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原子彈和氫彈它們的爆炸威力有多大?
人們對直觀的瞭解的就是二戰時期美國向日本投放的兩顆原子彈給日本帶來的巨大傷亡。
原子彈小男孩1945年8月6日投放。即使到了76年的今天,對日本造成的核輻射影響依然存在。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是,美國國家檔案和記錄管理局在2015年12月批露的一份長達800頁的機密檔案:1959年原子彈需求研究,
這份需求清單中,攻擊計劃共使用了3500枚核彈和2000架轟炸機。
這份清單裡攻擊目標不僅包含了蘇聯本土和其他聯盟國家以外,中國大陸也在其中。
其中中國有117個城市承載了870枚原子彈,投放目標精確而龐大,令人不寒而慄
中國第1顆原子彈是1955年立項,1964年爆炸成功。而這份計劃清單制定是1959年。
對於當時還滿目瘡痍的中國而言這無疑是滅頂之災。
那麼美國為何制定這一計劃而又如何終止呢?
首先要提到美蘇冷戰的導火索
美國和蘇聯一直是世界上兩個超級大國。本著一山不容二虎的原則,敵對情緒日益高漲。
早在1946年6月,美國參謀長聯合會議就想要對蘇聯使用原子彈。
一開始美國製定了針對24個城市轟炸的“鐵鉗計劃”。
兩年後對此計劃做了延伸的“半月計劃”,目標是毀掉50%的蘇聯工業。
到了1949年,隨著敵對情緒的高漲,做出了“特洛伊計劃”攻擊蘇聯的70個城市,投放133枚原子彈
1950年爆發了朝鮮戰爭,從1950年到1953年,由於中國志願軍的頑強抵抗。
中美都形成了巨大傷亡給雙方帶來了不可磨滅的慘痛記憶。
由於未能達到戰略目的的美國,在十幾個聯合國軍國家面前顏面盡失。
此時美國對支援中國的蘇聯敵對情緒達到高峰。若有若無的美蘇外交關係徹底決裂。
在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中國的勝利給全世界被壓迫的人民作出了表率,隨後民族獨立運動風起雲湧。
美國把蘇聯為首的共產主義國家看作是對西方“自由世界”的挑釁和敵視
在此背景下,剛上任的美國總統艾森豪沃爾把對蘇聯的報復放在了執政的第1位
為了報復戰略美國核武器高速發展
面對蘇聯的恐怖地面力量即使強如美國也不敢輕視,
為了在武力上佔有絕對優勢,大力發展核武就成了美國的重中之重,在艾森豪威爾上臺後的一年裡
美國已經擁有1000枚核彈,400架戰略轟炸機,1957年庫存彈頭5000枚,
到1960年底到了18000千枚,1953年到1960年短短七年的時間裡美國核武器庫極度膨脹,並均每天製造的核武器數量高達75枚。
此外美國在英、意、土等國家部署了各種中程導彈,部署在了20個戰略空軍基地。
1954年3月,美國戰略空軍司令部提出一個以消滅面一個國家為目的戰爭計劃。
美國設想在兩個小時之內向蘇聯投射近735枚原子彈,按照日本爆炸後的情景設想,如果735枚原子彈真的在蘇聯地區爆炸除了冒煙有放射性的廢墟之外,應該不會留下任何東西,
《1959年原子彈需求研究》,也正是在這一背景趨勢下做出來了。
《1959年原子彈需求研究》
美蘇的不間斷對抗,到了1956年美國戰略空軍司令部正式以美蘇三年內有一場大戰為核心提交了一份研究報告,此計劃報告即長達800業的《1959年原子彈需求研究》的作戰計劃。
此計劃顯示如果1963年美蘇戰爭全面爆發,戰略空軍司令部將會集中所有力量,對蘇聯發動致命的攻擊。
戰略轟炸機將攜帶3423枚核武器對中蘇集團的1860個目標投射3500枚原子彈,這份計劃的第200至504頁,詳細標註了從東柏林至北京之間的1200多個城市
其中,中國北京,廣州,瀋陽等多個城市都在範圍之內,特別是當時工業基地較多,經濟發達的東北三省是美國投放原子彈的重點照顧物件,
在這304頁的核打擊目標中,中國城市的條目共計117條,共計870個投放點。也就是中國會接受870枚原子彈的洗禮。
由於核武器的研發不斷深入,與在日本使用的兩顆原子彈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
根據檔案的內容得知,此次研發的武器型號是mark 6型原子彈長達3.24米,直徑1.5米,重量七噸,
這種核彈的當量高達12到15萬噸TNT,二戰時期,美國在日本長崎丟下的胖子核彈當量為2萬噸,廣島投下的小男孩為1.3萬噸,
用廣島的資料來作對比核彈爆炸中心一千米範圍內70%,人類會當場死亡,剩30%也會因核輻射的影響在一週內死亡。這一枚威力僅相當於 Mark 6型原子彈十分之一,僅是如此就已經造成了16萬日本人死亡。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小男孩爆炸高度是550米,在《1959年原子彈需求研究》中明確提出,這次轟炸開始時原子彈要在地面上爆炸。如果設想成真,比“小男孩”威力大十倍的原子彈真的扔到了中國的城市,造成的破壞必將是毀滅性的。
除此之外,在檔案中還有提到,遇到特殊情況還會使用氫彈。
在那個沒有彈道導彈的年代,美國在制空權方面掌握著絕對的優勢,計劃投放的氫彈當量都在170萬噸以上,相當於馬克六型的15倍,
“緊急剎車”
讓人慶幸的是,這個計劃終究還是處在研究論證階段,到了1959年美蘇並沒有爆發大規模戰爭,反倒是大家一起為即將發生的衝突踩下了緊急剎車。
1959年9月15日應美國邀請蘇共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赫魯曉夫訪美 。
這是第1位對美國進行正式訪問的蘇聯領導人。
在此期間赫魯曉夫和艾森豪威爾圍繞著柏林問題、核裁軍問題等問題進行了交談並且交換意見。
雖然很多事都沒有達成共識,但是“雙方都同意,一切懸而未決的國際問題,都應該用和平手段透過談判來解決,而不是透過武力的途徑來解決。”
赫魯曉夫在美國期間要求逛迪士尼,想要和瑪麗蓮·夢露約會等“親民表現”
讓美國人民認識了被媒體渲染為“紅色惡魔”的另一面。認識到蘇聯人和自己一樣都是“人類”,而不是什麼“洪水猛獸”。
美蘇的高度敵對狀態也在此背景下逐步化解。即使如此蘇聯解體後,美國總共對“敵對國家”制定了2500個打擊目標,其中俄羅斯最高2000個,中國包攬300到400個。
到今天為止,雖然美國一直強調削減核庫存嚴控核發展,但是事實上美國並沒有真的放棄“大規模報復”戰略,
面對的美國龐大的核庫存那也許只是削減美國維護成本的說辭而已,同時希望在此呼籲下順道帶走一波其他國家核庫存讓美國始終保持強勁的核打擊能力。
由此可見,上世紀中期我國領導人堅持發展核武器的決定是多麼的富有遠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