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民族建築
民族建築文化博覽(五)
傣族建築師法自然,融於自然,順應自然,表現自然。這是中國古代園林體現“天人合一”民族文化所在,是獨立於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永具藝術生命力的根本原因。傣族建築作為獨樹一幟的建築形式,也有其獨特的藝術生命力。
一、傣族寨名來歷
哈傣族村寨名多以故事傳說而命名,下面主要以西雙版納地區的兩個村寨名為例,簡要說明傣族村寨的命名方式。
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勐遮鎮曼恩村,是一個典型的傣族村寨。傣語中,曼恩的“曼”是“寨”的意,“恩”是“銀子”。傳說寨址在古人挖到銀子的地方,故名。
勐往曼依坎寨過去屬寧江縣(今屬勐海縣),依傍瀾滄江西岸,是一個和勐阿、勐康相鄰的小盆地。傳說這個寨子是建寨最早的,在“帕召”(佛祖)來遊歷時,站在路上笑望此寨,所以過去名叫“喝董”,即“笑望之意”,後來佛寺附近挖了個大魚塘,即更名“儂坎”,“依”是水塘的意思。
二、傣族建築型別、裝飾及空間安排
傣族建築和居住環境作為一種符號、一種象徵,讓人們透過這個資訊源,對傣族有更多的瞭解;它也是一種精神結構,是傣族人心理、歷史、文化等無形觀念的有形表達。傣族村寨選址,一般在近水之處、小溪之畔、大河兩岸、湖沼四周,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傣族的建築文化也是一道獨特絢麗的文化風景,每每令人神往。
(一)竹樓
傣族建築最具有特色的是竹樓,過去竹樓按社會階級分為官家(召)竹樓和百姓竹樓兩種。官家竹樓寬敞高大,呈正方形,屋頂帶三角錐狀,頗類似西方的“哥特式”建築,用木片覆頂。整個竹樓用20~24根粗大的木柱支撐,木柱建在石墩上。屋內橫樑穿柱,結構簡單,上木梯後即為“掌房”,正屋為客室,客室中置火塘,側房分隔為三間,是臥室。
圖 1 雲南西雙版納傣族竹樓
百姓竹樓在建築體上不做什麼雕刻裝飾。如在思普沿邊,完全是竹樓木架,上面住人,下棲牲畜,式樣皆近似一大帳篷,這與《淮南子》所記“南越巢居”的情形完全符合,也正是史書所記古代僚人“依樹積木以居”的“幹闌”住宅,這算是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築。這類竹樓下層高約七八尺,四面無遮攔,牛馬拴束於柱上。上層近梯處有一露臺,轉進即為一長形大房,用竹籬隔出一個角來做主人的臥室併兼重要錢物的儲存處;其餘便是一大敞間,屋頂不高,兩邊傾斜,屋簷及於樓板,無窗。若屋簷稍高者,則兩側有小窗,後面開一門,樓的中央是一個火塘。火塘是進行炊事、家庭成員用飯和招待客人的地方,“傳說圍繞著火塘的四方架是由四條龍變成的,所以不能用腳踩,不能隨意移動,更不能向火塘內吐痰和扔髒物。圍繞火塘的座位安排也有一定的規矩:火塘的最裡側,也就是在門背後的那一個位置,是女主人的位置,如果來女客,也坐在這裡。外側的右端第一個座位是男主人的坐處,這個地方也是姑娘接待自己男友,談情說愛的地方。”
