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覃昨天寫了《我軍在長津湖傷亡過半,毛主席來電報,宋時輪豁然開朗,痛殲美軍》一文。文中提到,因為天氣奇寒,而我參加長津湖戰役的志願軍第9兵團缺乏抗寒物資,非戰鬥減員嚴重,因此出現了多個讓人摧肝裂膽、傷心無限的“冰雕連”、“冰雕排”、“冰雕班”。以至於敵人已經進入了我軍的伏擊圈,已經甕中之鱉,但老天不假我便,我軍戰士未能開一槍一炮,便已被嚴酷寒冷的天氣凍僵、凍死了。真是讓人慾哭無淚!
華野共有四大兵團,其中,王建安為7兵團司令,陳士榘為8兵團司令,宋時輪為9兵團司令,葉飛為10兵團司令。
這四大兵團司令都是響噹噹的名將。
強將手下無弱兵。
尤其是9兵團。
9兵團編制內包括1縱隊(20軍)、9縱隊(27軍)兩個華野頭兩號主力部隊,實力為這四大兵團之最。
上海解放後,解放臺灣的重任落到9兵團的頭上,粟裕將23軍(4縱)、26軍(8縱)調歸9兵團指揮。
這麼一來,華野6個主力縱隊中,已有4個全歸9兵團建制。
可以說,9兵團乃是我軍至威、至強、至猛之頭號兵團。
然而,長津湖戰役,志願軍9兵團共投入了20軍、26軍、27軍約15萬人,傷亡高達19202人,凍傷28954人,因為凍傷犧牲4000餘人,凍傷減員達兵團總數32.1%,嚴重凍傷達22%!
其中的20軍轄58師、59師、60師和89師,共計50569人,減員比例更高,戰鬥傷亡達7000餘人,凍傷凍死達11000餘人,不少師團級幹部陣亡,可以說損失慘重。
整個抗美援朝時期,一共出現了3“冰雕連”——3個成建制因踏冰臥雪而壯烈犧牲的連隊。
這3個連都出現在長津湖戰役的9兵團,其中的兩個出現在20軍。
20軍軍長兼政委張翼翔在戰前預設把美陸戰1師切成4段。
這樣的作戰方案是沒有問題的。
但他們的對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美軍陸戰1師,而且遇上了五十年才有一次的嚴寒天氣。
戰士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生死考驗。
我59師177團死守死鷹嶺陣地,其中堅守在1519主峰的一個營打了6天6夜,戰鬥到最後只剩下60餘人,仍是死守不退,連續打退了敵人8次衝擊。
但終因天氣太冷,60餘名戰士凍在深雪裡,手和槍、腳和地面粘連在一起,動彈不得,最後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敵人奪路向東狂逃。
師長戴克林是一位寧願流血也不流淚的鐵血將軍,老覃早年寫過《這位將軍燒的一樣東西啪啪作響,不是鞭炮,看了讓人淚崩》一文,對他的事蹟曾有過生動而形象的描寫。
他從電話中得知這60多人已無法動彈,傷心無限,哭得成了淚人。
師政委何振聲緊急召集起師機關的科長、參謀、幹事、管理員,帶領大家上死鷹嶺把凍結在這60多人身上的冰塊撬開,一個一個地背了下去。
60師180團的任務是守衛門峴、1081高地及堡後莊一線陣地,大家都非常清楚,這是阻截陸戰1師逃出長津湖地區的最後一關,除賊務盡,須拼死堅守。
但是,沿路且走且戰,狼狽不堪的敵人,姍姍來遲。
連續幾日頂著零下30多度的氣溫在雪地裡等待敵人的180團大部分人員已被凍傷,無力出擊。
守衛在1081高地的2連129人手握步槍俯臥冰雪堆起的工事旁,全被凍僵死亡。
除了這兩個成建制的“冰雕連”外,其他的團雖然沒有“冰雕連”,卻幾乎都有“半個冰雕連”、“冰雕排”、“冰雕班”。
即在20軍的四個戰鬥師序列中,除第89師外,其他各師凍傷減員普遍在千人以上。
第89師僅凍傷400多人,是9兵團唯一一個戰後還保持著師建制的部隊。
89師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
主要是師政委王直將軍的功勞!
王直是福建省上杭縣才溪鄉人,在長津湖之戰中,他才34歲,但他是一個資格很高的老紅軍。
早在1929年7月21日,紅四軍到了才溪,人還沒有槍桿高,年紀只有13歲的王直就報名參軍了。
朱德見他年紀太小,沒有同意。
小王直卻很有志氣,執意要跟著紅軍走。
他被正式吸引為紅軍的時間,是在1931年5月21日。
那天,他在瑞金街頭的牆上畫宣傳畫,畫了《送郎上前線》,接著畫《主子與走狗》,被路過的毛主席看到了。
毛主席高興地摸著他的頭說:“好嘛,畫得不錯,是個人才,我們紅軍就需要這樣的人才!”
