喬木和毛主席
10月2日,毛主席終於下定決心,派遣部分志願軍入朝協助金日成作戰,連給斯大林和東北邊防軍的電文都擬定好了。沒想到下午的政治局會議上,這一決策遭到了絕大多數人的反對,林彪就是其中之一。
第二次決策
毛主席的猶豫被書記處的眾人壓了下來,出兵電報只好延遲傳送,中央在10月4日再次召開擴大會議,毛主席和各方與會人士講看法談意見,條分縷析,最終還是做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策。
不過中國軍隊入朝需要蘇聯方面提供空軍支援和地面軍事裝備,周總理作為軍委常務副主席負責與斯大林商談此事。斯大林稱蘇聯的飛機需要兩到三個月才能起飛,不過可以滿足中國抗美援朝所需的坦克、大炮等軍事裝備。
蘇聯空軍的不到位導致中國剛剛確認的抗美援朝政策無法施行,毛主席收到周總理的反饋後,在10月12日命原本就地待命、隨時出發的志願軍部隊照常訓練。
第三次決策
10月13日,毛主席在政治局會議上將這一情況做了說明,再次討論出兵與否的問題。對於這些領導們來說,美軍已經跨過三八線,逐步向鴨綠江邊逼近,中國邊境危在旦夕,出兵援助朝鮮已經成為必然之勢。即使蘇聯空軍不能支援,中國也應該為保衛自己的國家而奮鬥。
毛主席當晚給莫斯科的周總理發電總結: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並要求周總理繼續留在蘇聯保證援助的裝備能夠準時到位,同時請蘇聯空軍必要時制衡美軍轟炸我國京津滬等地區。
周總理
1950年10月18日,周總理參加了政治局會議,在會議上確定了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的最終決定。
偉大抉擇,中國人決不能慫
從10月1日起的這18天內,中央會議頻繁召開,毛主席幾乎徹夜不眠地思考這個問題。美國艦隊陳列在臺灣海峽,東北安東又遭到美軍飛機的轟炸,中國與美國之間劍拔弩張,彷彿不開戰就是孬種。
然而美國是西方的頭號強國,中國剛剛結束18年的內外戰爭,是亟需休養生息的時候。就連一直和美國角逐爭霸的蘇聯都選擇了避其鋒芒,不願直接插手朝鮮戰爭。中國真的有底氣對上美國嗎?一旦和美國開戰,中國的國民經濟發展勢必受到重大影響,尚未解放的臺灣會不會趁機作亂,開戰會不會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戰,這些都是主席必須顧慮的未知因素。
毛主席的衛士長李銀橋對當時的情景有記錄:“主席考慮出兵不出兵,連續幾天不能入睡,吃安眠藥也睡不著。開會那天,他的東屋裡坐了一屋子人……滿屋子煙霧騰騰,從五六點鐘開始研究,一直到後半夜。”
毛主席伏案
然而美國如此囂張的態度已經嚴重威脅到祖國的領土主權,倘若放任自流,那麼新中國就會被“第二個日本”欺負,中國人的鐵血不能容忍美國蹬鼻子上臉的危險行徑。縱使清楚這一戰中國軍人必然不會輕易勝利,但中華民族堅韌不屈的性格絕不會服軟、認慫。
“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毛主席領導中國革命這麼多年向來不怕鬥爭、善於鬥爭。
二、遭遇選將難題,三次更換入朝總司令
毛主席決定派遣部分解放軍作為“支援軍”先行入朝作戰的計劃確定後,到底派哪支部隊、由誰率領就成了一個迫在眉睫的緊急問題。
和周總理進行多次協商後,鄧華的13兵團、三野宋時輪的第9兵團和楊得志的19兵團分成三個梯隊依次進入朝鮮戰爭。同時把國內最先進、戰鬥力最強的部隊都調到東北邊防軍中,作為後衛力量,堅決守衛中國的北部邊境線。
率先屬意人選
“支援軍”的隊伍確定下來,由誰作為統一指揮呢?毛主席首先想到的就是我們的戰神粟裕大將。東北邊防軍就位後,毛主席就給粟裕發電報,希望他能在10天之內把三野的事情處理完畢,到北京來接受新的任務安排。
粟裕的用兵能力毋庸置疑,他還曾經在蘇聯進修,與蘇方空軍有過合作,也曾在東北領兵打過仗,對於東北邊境的氣候和地形十分了解。粟裕是東北邊防軍以及日後可能展開的抗美援朝戰爭總司令的最佳人選。
粟裕
當時的粟裕正被各種病症侵擾,不得不放下工作,到醫院進行治療。毛主席連發兩封電報要他擔任東北邊防軍總司令時,他已經在中央和華東局的批准下住進了青島療養院。
粟裕經濟給毛主席回電,表示自己不會辜負主席的信任和期望,一定會守住國家邊境線,堅決不讓美軍靠前一步。原本毛主席十分可惜粟裕的身體狀況,接到粟裕急電後十分感動,周總理和聶榮臻這時提出可以先任命粟裕為總司令兼政委,將工作交由副司令和副政委主持,等粟裕身體恢復再接手。
指派林彪出戰
只是粟裕的身體遲遲不見好,頑固的疾病斷斷續續地侵擾他的身體。在朝鮮戰場局勢陷入焦灼狀態時,中央也將支援朝鮮作戰的部隊增加到12個軍,名字也從“支援軍”改為“志願軍”。
周總理在軍委會議上提出另派一位將帥擔任指揮員。毛主席再次以適應東北氣候為考慮,從共和國如同過江之鯉的一眾虎將裡面想到了林彪。
然而林彪是堅持反對出兵朝鮮的“保守派”之一,他始終認為中國當前沒有實力和美國對抗,不該貿然出兵。哪怕毛主席三番五次地勸說,林彪依然堅持己見。派一位不主戰的將帥統領部隊自然不合適,林彪的謹慎態度肯定不能帶領志願軍創造奇蹟,毛主席只能放棄,另尋良才。
再三確認,彭大將軍領兵出戰
此時的陳庚在越南的對法戰場上激戰正酣,朱老總身居要職,且一直坐鎮後方,也不能貿然領兵上前線。毛主席在考慮是否出兵的同時,從中共一眾傑出將領中選出適合到朝鮮的人裡想到了彭德懷彭德懷。
時年52歲的彭德懷還在大西北地區忙著搞建設,距離北京甚遠,毛主席一時也沒能想到他。但彭德懷的戰績是不容抹殺的,他在抗戰和解放戰爭中豐富的戰鬥經驗都代表他能夠升任志願軍總指揮一職。
10月4日,毛主席派專機把彭德懷接回北京,當面詢問他對朝鮮時局和中國如今情境的看法。經過一晚上的徹夜長談,毛主席在第二天的政治局會議上確認了由彭德懷率領志願軍入朝作戰的計劃。
彭德懷和林彪對於抗美援朝一事的態度截然相反,他認為朝鮮和中國唇齒相依,坐視朝鮮不管,下一個被侵略的就是中國。10月18日的決策會議上,彭德懷滿懷壯志,激情發言:“為了鼓勵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起來反對帝國主義,反對侵略的民族民主革命,也要出兵,為了社會主義的威信,也要出兵!”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總司令彭德懷率領志願軍趕赴朝鮮,抗美援朝戰爭正式拉開序幕。彭德懷和志願軍戰士們用自己的行動證實了毛主席決策的正確,抗美援朝一戰成為新中國最閃亮的一張世界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