火塘無論冬夏,日夜燃燒不熄,煮飯烹茶,都在這火上,主客閒談,也都圍爐而蹲或坐。屋頂用茅草鋪蓋,樑柱門窗樓板全部用竹製成。此種住宅的建築極為便易,只需伐來大竹,約集鄰里相幫,數日間便可造成;但也極易腐毀,每年經雨季後,便須重加修補。屋裡的傢俱非常簡單,竹製者最多,凡桌、椅、床、箱、籠、筐,都全是用竹製成。家家有簡單的被和帳,偶然也見有緬地輸入的毛氈,鉛鐵等器,農具和鍋刀都僅有用著的一套,少見有多餘者,陶製具也很普遍,水孟水缸的形式花紋都具地方色彩。
(二)土掌房
雲南騰龍沿邊傣族地區的住宅,多為土牆平房,也就是土掌房,少數有樓,房頂作陽臺和曬場。每一家屋內也是間隔為三間的,分臥室和客堂,這顯然是受到漢族影響的。自稱“傣倮”的建房,相鄰的人家戶不共牆,自稱“傣尤”和“傣尤倮”的鄰舍之間可共牆,房頂相連。雲南元陽傣族稱紅椿樹為樹中之王,堂屋正中樑柱一定要用紅椿木,因為人們認為用了紅椿木,房子牢固,人丁興旺。
(三)緬寺
寺廟建築以佛寺和佛塔的成就最高,也最有特色。上座部佛教的寺廟稱緬寺,幾乎每座傣寨至少都有一座。緬寺建築中主要分為這樣幾個部分:
一是寺門和門廊。寺門一般為三間兩層重簷建築,面朝東方,造型和佛殿屋頂造型很統一,屋脊上裝飾有火焰狀、卷葉狀和動物的陶飾。簷下的木板上繪製壁畫,正中為大門,左右兩側兩間各有用泥塑造的巨大的龍形支物“啦嘎”,為守護寺院的神獸。連線大門後是一段長廊,通向佛殿。
二是大殿。大殿是佛寺的主要部分,一般為長方形平面,坐西朝東,東面為大門,西面為佛像,大殿一般為重簷歇山式建築,竹木或土木結構,開間為三間或五間不等。屋頂坡面由多層相疊而成,中堂較高,東西兩側遞減,有的佛寺的大殿在重簷屋頂之下再設定圍繞大殿的外廊和屋頂,形成三重簷屋頂。佛寺大殿屋頂的層次代表著佛寺的規格,層次越多,規格越高。整幢大殿顯得十分莊重威嚴,舒展大方。屋脊中央以寶瓶裝飾,屋脊上、屋簷上有大量鳳、孔雀、龍、獅子、花卉等裝飾。造型樸素大方,風格獨特。
三是戒亭。戒亭是寺院舉行高階佛事活動的場所,是佛寺中最為神聖的地方,也是整個佛寺建築中最為壯觀和最有特色的部分。平面呈方形,形象俊俏,外形裝飾華麗,一般裝飾在臺基和屋頂。臺基為1.5~2米高,其上繪製各種色彩豔麗的彩繪,有的還鑲嵌彩色玻璃。屋頂成攢尖頂,裝飾華麗,常用銀子、白鐵皮等做成鏤空花飾。
四是佛塔。佛塔為磚石結構,體量一般較小,佛塔主要有緬式鐘形佛塔、亭閣式佛塔、泰式金剛座佛塔等,千姿百態。佛塔由基座、塔身、塔頸、塔剎組成。塔體整個部分常塗有金銀粉和其他黃色或銀色塗料。與民居不同,傣族佛寺建築在屋頂、牆面、梁、柱等地方都有大量裝飾,裝飾材料極其多樣,有用瓦裝飾的,也有用鐵裝飾的,也有用玻璃裝飾的,還有用各種塗料裝飾的。裝飾方法有構件裝飾和彩畫裝飾。
圖 2 雲南西雙版納總佛寺
三、傣族建築儀式
(一)選材儀式
當傣族要建新房的時候,首先要到山中選取大樹作為房屋的房柱。進山伐木的那一日必須是良辰吉日。來到山中,在選好的樹旁放一張篾桌,面向東方,取少許米,且行且撒。再取聖水,繞樹一週,同樣且行且撒,同時還要口誦subatance(蘇巴曼德)經,之後,伐樹。”選房柱的儀式在於徵求樹魂的同意,把樹帶回去作為房屋的房柱。
(二)上房儀式
新房建成以後,要舉行上新房儀式。通常上新房儀式要舉行三天,包括一個‘賧很’的儀式,就是送走房柱和土地的靈魂,祛除新房中一切不潔淨的因素的儀式,還有一個就是喬遷新居的儀式,就是新房的主人搬進新家的儀式。”
上新房時要用剪紙花、彩色線頭作為裝飾,把舊衣服剪成小布塊兒,然後用這些小布塊兒包成一個竹樓的模型,成為“很囡”。“很”就是房子,“囡”是小的意思。在“很囡”的前面兩個房柱上分別綁著一隻竹筒,兩個竹筒內裝上水,左邊是熱水,右邊是冷水,右後面的房柱上綁牛腿骨,代表耕地,以後有糧吃,還用芭蕉皮做九個“噶東容”,分別放在房子四角,寨子四角和房屋中心,一個稱為“很送疊”的大竹笆,表示將房子中一切不潔淨的因素通通送走。
