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河南日報網
□馮敏生
弘農澗河是黃河的遊子。
黃河是弘農澗河的母親。
弘農澗河從源頭魚仙河村出發,穿越山嶺,千曲百折,最終在靈寶函谷關北寨村抵達母親黃河那寬廣的懷抱中。
這種抵達,充滿著大自然的美感。於是,我從弘農澗河源頭出發,沿著弘農澗河岸邊的道路,到達奔騰不息的母親黃河,充分體驗了這種抵達之美。
小時候,我常向往連環畫中雲霧繚繞的仙境,在一個夏日雨後,我沉浸在人間仙境魚仙河村。它是國家級美麗鄉村,一條條小溪,從山谷裡青巖縫隙裡,古樹底下或竹林裡,“淙淙”地流動著,“嘩嘩”地水花四濺,溪水打個旋兒,轉個身兒,之後“叮咚叮咚”流淌著,在山村匯聚成魚仙河。
魚仙河水從村中緩緩地流過。河岸兩旁,遍佈老屋、竹林、老核桃樹,彎彎的小石橋,倒映在明淨的水面上。幾個身穿旗袍的明豔女子,在小石橋上婉約萬種風情。“包粽子比賽”“千人森林徒步”等諸多鄉村文旅活動,正在這個小山村演繹著,展現了源頭生態美和鄉親們的生活美。
與河水同行,愜意。川流不息的南弘農澗河,與來自小秦嶺山腳下的西弘農澗河,在朱陽古鎮西頭會合,向著金城靈寶、向著母親黃河歡樂地奔流著。
朱陽古鎮文化底蘊厚重,唐詩人韋莊在此寫《魚塘十六韻》,宋歐陽修在此寫《紫石屏歌》,宋大文人司馬光,看見了弘農澗河岸邊的紫色虢州石,留下“天地之異氣,山澤之珠寶也”的盛讚。隨著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推進,弘農澗河孕育的“虢州石硯”“秦池鑼鼓書”“秸稈畫”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發揚光大。
弘農澗河歡快地奔流著。穿窄口,過五畝,昂首闊步地從靈寶市區中間穿過。老子文化、靈寶皮影和剪紙等諸多文化元素,在靈寶閃耀著光芒。
奔騰的弘農澗河,從函谷關腳下歡樂地走過,這兒距黃河不足二三里路。此刻,我雖看不見黃河身影,但能聽見黃河滾滾的波濤聲。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在黃河之濱的天下雄關函谷關,萬人齊誦《道德經》,那氣勢雄壯的誦讀聲,伴隨著腳下歡騰的弘農澗河水,伴隨著不遠處母親黃河的波濤聲,響徹在函谷關上空。
先哲老子曾騎著一頭青牛一路西行,來到紫氣繚繞的函谷關做短暫停留。老子迎著黃河清新的風,仰望著小秦嶺山脈巍然起伏,九曲黃河在此形成黃河上最大的拐彎。眼前大山與大河熱烈碰撞,高與低,剛與柔,完美交融。老子心潮起伏,洋洋灑灑的《道德經》躍然竹簡上,在後世在中華大地廣為傳誦。
和家鄉的弘農澗河水相伴,一路前行,我終於抵達母親黃河岸邊。
呵,我望見了大黃河啦!湛藍晴空下,九曲黃河,宛如舞動的黃色緞帶,舞出了優美曲線,舞出了驚心動魄。她一路呼嘯,滾滾東流。令人不禁被它百折不撓、激流勇進的壯闊意境震撼。
家鄉的弘農澗河,滿懷著鄉愁和思念,經過長途跋涉,終於回到母親黃河的懷抱中。母子倆如同久別重逢,緊緊相擁。
我站在黃河邊觀景臺上,極目遠眺,黃河在此或描繪成平坦的田野或灘塗,或臨摹為如畫的沿黃廊道,在大河之南,在函谷關東寨塬,無垠的田園風光,正在黃河岸邊延展著。
從弘農澗河源頭抵達黃河,我完成了令心靈得到洗禮的抵達之旅。無論家鄉的弘農澗河,還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都已成為兩岸鄉親們的幸福河了!
刊發於河南日報2021年9月25日06版
本文來自【河南日報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