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看過黑白電影《上甘嶺》和《英雄兒女》,十分感動,受到了教育。記憶尤深的有一個鏡頭,是英雄王成揹著步話機呼喊“向我開炮”,再聽到歌聲“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我家就在岸上住……”,真的受到了深深的愛國主義教育。對王成背的步話機沒有研究,再說現在是數字時代,小小的手機既能通話,又能上網,功能比步話機先進太多。近期看了四川蓬溪縣誌願軍老兵李夏講的志願軍使用步話機的故事,才曉得步話機也是50年代的高科技裝置,志願軍用了它,相當於有了順風耳,在戰場上如虎添翼。現在就給大家講講上甘嶺戰役志願軍戰士使用步話機的故事。
上甘嶺戰役打出了我軍的軍威,也展現了中國人民頑強不屈、百折不撓的性格。秦基偉率領的15軍在上甘嶺一戰成名,成為全軍的王牌之軍,筆者之前寫了15軍兩位全軍一級戰鬥英雄,邱少雲和柴雲振的文章,向英雄們致敬。但在整個上甘嶺戰役中,實際還有幾支部隊也參加了,協助15軍打贏了這場看起來不能勝利的戰鬥,其中就有12軍。四川蓬溪縣誌願軍老兵李夏參加上甘嶺戰役時是12軍31師92團政治處宣傳股幹事,隨2營參加上甘嶺反擊戰鬥。12軍軍長是曾紹山,副軍長李德生,31師代理師長李長林,師政委劉瑄,92團團長李全貴,副團長姚屢範,2營代理營長馬朝珩。
1952年10月24日,92團剛從金城防線上撤下來準備休整,結果25日還在行軍路上,12軍軍指命令92團接替91團的防務,擔任15軍44師的預備隊,位置在平康東北約10公里的地方。92團立即行軍,10月30日趕到防區,剛在熟悉地形、構築工事、制定方案,11月6日,12軍軍指又命令92團趕往五聖山方向,就是上甘嶺,擔任91團收復和鞏固597.9高地的預備隊。92團再次開拔,11月8日抵達五聖山附近,11月8日夜裡,31師又下達了新的命令:鑑於91團已經收復和鞏固597.9高地,92團的任務改為收復和鞏固537.7高地北山,準備任務的時間只有3天,11月11日發起反擊。
92團因作戰任務變化,到11月11日作戰用來準備時間其實只有2天,沒有時間熟悉全部地形,也無時間與15軍戰友交流經驗,倉促上陣。大家看本文第一張地圖,537.7高地北山本身是537.7高地主峰向北伸出的一條大山腿,所以整個陣地幾乎都在敵人主峰陣地的火力控制之下,因此志願軍反擊537.7高地北山不佔任何地利,其次,之前近一個月戰鬥期間的炮轟彈炸,早已把陣地上所有工事、掩體摧毀殆盡,還有一個困難,佔領陣地後,如何守住537.7高地北山也是個問題。
92團反擊537.7高地北山陣地成功後,在陣地上與敵人拼了3天,戰鬥十分激烈,傷亡很大。戰鬥之初,11日晚,1營、3營擔任第一梯隊,2營擔任第二梯隊兼運輸隊,到12日下午,奪得部分陣地,2營改為主攻營,13日晚21時再次反擊,成功奪回537.7高地幾乎所有的陣地,堅守高地到11月16日。92團兵力不足後,再調預備隊93團兩個營上陣地,拼了2天損失也大。之後又調34師106團參戰,守住陣地,一直到11月25日戰鬥勝利結束。
