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摯為心,攜友同行。聽眾朋友們大家好,這裡是摯友語音版!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文章是《用文學展示殘疾人心底的亮色——試論許福元殘疾人小說題材的藝術特色》,作者張驥良。
許福元是一位從田間地頭走上文壇的著名農民作家。我們分析一個作家的作品,首先要說到他的為人,再分析他作品上的特色與創新。因為魯迅先生早就說過:“從水管裡流出來的是水,從血管裡流出來的是血。”由於作家在情感上把殘疾人當朋友。因此在他的文學創作中不乏殘疾人題材的小說創作。
我作為一個視力殘疾人,又是許老師的學生,對於許老師殘疾人題材的文學創作,談點一己之見。小小說《殘疾人》是一篇震撼心靈的力作,故事情節簡單。一個開奧迪A6的富家女,在她打算結束自己生命的那一刻,遇到了一位身體重殘的醜女人。讓她感到吃驚的是,天下竟然有這麼醜的女人。接下來發生的兩件極為平凡的小事,一下子改變了這位富家女的命運。一件是醜女人指責她的車輪壓了一株野花,讓富家女的內心世界震撼了,她震驚:“一個這樣醜的女人竟這樣珍惜一個弱小的生命與平淡的美麗”。接下去經過幾句平平常常的對話,醜女人的自豪與自信,徹底征服了富家女的心,她淚流滿面地對醜女人說:“你不是殘疾人,你很健康!我才是殘疾人呢!”
小說採用鮮明的對比手法,把兩位女主人公都寫活了。那醜女人儘管窮,儘管醜,但她的內心世界裡並不缺乏愛,美與自信。而那位富家女儘管擁有財富,但因找不到愛與自信,從而絕望。作家讓這兩種原本互不相干的人物之間發生了故事,作家有一雙透視生活,發現社會現實的眼睛。這兩類人物,不是作家憑空編造出來的,是他觀察生活,發現生活,思考生活的產物。
微型小說《腳》篇幅更短,區區只有三四百字,人物只有兩個。一位總嫌自己的腳長得不好看的黃女士和一位小鞋匠。黃女士來到小鞋匠趙師傅攤前修鞋,小鞋匠一邊給她修鞋,一邊聽她嘮嘮叨叨地數落自己長了一雙白薯腳,什麼鞋都穿不出樣子來。小鞋匠總是平心靜氣地聽著,她居然羨慕起修鞋這一行來。原因很簡單,自己給自己修鞋不用花錢。小鞋匠回答她仍然心平氣和:“我不用修鞋。”黃女士十分吃驚,小鞋匠撩開又長又寬的皮圍裙,黃女士一下子驚呼起來:“你……沒有腳?!”
小說的構思極為精巧,黃女士這一聲驚呼把小說推向了高潮。一個沒有腳的小鞋匠,卻從事著修鞋的行當,這是作家匠心獨運的構思嗎?回答是肯定的。這是作家特意誇大殘疾人的殘疾嗎?回答必然是否定的。在我們北京殘疾人群體中,連雙臂都沒有的重度殘疾人,有人竟然成為無臂的畫家,連一點光感都沒有的盲人,竟然成為了盲人作家,引起了全社會的高度關注。作家觀察殘疾人的生活是細緻的,把握殘疾人的內心世界是準確的。這位小鞋匠是非常值得尊重的,他儘管沒有腳,卻用自己學會的一技之長,延長了別人腳下漫長的道路。
他心平氣和地面對自己面臨的現實,心平氣和地面對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在這篇微型作品裡,這個普普通通的殘疾人小鞋匠,卻放射出小人物特有的光芒。
《最後一片紅葉》同樣是一篇短小說。它美得如同一首散文詩。它在帶給我們思考的同時,還帶給我們一種詩意的美。這麼悽婉,動人的一個故事,配上這麼濃烈的秋景,增加了文學作品的感染力。
一個行將走向無邊黑暗的年輕女性,獨自一人來到紅螺寺。她要在自己失明之前,親眼看看深秋的美景,看看紅葉,看看這個光明的世界。然而楓樹樹梢的頂端,只剩下最後一片紅葉了。她伸手去摘,無奈根本夠不著。然而她仍然執著地站在樹下,無論如何也要把這片紅葉採下來,她要珍藏這丹心一樣的紅色,珍藏這最後的光明。在一家三口好心人的幫助下,她終於如願以償了。她在藥師佛前許下了願望:“讓我一個人承受黑暗吧!讓天下所有人都光明。”
