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河,古稱“淮水”。外秦淮河繞城而流,經中華門、水西門、定淮門外,在南京西北注入長江;內秦淮河由通濟門西面的東水關入城,經夫子廟,至水西門附近的西水關出城。
“槳聲燈影連十里,歌女花船戲濁波。”人們常說的“十里秦淮”,是內河一段,即從東水關到西水關,這是古稱“六朝金粉”的繁華地帶,在明清一度成為王公貴族的紙醉金迷之地。
古往今來千百年,秦淮河為無數寄情于山水和歷史的中國文人所向往,令無數文人騷客深情詠歎、慷慨放歌,留下了無數讚歎秦淮自然風光的詩詞名篇。
秦淮夜泊
官柳動春條,秦淮生暮潮。
樓臺見新月,燈火上雙橋。
隔岸開朱箔,臨風弄紫簫。
誰憐遠遊子,心旆正搖搖。
《秦淮夜泊》色調明麗,從“春條”、‘新月”、“燈火”、“朱箔”等意象中可以感受到一股溫馨的氣息,一種優美的情調。視線從河岸樓臺轉到天空新月,接著又轉到橫跨秦淮河的小橋,轉到河對岸的朱簾繡戶。有近有遠,錯落有致,富有立體感。
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烏衣巷》曾博得白居易的“掉頭苦吟,歎賞良久”,是劉禹錫最得意的懷古名篇之一。這首詩寫詩人對盛衰興敗的深沉感慨。朱雀橋和烏衣巷依然如故,但野草叢生,夕陽已斜。荒涼的景象,已經暗含了詩人對榮枯興衰的敏感體驗。後二句藉燕子的棲巢,表達作者對世事滄桑、盛衰變化的慨嘆,用筆尤為曲折。此詩為劉禹錫著名的詠史詩《金陵五題》中的第二首。
桃葉渡
桃葉渡前芳草迷,綠槐高柳暗東西。
停舟日暮行人盡,流水一灣鶯亂啼。
葉渡位於十里秦淮與古青溪水道合流處附近,即淮青橋東。今渡口處立有“桃葉渡碑”,並建有“桃葉渡亭”,位列於金陵四十八景內。
桃葉渡之名的由來,要追溯到六朝東晉時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的七子王獻之,他常在這裡迎接他的愛妾桃葉渡河。那時內秦淮河水面闊,遇有風浪,若擺渡不慎,常會翻船。桃葉每次擺渡心裡害怕,為此王獻之為她寫了一首《桃葉歌》:“桃仙復桃葉,渡江不用楫,但渡無所苦,我自迎接汝。”
後人為了紀念王獻之,遂把他當年迎接桃葉的渡口命名為桃葉渡。從六朝到明清,桃葉渡處均為繁華地段。河舫競立,燈船蕭鼓。
秦淮
演繹過一幕幕歷史煙雲
展示過一幅幅滄桑畫卷
也留下了十分豐富的歷史遺存
十里秦淮的好風景
讓人百看不厭
來源:秦淮文旅、古詩詞網、紫金山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