這樣,15歲的王直得願以償地當上了紅軍,在經歷過中央蘇區反“圍剿”作戰,南方三年游擊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成長為了一位文武全才的將領。
他在解放上海後擔任了89師政委兼浦東軍管會主任,在1949年10月1日,曾以駐軍代表的身份,在浦東各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大會上講話。
話說,1950年9月,為解放臺灣準備改編為空軍的89師奉命停止改編,部隊重組回陸軍,編入陸軍第20軍。
機靈、腦筋活,遇事愛琢磨的王直立刻感覺到了大戰的氣息。
89師原是30軍的一個主力師,駐守浦東的川沙、南匯、陸家嘴等地。
10月9日,全師官兵從上海崑山乘火車北上山東駐訓。
說是駐訓,但為什麼駐訓,只有師以上領導知道——這是為抗美援朝做準備。
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打響了與“聯合國軍”作戰的第一槍。
10月29日,朱德總司令來到曲阜,莊嚴地宣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9兵團改為中國人民志願軍第9兵團,要求9兵團火速出發到東北駐訓,隨時準備入朝作戰。
89師官兵於11月3日分乘5列火車開赴東北。
在火車上,王直緊張地思考著抗美援朝戰的各項工作。
列車經過瀋陽,王直考慮到入朝後將會有一場“抗寒大戰”,他要求火車在瀋陽停靠一天,和師長餘光茂一起找到東北軍區副司令賀晉年,在賀晉年的幫助下,讓89師全師換上了高寒地區的棉衣和大衣。
在沒有棉褲以及缺少了一部分棉帽、棉手套和棉鞋的情況下,他當機立斷,命令拆除部分棉被的棉花,飛快地縫製成棉帽、手套、耳套、口罩等禦寒用品,號召全師發揮互助友愛精神,在睡覺時共用棉被,抱團取暖。
入朝後,由於志願軍後勤運輸線還沒有建立起來,為了解決後勤保障問題,王直又狠下心,下令留下重武器,而讓師炮兵團將運載裝備的騾馬拉來搞後勤運輸,以保證全師給養。
此外,89師作為9兵團的先頭部隊,與美軍陸戰1師第7運輸大隊狹路相逢,一擊得手,繳獲了美軍3000條羊毛軍毯。
王直注意到89師官兵穿的棉鞋在行軍時,往往因為腳出汗而容易結冰,一旦到了高寒地區,容易被凍傷。
他因此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將毛毯撕開,分發給戰士們包腳,以及包手。
這麼一來,89師官兵的手和腳有了禦寒工具,成了在第二次戰役中全兵團非戰鬥減員最少、保持戰鬥力最好的一個師。
89師入朝後的首戰,是在社倉裡與美3師廝殺。
這個美3師是二戰歐洲戰場美軍名將巴頓指揮過的部隊,囂張跋扈,卻被89師牢牢釘死在社倉裡。
當美陸戰1師和第7師在12月1日全線潰退南逃後,美軍第3師第7團倚仗著現代化裝備迅速東撤。
89師265團憑著兩條腿窮追不捨,他們翻越了海拔1300多米的香榆山峰,抄近路然出現在劍山嶺下攔住了敵人的去路。
王直和師長餘光茂看到了戰機,果斷指揮部隊,對敵實施包圍。
經過一番激烈惡戰,最終將美軍第3師第7團第2營大部殲滅。
毛主席受89師在劍山嶺所取戰果的鼓舞,於1950 年12月5日 7時致電彭德懷、宋時輪,提出:“如能以一個軍的主力再殲滅社倉裡地區美三師的兩個團,則意義極大。”
然而,9兵團各部受凍傷亡慘重,難以在社倉裡方向加入戰鬥,只有89師的三個團(265團、266團、267團)和27軍94師的一個團及26軍的一部投入追殲敵人,未能達到再殲滅美三師的兩個團的目的,只是把美軍趕下大海而已。
戰鬥結束,王直受到兵團首長宋時輪的稱讚。
由於整個兵團非戰鬥減員嚴重,89師被撤銷編制,併入20軍其他三個師之中,王直被調到26軍擔任政治部主任。
1955年,我軍第一次授銜,王直被授予少將軍銜。
王直將軍非常高壽,他病逝於2014年4月7日,享年9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