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例行班會上,驚聞一同學發言,引起我震怒。餘怒未消,特留言幾句以示一些家庭。就事論事,絕不針對個人。
學生自己組織的班會上,主持人說一個家庭中,媽媽是奉獻最多的那個。媽媽為孩子的衣食住行操碎了心。所以孩子回家時第一句話往往都是喊媽媽。媽媽不在家才會喊:“爸,我媽呢”
然後請一位學生代表上臺談一下爸爸。此時學生李某開始自己的脫口秀。在慷慨激昂中,李某惟妙惟肖地勾勒出他爸爸的形象。核心詞彙是情商為零,還得需要他去教育。具體事例:一,父親高中時學習不好,補習幾年才考入師專政教系。二,父親是姥爺相中的。三,父親不會來事,走上仕途後只會寫點文章。四,父親在自己高一數學考試得29分後,竟然酒後和他發脾氣,最終氣得他用捆綁的方式教育父親…
列舉了父親如此多的罪狀讓我一個旁聽班會的老師都不堪。我們不得不反思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
第一,父親高中時的事,相親的事出自誰口?這隻能折射出家庭教育中妻子的牢騷和妻子的強勢。中國一個不好的傳統觀念就是:嫁漢嫁漢穿衣吃飯。如此一來,某些女性把自己的穿衣吃飯質量緊密地聯絡到嫁漢的好壞上。
第二,父親政教系畢業,轉投仕途。這一壯舉僅靠寫點文章嗎?他如果情商為零能堪大用嗎?家庭中,某些觀點輿論,一旦形成便會出現刻板效應。所以父母不要輕易因瑣事在孩子面前貶低對方。
第三,孩子考試成績差,家長酒後能不能批評孩子?從本案例中看出孩子的觀點是父親落井下石,而且還酒後工作。但是我認為把父親綁起來絕對過激。媽媽在哪?這樣的兒子是在為媽媽出氣嗎?…
當下,我們隨手就可以找到許多讚頌母親的文章。因此我呼籲也要多關愛爸爸。我們的下一代思想中如果都被埋下這樣的種子,那父親的角色頂多被冠以傳宗二字。如此想想,父親真是悲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