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13日電 題:我們期待什麼
——“雙減”後體育培訓業調研(上)
新華社記者樹文 王恆志 周暢 朱翃
正讀初二的阿凱(化名)剛剛度過了“記憶中最美妙的十一假期”,因為這個假期“破天荒地沒上輔導班”,還跟同學打了兩場球。
……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7月印發《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新學期伊始,各地紛紛出臺“雙減”落地政策。
“雙減”之後“多出來的時間”做什麼,成為學校、家長手中的新“考題”,體育正在很多地方成為答案之一。
(小標題)“雙減”之下,學校、家長怎麼選?
9月新學期一開始,各地家長和學生們就感受到了新變化。孩子正讀三年級的丁女士說:“最明顯的就是有了課後服務,延長放學時間,孩子可以在學校做作業,也可以參加文體社團活動,對我們家長來說,是一個好訊息。”
記者在多地採訪發現,“雙減”政策在各地的落地不僅在於“減”,還在於“加”,在學業“提質增效”的基礎上,體育、藝術等門類正成為填補“雙減”之下學校課後服務內容的主力。
在合肥市師範附屬第二小學的課後服務列表裡,分別設定了個性化課程和社團俱樂部課程,包括足球、啦啦操、射擊、武術、田徑、擊劍、籃球、跆拳道等多個體育專案,目前學校共有730名學生報名參加。
9月底,蘇州奧體中心與蘇州工業園區星匯學校宣佈聯合打造匯奧“5+2”課外實踐活動基地,將游泳列為必修課,另設羽毛球、乒乓球、網球、籃球、攀巖、自由搏擊六門選修課,希望讓每個孩子都能掌握一到兩項體育技能。
合肥市師範附屬第二小學校長孫朝蓮說:“雙減政策下,學校、家庭、社會越來越重視孩子們的體質健康。從學校課後服務報名情況來看,足球等球類運動、武術、棋類等都是孩子們非常喜歡的專案。這非常符合我們培養的最終目標——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孫朝蓮的選擇也是絕大多數學校目前的選擇,也得到了大多數家長的認同。上海的高女士5歲的兒子目前在學習游泳和跆拳道,她說:“明年孩子讀了小學,我覺得我們也會堅持下去,體育是孩子成長的重要一環,不僅是強身健體,更鍛鍊了孩子的精神品質以及團隊合作、尊師重教等。”
當然,仍有很多家長更關心孩子的學習問題,南京的陳女士就坦言自己不反對孩子學點體育技能,“但前提還是學習不能耽誤,現在感覺是在一個迷茫期,校外輔導班沒了,網課效果不好,一對一又難以承受,焦慮感其實沒少多少”。
在南通市海門區教育體育局黨組書記朱建軍看來,這實際上是一個系統問題,“學生髮展的首位是培養完整品質,教育發展要回應群眾生活需求,讓公共服務更舒心,‘雙減’的目的是為所有孩子提供高質量的、全面的教育,這其中體育有很多的空間。”
(小標題)“雙減”之中的體育機會
“雙減”之所以被看作體育的機會,源自長期以來孩子們的體質“痛點”。
教育部發布的第八次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顯示,2019年全國6至22歲學生體質健康達標優良率為23.8%,雖然各年齡段優良率較2014年均呈上升趨勢,但分化較為明顯,初中生增長5.1個百分點;高中生增長1.8個百分點;大學生僅增長0.2個百分點,基本上沒有增長。
分析人士認為,這與孩子們沒能真正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有很大關係,初中有中考體育加分的指揮棒,無論家長還是學校都比較重視,高中雖然沒有了指揮棒,但體育課仍有保證,到了大學階段則基本全靠個人習慣和自覺。
合肥市第四十六中學副校長高偉直言,孩子的身體素質還比較弱,有的班七八成的學生都近視,耐力、力量都比較弱,從學校角度特別希望能夠加強學生的體育鍛煉,家長們也願意讓孩子鍛鍊,但前提是時間和度的把握。
上海諸韻穎青少年體育俱樂部負責人諸韻穎說:“在‘雙減’政策釋出後,我們就收到了不少家長的諮詢,可以感覺到家長的熱情有明顯的提升,家長對青少年體育培訓的需求量大了。”
安徽宿州的退役運動員創業者劉雪的感受更為直接:“以前週末我們這裡最多八九十人,這學期第一個週末開了三節課,總共有150多人來上課。”
越來越多人從“雙減”嗅到了機會。據央視財經的報道資料顯示,“雙減”釋出以來,體育、藝術類教培機構新增3.3萬餘家,比去年同一時段的增長翻了近一倍。
波動體育科技集團董事長陳理認為,高熱度來源於三大因素:一是疫情後大家對健康的認知提高了;二是更年輕的父母們會帶動孩子鍛鍊,“雙減”讓孩子們有了更多時間參與;三是從業者在增多,其中有體育從業者,也有傳統培訓的轉型者。(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