這是多麼美好,陽光的心靈呀!讀到這兒,我猛然想起了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想起了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因此我固執地相信,這位行將走進黑暗的年輕女性,是不會走向黑暗的,因為她心中有一盞不滅的明燈。就算她萬一失明瞭,她那顆善良的心靈,也會化作一輪太陽,照亮她腳下的道路。
《聞字》是以我為原型創作的一篇小說。小說中有我的影子,但沒有半點紀實痕跡,作家展開了想象的翅膀,進行了一系列的虛構與合情合理的想象。作者抓住我看書時,鼻尖與紙面沒有距離這一特點,便自然而然產生了小說的題目《聞字》。小說把事實與虛構,想象與推理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產生了出人意料的藝術效果。當時他就曾經對我說過,他要以“聞字”為題寫一篇小說,當時我並沒有在意,心想只是說說而已。事後不久,我就在《北京日報》上讀到了這篇力作。作者透過“聞字”這個場景,把主人公推到了敬畏漢字的層面上,使小說自然而然有了深度。
我讓朋友們讀了這篇小說,然後請他們談談感受。大家都說,小說的開頭還是挺抓人眼球的,主人公說他有特異功能。一連“聞”出好幾個錯別字後,大家還真以為他有特異功能呢!小說的結尾,主人公自揭老底,字並不是“聞”出來的,而是看出來的。作家把他上升到敬畏的高度。我想朋友們的感覺一點沒錯,這正是作家的高明之處。
《盲人玫瑰》又是一首讚美玫瑰,讚美大愛的抒情詩。許老師曾經是位詩人,出版過詩集《早春》,因此他用詩一樣美的語言,講述了這個美麗又感人的故事。
這是一位連點光感都沒有的種花人,他在自家的門前,種了一小片玫瑰。聽著一撥一撥的人來賞花、品花、評花、贊花,他內心裡洋溢著滿足感,從而讓自己快樂起來。這位種花人向賞花人講述著這花朵一年四季色彩的變化,讓所有賞花人都感到驚異,這種花人連點光感都沒有,他口中那繽紛的色彩從何而來呢?其實這道理很簡單,一撥一撥的賞花人,盛讚著花的色彩和形態,他們讚美的語言,足以讓種花人感到滿足與欣慰。那位種花的盲人最後一句話太有哲理了:“人生如花,次第開放,種花人又何必是賞花人呢?”這話從一位種花的盲人口中說出來,更有一種石破天驚的震撼力。種花人雖然看不見美,卻把美留在了大地,留在了觀花者的心田。這是多麼美好的心靈,又是多麼高尚的情操呀!自己種花讓別人賞花,這僅僅是一種情懷嗎?這是一種境界。
我們這位農民出身的鄉土作家,他從博愛、人性、人道的高度,給弱勢群體以人文關懷和頌揚。他以極高的藝術手法,刻畫出殘疾人群體中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這些人物活靈活現,有親切感而且很接地氣。我作為維護殘疾人合法權益的人大代表,從內心裡說一句:“謝謝您,許福元老師。”您用文學的語言,多樣化的表現手法,塑造了殘疾人群體中的幾個小人物。這些人物在您的筆下豐滿起來,高大起來,完美起來。在他們的內心世界裡,放射出獨有的人性光芒。這種光芒是明亮的,溫暖人心的。您以高超的藝術手法,把這些小人物放在全面參與社會生活的大舞臺上,寫出了小人物與社會發生的密切關係。為殘疾人題材文學創作的百花園,增添了一抹亮色,暖色!
作者:張驥良 配音:姚桂紅
編輯:宣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