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是中唐的一個怪才,他才華橫溢,見識廣博,但也脾氣執拗,不願隨波逐流。按照他的能力可以擔任柱國大臣,可是他的性格卻令其吃盡了苦頭。二十二年的貶謫生涯,不可能沒有怨言,但是他的詩篇中卻只見昂揚向上的精神、以及堅韌不拔的豪邁氣概。
有一次劉禹錫奉命從夔州調任和州,詩人乘船而行,沿路一邊欣賞風景,一邊即興創作。當客船來到湖北的西塞山時,詩人趁著船家正在補充給養,便獨自下船觀看,卻忽然觸景生情,賦詩留念。下面分享的是劉禹錫秋日感懷,吟誦了一首名作,酣暢淋漓,寫景和抒情融為一體。
西塞山懷古
中唐:劉禹錫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西塞山地勢險要,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詩人博覽群書、通曉歷史,更知道此處人傑地靈。首聯就提到三國紛爭的故事,當年晉武帝派遣大將王濬親率水軍,征伐東吳。益州即成都,金陵指南京,兩地相隔遙遠、戰船順江而下,旌旗飄揚、遮天蔽日。
作者用一個“收”字,形象地展現出大軍的磅礴氣勢;而“黯然”二字,則傳達出東吳政權大勢已去,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難以阻擋。作者以此典故開篇,令人立刻就回味無窮,也彷彿親身來到了古戰場。
接下來作者進一步細緻地描述這場戰事及其結果,東吳守軍雖然心驚膽戰,但依然希望拼死一搏。他們在江底暗置鐵錐,又在水面安裝了無數鐵鏈,自以為長江天險必然固若金湯,可是最後卻是“一片降幡出石頭”。
作者用凝練的語言,省去了如何攻城拔寨、又怎樣直取金陵的過程,更展現出征討大軍勢如破竹、摧枯拉朽的高漲氣勢。“千尋鐵鎖、一片降幡”,形成強烈的對比,表明攻方勢在必得,而守方也竭盡全力。但是由於東吳的頹勢無可挽回,只能白白地讓很多將士丟失性命,令人唏噓不已。
詩人也必然深刻地感受到這些,於是發出了一聲浩嘆,“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西塞山依舊緊靠長江,但在金陵建都的幾個王朝卻都先後滅亡,讓人倍感悲涼。
由於前兩聯繁簡得宜,又進行了充分的鋪墊,顯得頸聯抒發的情感極其深沉。一個“傷”字,表達了詩人的無盡感慨;而“依舊”二字,卻表明雖然人世間風雲變幻,青山碧水以及天地宇宙,卻仍然按照固有規律執行,好像絲毫不會在意那些得失與存亡。
最後詩人又聯想到自己四處漂泊的坎坷經歷,雖然大唐王朝暫時還完整和強大,但是誰能保證其不會重蹈覆轍。“故壘蕭蕭蘆荻秋”,作者以景語結束全篇,既展現出古戰場蕭索的氛圍,又委婉地表達出詩人內心的迷茫和擔憂。
沒有了過往的喧囂和烽煙,不見昔日王者的氣度和雄風,唯有深秋時蘆荻在寒風中不停地搖晃,周圍更是殘垣斷壁,盡顯一片荒涼景象,都讓詩人覺得羈旅無比淒涼。
劉禹錫的這首七律一氣呵成、酣暢淋漓,寫景和抒情更是融為一體。全詩感情深沉,語言生動凝練,展現出古戰場的滄桑與荒涼。作者追憶往事,警示後世,更委婉地表達出屢遭貶謫的痛苦。
歷史就像一面鏡子,但只有勇敢地站在它的面前,才能知道自己的缺點和不足;生活也如一幕話劇,從開場到結尾都充滿了不確定性。人生起起落落,只有強者才不懼挑戰,並笑到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