說了半天,題歸正轉,該說志願軍如何使用步話機了。大家看上圖,紅圈處一位戰士正拿著步話機在通話,那時步話機和現在比還是很笨重,體積大,通話範圍只有幾千米,揹負時戰士用皮帶斜背在肩上,報話員需要經過專業培訓。報話機在二戰時美軍就配置了,不過我軍什麼時候有配置,不清楚,在朝鮮戰場我軍配置的是美式還是俄式也不清楚,有知道的網友請留言?當時報話機我軍當他是寶貝,數量也不多,只有作戰時一個團才配屬兩三部,營部配屬一臺是很不容易的事。
李夏下到2營,遇見軍政大學同學成都人範樹橋,是2營的通訊參謀,戰鬥期間他倆一直在一起。11月11日晚8點,2營到達上所裡團部北山下集中,團部在半山上,離537.7高地1000米,在這副團長姚屢範將一臺步話機配給2營,2營長馬朝珩非常高興。臨出發時報話員程英傑和助手(新兵,外號“小鬼”)帶著步話機前來報到,兩人剛從前線陣地下來,本來領導叫他倆下去休息,他倆聽說有戰鬥,要反擊敵人,再三要求參戰就分到2營來了。2營反擊開始時,營部前進到預定指揮位置—537.7高地北山陣地一號坑道。現在具體講下程英傑他們使用報話機的故事。
1、使用軟天線通話。到達一號坑道後,範樹橋要程英傑立即與團部聯絡,程英傑一直重複“北京,北京,我是杭州,我是杭州,回答,回答!”,但是沒有迴音,急得程英傑汗水都出來了,“小鬼”在旁邊也很緊張,輕輕問:“怎麼樣?怎麼樣?怎麼聯絡不通呢?”很快,程英傑喊了聲“走”,帶著“小鬼”往坑道口走去,範樹橋問他們哪去都沒回答,也追了上去。坑道外敵人炮彈呼嘯,大口徑機關槍封鎖洞口不斷掃射,程英傑倆人在坑道口側面找了個位置,很快聯絡上團部,但他倆再進坑道時又不通了。倆人分析可能是靠近金屬礦有干擾,倆人就拿出軟天線,安裝在坑道口,通訊就正常了,聯通了團部和營部的通訊聯絡。
2、用火鉤子當天線。11月13日2營收復537.7高地北山陣地後,營部靠前指揮,轉到一號坑道上邊的一個小坑道去,這個小坑道是原來15軍鐵匠鋪,使用後坑道前半部是步兵戰鬥陣地,後半部是營部。天亮後敵軍反撲,飛機大炮轟炸,之後步兵輪番上陣。戰鬥十分激烈,營部坑道是部隊上前沿和到後方的必經之地,成了敵人重點打擊目標,機槍和大炮不斷打過來,而且炮彈一次又一次炸斷坑道口的軟天線,雖有備用天線,但炸了一天後,都被炸斷成了兩截。程英傑他倆只好把兩截天線接起,因為長度不夠,報話機就往坑道口移,這時觀察員報告十三號地區發現敵人10多輛坦克,正在向我方陣地運動,營長就叫程英傑趕快向團部報告,剛一聯通天線又突然被打斷,步話機傳出團部“重複、重複”聲音,但就是聽不到程英傑的回覆。情況緊急,戰機稍縱即逝,大家都緊張起來,“小鬼”捏著天線頭看了看,盡力想辦法,突然他失聲叫道:“行,我來。”只見他爬到坑道口,右手捏著線頭,把左手伸出坑道口,眼睛一閉,喊道:“組長快講!快講!”他是想用身體當天線,不過這辦法不行。程英傑說:“這又不是電話,可以用身體傳導,你還是在坑道找找,看有鐵絲沒有。”“小鬼”聽說找鐵絲,趕緊在坑道里東翻西找,一會就說找到了,然後拿出一根打鐵用的火鉤子,說這是鐵可能得行。然後“小鬼”急忙把火鉤子接到天線上,剛剛伸出坑道,步話機聲音就清晰起來,恢復正常了。不一會,我軍炮群發威,炮彈呼嘯而出,陣地上一片叫好聲,後來傳來訊息,炮彈將敵軍坦克炸了,只剩兩三輛坦克調頭跑了。
3、寶貴的人造水優先送報話員。2營上陣地三天三夜後,上甘嶺沒有水源,幹部戰士們都滴水未沾,口渴得很。後來“小鬼”發現坑道小但人多,撥出的熱氣上騰,在冰涼的石巖頂上凝結成水氣,過個十來分鐘會滴成一滴水,他就用洋瓷碗接水。“小鬼”接了一點水,先遞給程英傑喝,程英傑又遞給營長,營長又給下一人,大家都舔了舔,沒有喝下去,你推我讓,輪到“小鬼”時,用舌頭潤了下嘴唇,多的水留給了程英傑喝,好讓他能夠正常通話。這水實際又苦又澀,還夾雜一股火藥味,戰士們詼諧地起了個名字,叫“人造水”。
