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國寺
封面新聞記者 陳遠揚
巴蜀文化,源遠流長。四川、重慶,是我國石窟造像藝術延續時間最長、分佈最廣的地區之一,各具特色的石窟造像遍佈巴蜀大地,其中以唐宋年代居多。
在資陽市樂至縣龍門鎮,這裡有始建於隋開皇二年(公元589年)的報國寺,其被稱為蜀中淨土,寺內有“三絕”,其中最神秘的是千年“樹抱佛”,大小不一的石刻造像神態各異,鑲嵌在一棵古榕樹的樹根之中,形成了佛與樹相應而生的奇異景觀。
究竟是先有樹還是先有佛,一直沒有確切的說法,這也成為“樹抱佛”最大的謎團。2010年,還引起央視《走進科學》欄目組關注,其對“樹抱佛”進行全方位拍攝,並採訪相關專家,試圖對此解密。
10月10日,封面新聞記者來到報國寺,探尋其背後的“秘境”故事。
寺內有“三絕”
千年“樹抱佛”最神秘
報國寺位於樂至龍門鎮金龜山上,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是四川有名的千年古剎。從當地縣城出發,大約半小時的車程即可到達山門。
走進寺內,一股清幽之氣撲面而來,巨大的山石佈滿青色的苔蘚,與各種樹木浸潤而生,樹下是青石板小路,這個季節路面顯得有些溼滑。
“三絕”之一明代石棺
“報國寺內主要有‘三絕’。”義工蔣平向記者介紹說,“三絕”指的是明代石棺、緬甸玉佛和樹抱佛。她提到,報國寺所在的金龜山上,有不少圓形巨石,歷史上有人將這些石頭掏空做成了石棺,其中一處石棺上還留有明朝正德九年的碑文,字跡隱約可辨,鏤空的雕刻石花冠十分精美。
而緬甸玉佛指的是寺內30多尊來自緬甸的玉石佛像,這些雕刻精細的緬甸玉佛從數量和形態上,在國內非常少見。“其中一尊接引佛就高達4.13米,重約10噸,高度和重量在全國都屬前列。”
千年“樹抱佛”
然而“三絕”中最神秘的還屬樹抱佛。
從報國寺大門進入,沿著臺階拾級而上,便來到被稱為樹抱佛的奇觀前。記者看到,一棵巨大的榕樹盤踞在山石之上,樹根順著石頭向下蔓延,幾座佛龕坐落在樹根裡,而樹根生長的輪廓正好和佛龕的輪廓一致,樹根彷彿緊緊將佛龕抱住一般。
不僅造型奇特,樹抱佛的發現也頗具神秘色彩。據樂至文管所工作人員介紹,多年前,幾位翻修寺廟的工匠在榕樹下乘涼,一位工匠的工具掉在樹根處,去撿工具時意外發現樹根下的雜草叢中有佛像。當地經過長達3個月的挖掘整理,千餘尊石刻造像浮出地面。
此外,工作人員還提到,在對樹抱佛進行考察時,有考古專家在其旁邊發現了一塊造像碑,從細節雕琢、工匠處理手法等細節推斷,其建造時間和樹抱佛中佛龕的開鑿時間相距時間相差不太遠,“應該是幾十年,或者更短。”
刻有“大蜀廣政二十六年”的造像碑
順著工作人員手指的位置,記者也在造像碑上看到“大蜀廣政二十六年”等字樣。工作人員解釋,根據這幾個字,考古專家在清代道光年間的樂至縣誌中發現了這塊碑文的全部內容。由此推斷出造像碑記載的“大蜀廣政二十六年”,即五代後蜀的963年,距今已有1058多年。
而樹抱佛內最大的佛龕叫做觀無量壽經變,這個題材也很具有時代特點,“在中晚唐到五代階段,四川十分流行這個題材。”工作人員表示,目前多方資料交叉印證,能初步判斷樹抱佛內佛龕開鑿年限已超千年。
到底先有樹還是先有佛
《走進科學》欄目曾解密
千年“樹抱佛”奇觀曾引來很多考古界、佛教界的專家對其研究考證。其中,最令考古專家疑惑的是,究竟是先有樹,還是先有佛像?“如果先有樹、後有佛,那麼千餘尊神態各異、大小不一的佛像怎麼會在‘毫髮無損’的情況下,‘安座’進樹根之中?如果先有佛,後有樹,那麼樹根又怎麼會如此‘聽話’的將每尊佛像呵護得如此完整。”有專家不由發問。
有專家指出,栽種榕樹是四川寺廟的普遍現象,不少寺廟內榕樹的栽種時間與寺廟建造時間相隔不遠。由於報國寺建於隋開皇二年,距今有1400多年的歷史,所以古樹的栽種多半為建廟後不久。由此專家推測,應該是先有樹後有佛。
2010年7月,央視《走進科學》欄目組對千年“樹抱佛”進行了全方位拍攝,並試圖透過採訪有關專家,從科學的角度對其解密。影片中提到,要判斷先有樹還是先有佛,最直接的辦法就是要知道樹和佛像的“年齡”。
當時,欄目組找來了高階林業師、原樂至縣人民政府縣長王隆瑛,但要測量古樹的年齡並非易事。原來,目前這棵榕樹能看到的只有原來的三分之一,中間有三十釐米左右的空心,用測樹根年輪、觀察樹根橫截面、CT掃描等的方式不能測算出古樹的年齡。
“後來我們又對樹根的周長、樹身的高度,以及樹皮的厚度等進行了測量。”10月11日,王隆瑛在電話裡回憶稱,當時透過對樹皮厚度測量判斷,古樹的年齡應該在七八百年以上,但未超過千年。
佛龕開鑿時間已超千年,而榕樹卻沒有,欄目推測認為,樹抱佛奇觀應該是先有佛後有樹。此外,在一根樹根後面,考古專家還發現了一個隱藏的小佛龕。專家表示,如果先有樹後有佛,粗大的樹根後面如何雕刻出如此精美的佛龕。“可能是先建好佛龕,旁邊的樹根再經過漫長的成長過程而形成。”
先有佛還是先有樹的討論仍在繼續。樂至縣旅遊服務中心副主任楊斌表示,如今,報國寺還因其濃厚的佛教文化底蘊,吸引不少人來進修學習,已發展成為道風樸實淳良,專修專弘淨土宗的清淨道場,被譽為“蜀中淨土”,是遊客觀光旅遊的勝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