圖 3 雲南傣族民居建築過程
(三)潔淨儀式
1.對房屋的潔淨儀式
將“很囡”和一隻“噶東容”放在一起被抬到新房客廳的正中間,四位佛爺手持白色棉線,其中一位佛爺一隻腳踩著一把火鉗子,另一隻腳踩一把砍刀,圍著“很囡”開始唸經。唸完經後,大佛爺將“喃姆末拜”水向“很囡”灑三次。之後,佛爺們圍繞新房屋重複唸經和酒“喃姆末拜”水的動作,並在房屋的四角各放一隻“噶東容”,每繞完一圈,做完一個儀式,佛爺就把那隻“噶東容”帶到“很囡”旁邊,預示著房屋內的鬼已經被驅趕。
佛爺的儀式完成之後緊接著是安章的儀式。安章提來一隻陶罐,裡面放置頭髮、火灰、碎牛角,安章將這些雜物點燃,煙霧繚繞,從房簷溢位,好像把房屋中的鬼都燻走。安章再拿來另外四隻“噶東容”,四隻事先編好的“達寮”和一盆沙子,等到所有物品都拿來以後,安章又要開始唸誦經文,一邊念一邊向這些物品灑水,之後仍然把“噶東容”帶走扔掉,而陶罐由另一人拿著到各個房間燻一遍,對房屋的潔淨儀式完成。
2.對主人的潔身儀式
新房的潔淨儀式完成之後,安章還要對這家新房的主人進行潔身儀式。安章把“疊禍”也放到房屋客廳的正中間,右腳踩砍刀,左腳踩火鉗,面對“疊禍”灑水,然後吐一口唾沫,如是三次。然後請這新房主人的全家到場,面對安章,跪在“疊禍”前面,這時候,安章仍然誦經,一邊誦經,一邊向主人全家灑“喃姆末拜”水。安章從上往下向這家人灑水,表示把不潔的東西驅趕下來,集中到“疊禍”上,主人也把身上和手上的水都甩到“疊禍”上,意味著身上所有不潔淨的東西都已經被驅趕到“疊禍”上了。然後主人向“疊禍”吐幾次口水,安章再向“疊禍”灑水,又向主人灑水祝福,儀式完畢,並把“疊禍”扔到水溝或魚塘。
四、傣族傳統建築的變遷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傣族竹樓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作為傣族傳統建築特色的竹樓在現代文明的衝擊下,正逐漸被取代。西雙版納一些地方的傣族村寨已經徹底改變了竹樓的傳統建築風格,大量漢族式樣的建築拔地而起,越來越多的傣族村寨“幹欄式”建築群中,出現了完全西化的磚混結構的“洋樓”,這種“洋樓”正在形成片、形成群。隨著竹樓的慢慢消失,許多傳統竹樓建築中的設定也隨之發生變化,例如不再保留火塘,而是將燒煮活動分隔出專用的場所——廚房。傣族的火塘曾是家庭中心的象徵,這種變化使傣族竹樓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喪失了傳統的意義。
圖 4 傣族新居
傣族傳統建築中牲畜和人居住於同一建築內,而今房屋的設計將人與牲畜分開,這對減少疾病的傳染,保證居住衛生等是非常有利的。傣族傳統民居的改變是傣族傳統文化變遷的表徵之一,民族文化的變遷是一個相當複雜的問題,它與該民族的歷史、政治、經濟、族際交往等關係密切。
(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資訊宣傳部整理、編輯,更多精彩內容敬請期待下期)
本文來自【中國民族建築】,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