4、電池電量要用完時用火烤。步話機使用頻率高,到出現“沙沙”聲時表示電量要用完了,範樹橋說回團部拿電池,“小鬼”起身就要跑回去,這時程英傑說團裡也沒有,要晚上才運來,李夏說還有4個小時才到晚上,這中間怎麼聯絡呢?程英傑說用火烤一烤,還能支援幾小時。大家在坑道找來一些破布、木屑堆在一起,為了火燃得更大更旺,李夏還將凍瘡膏塗抹在木屑上,準備好了卻缺火種。這時通訊員霍道元聽說了,摸出一盒火柴盒,開啟後只剩一根火柴了。大家商量後覺得程英傑做事細緻,叫他擦火柴,點火時,程英傑手都有些發抖,心裡也緊張。只聽“嚓”的一聲,火花閃爍了幾下,漸漸明亮起來,大家七手八腳把火升起,開始烤起電池來。
5、使用步話機與敵人鬥智鬥勇。一次“小鬼”替換程英傑,接過步話機,怎麼也聯絡不上主臺,急得滿頭冒汗。程英傑接過耳機,檢查一遍就操作起來,李夏見程英傑眼睛盯著刻度盤,右手慢慢轉動,嘴閉得緊緊的,有時突然臉色開朗起來,急急呼叫幾句密碼,便馬上停止下來,有時眉頭一皺,手把刻度盤東一扭,西一轉,嘴裡還說著話,這樣反反覆覆,操作了一陣。最後見他眼睛閃動幾下,幾乎把嘴碰到送話盒上,快速把話說完,然後長長噓了一口氣,臉上浮現一種勝利的微笑。之後程英傑說,敵人知道我軍有報話機,想壓制我軍通話,迫使我軍聯絡不暢,程英傑就在那東一句西一句,亂調頻道,誤導敵臺,使敵人摸不清動向,然後找準空隙,調整刻度,快速發報。
在文章結尾,再說下92團這次戰鬥湧現出的一位一等功臣蔣誠,他是重慶合川區隆興鎮廣福村人,是92團1營機炮連副班長,在收復上甘嶺537.7高地北山陣地時,他隨1營是11月11日第一批上上甘嶺的老兵,他在上甘嶺戰役中曾堅守陣地七天七夜,以重傷之軀,用一挺蘇式SG43郭留諾夫重機槍殲敵四百餘人,還擊落了一架敵機。向兄弟部隊移交陣地後,蔣誠負重傷後被送到後方醫院醫治,傷好回連隊。蔣誠1955年2月退伍回合川老家,在隆興農技站當蠶桑技術員,期間,他沒透露過自己的功績,也沒找組織提任何請求。直到1988年,原合川師範學校校長王爵英修撰《合川縣誌》時,發現一份“查無此人”的《革命軍人立功喜報》,後經查實,該喜報由於地址名“隆興鄉”誤寫成“興隆鄉”導致未能送達,在36年後深藏功名平凡生活的蔣誠先進事蹟才開始被人們知曉。
上甘嶺戰役下半階段,1952年11月11日晚,92團1營、3營作為團進攻部隊,率先向上甘嶺537.7高地北山陣地進行反擊,2營任團預備隊。2營從11月12日擔任主攻部隊,進到上甘嶺一線,11月13日反擊收復全部陣地。92團全團堅守陣地到11月16日下午,完成戰鬥任務,將陣地移交給兄弟部隊93團。上甘嶺戰役的勝利,徹底粉碎了敵人的“金化攻勢”,給敵人以沉重的打擊。戰役之後,美軍再也沒有向志願軍發動過營以上規模的進攻,朝鮮戰局從此穩定在北緯38度線上。秦基偉將軍說:“上甘嶺戰役不僅從軍事上打垮了敵人的攻勢,也打出了我軍的指揮藝術、戰鬥作風和團結精神。打出了國威軍威。以後有人說過,美國人真正認識中國人,是從上甘嶺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