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英、加等同盟國軍隊於1944年6月至7月在法國西北部諾曼底地區進行了世界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略性登陸作戰,是盟軍進軍歐洲的“霸王”行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目的是為了盟軍集團軍群登陸,開闢歐洲的第二戰場,為發展對西歐的進攻、配合蘇軍最後擊敗納粹德國創造條件。
1943年,斯大林格勒會戰與庫爾斯克會戰後,蘇軍在蘇德戰場開始進入反攻階段;美英盟軍西西里島登陸戰役後開始進攻義大利半島;義大利則在同年9月投降並在10月對德宣戰;盟軍在太平洋戰場也基本轉入攻勢。整個戰爭形勢發生了有利於同盟國的轉變。早在1941 年7月,前蘇聯就正式要求英國在西歐開闢第二戰場。
1943 年1月,美、英在卡薩布蘭卡會議上決定為在西歐登陸進行準備。3 月成立了以英國陸軍中將摩根為首的盟軍最高司令部,開始準備制訂戰役計劃。5月和8月,羅斯福和丘吉爾先後在華盛頓與魁北克會議上協商確定,盟軍在1944年在西歐登陸,配合前蘇聯實施戰略反攻。11-12月,羅斯福、丘吉爾與斯大林在德黑蘭會議上正式商定,1944年5月由美英盟軍在法國北部地區登陸,同時還要在法國南部進行牽制性登陸。其後,美、英任命陸軍上將艾森豪威爾為盟國歐洲遠征軍最高司令。
1944年1月,艾森豪威爾到倫敦赴任,組建了司令部:副總司令由英空軍上將特德擔任,參謀長則為美陸軍中將史密斯,海軍司令由英海軍上將拉姆齊擔當,空軍司令為英空軍上將利·馬洛裡英地面部隊司令為英陸軍上將蒙哥馬利,美地面部隊司令是美陸軍中將佈雷德利。
在艾森豪威爾的指揮部抵達法國之前,蒙哥馬利任登陸部隊前線指揮。艾森豪威爾到任後將登陸正面從40千米增加到80千米,戰役第一梯隊的兵力由原定3個師增為5個師。因為登陸艦艇數量不足和其他準備工作未能按時完成,登陸時間由開始計劃的5月初改為6月。
德軍西線守軍倫德施泰特元帥指揮兩個集團軍群,一共58個師。隆美爾元帥指揮的集團軍,主要防守法國北部、比利時以及荷蘭沿海一帶,主力在加來地區,諾曼底地區只有6個師(含3個海防師)。
當時德國已喪失海空優勢,海軍用於抗登陸的兵力也僅限於中小型水面艦艇500餘艘、駐泊在比斯開灣各港口的潛艇49艘。防守法國的第3航空隊名義上有500架飛機,實際上只有90架轟炸機和70 架戰鬥機。
為對付盟軍登陸,希特勒早在1941年12月就下達命令用最快速度構築“大西洋壁壘”,自挪威到西班牙的大西洋沿岸構築一道由堅固支撐點和野戰工事構成的,設有地雷和水中障礙配系的永久性抗登陸防線。在1944年,“大西洋壁壘”距預期工程還差很多,但是這座未完成的工事,依舊是難攻破的防線。設防重點在加來地區,諾曼底-帶防禦很薄弱。德軍最高統帥部估計美、英軍隊將在西歐登陸,但對登陸地點的猜測從未取得一致看法。希特勒認為在加來地區登陸的機率最大。海軍將領依據美、英軍隊在英吉利海峽佈雷的情況,曾認為可能在諾曼底登陸,但未引起希特勒、陸軍高階將領的重視。
盟軍登陸前不久,希特勒曾估計盟軍可能在諾曼底登陸,並對諾曼底地區的防禦有所加強。高階將領在作戰指導上一直有分歧隆美爾建議依託抗登陸防禦陣地殲敵於水際灘頭,倫德施泰特說要以反突擊殲敵於縱深地區。這些對德軍抗登陸防禦的組織指揮均帶來不利影響。
從1944年6月6日至7月初,美國、英國、加拿大集結的百萬大軍,對德軍發動了突然襲擊,在陸、海、空三軍協調配合下,迅速地擊敗了德軍,成功渡過了英吉利海峽。到7月24日,德軍傷亡和被俘11.4萬人。至8月底,盟軍-共消滅或重創德軍40個師,擊斃和俘虜德軍集團軍司令、軍長、師長等高階將領20人,繳獲和摧毀德軍的各種火炮3000多門,摧毀戰車1000多輛。
諾曼底登陸戰役,對於盟軍在西歐展開大規模的進攻行動,加速納粹德國的崩潰具有重大意義,為組織實施大規模登陸作戰提供了有益的經驗。諾曼底登陸的勝利,宣告盟軍在歐洲大陸第二戰場的開闢,意味著納粹德國已經陷人兩面作戰,很大程度上減少了蘇軍的壓力,協同蘇軍有力地攻克柏林,迫使法西斯德國提前無條件投降。美軍從而把主力投入太平洋對日作戰上,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