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的職責,是幫人們從書中的一件件文物中,找到過去生活的歷史和痕跡,並對其加以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滿足人們的精神生活和文化需求。”
——徐海
“上班每天賺工資,還能免費逛故宮,‘坐擁’海量的清宮文獻和藏書,這麼划算的事兒,還有什麼可猶豫的!”故宮出版社非遺編輯室主任徐海長相溫和,待人溫和,說出的話卻總是俏皮裡帶著點哲理。2013年元旦前後,故宮出版社社會招聘,他來應聘,幾乎沒什麼曲折,如願“上衙”。“一干9年,越來越覺得日子過得有滋味”。
徐海
這9年,徐海確實跟“日子”打交道。他是《故宮日曆》編輯團隊中的一員,日曆從內容編排到形式呈現,從市場調研到讀者意見收集整理……這些大小事兒都是每年出版社的重點事兒,都需要編輯們甚至社領導全程跟進。他說:“這些是日子裡值得品的滋味。”
滋味兒裡的甜,是一種“良久驚兼喜,殷勤卷更開”的感覺。徐海是中文系畢業,但也有“文盲”的時候。“遇到不認識的字挺常見的,一般就是查字典,到展覽裡找答案,連蒙帶猜,再請教專家。”他笑著說,抬腳兒走幾步就能找到器物、書法等行業的大專家,這種學習資源多寶貴。故宮博物院院藏186萬餘件(套)文物,分為25大類,涉及學科和知識面極廣,都在專家腦子裡。
編輯《故宮日曆》的過程中,徐海和同事們就要去拜訪專家。“一般情況下,365天需要選擇約700件初選文物,再根據主題篩選確定下來。專家會把枯燥浩瀚的歷史梳理成一條條簡明扼要的檢索,文物也變得鮮活起來了。”
滋味兒裡缺不了苦。“護封用什麼材質的紙張,封面設計方案選哪一種,其實都是抉擇,為難是必須的。”徐海一攤手,“最終選擇誰,不是拍腦門,靠的是經驗豐富的社領導掌舵,出版社各個部門的調研。”以2022年版的日曆封面為例,最終入選的是一隻活潑的國風老虎,讀者用手機掃一掃,它還會扭著身子動起來。徐海透露,跟它一起競爭封面位的有幾十個方案,有更成熟穩重的青銅虎符,也有織繡服飾上栩栩如生的老虎。“最終選擇它,是希望既要將真實的歷史展現出來,又要有時尚感”。
刺激味蕾的辣、樸實無華的鹹,徐海都努力融進“日曆”裡。紫禁城悠悠六百年,綿長的歷史被“束縛”在不會說話的古建築和文獻裡,“編輯的職責,是幫人們從書中的一件件文物中,找到過去生活的歷史和痕跡,並對其加以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滿足人們的精神生活和文化需求。”徐海說,我們願意透過自己的努力,讓文物和檔案被更多人瞭解。
當然也要勇於試“辣”。徐海舉例子,《故宮日曆》已經再版12年了,他們發現一些讀者把它當作一種收藏,買回家束之高閣。可是作為編輯,更希望能看到日曆不僅能記日子,也能記錄每一天的精彩。所以即便會經歷一些不適應,也要主動做出改變。最明顯的是日曆變‘胖’了,希望大開本讀者手寫起來更舒適,文物照片的呈現也更豐裕舒展。封面也改成了銅版紙,色彩更豔麗醒目。日曆裡,特意選了虎頭式棉帽和布老虎玩具。“有人問,這些和青銅重器比,可能算不上珍貴文物,但這些舊藏反映的是一種生活態度,其實小皇子和一般人一樣,被家長寄予健康成長、活潑向上的期待。”
日子裡的滋味,也有些只可意會。徐海算了筆賬,12年,4300多個版面,每一版都是從文物藏品、古建築、歷史資訊中精選提取出來。以《故宮日曆》主編陳麗華為主的院專家編輯團隊、審稿專家和出版社的編輯們,對每個細節都會反覆打磨,精益求精。“有一年為了核准一個主題,團隊專門找到陝西曆史博物館。”
從故宮東華門進入右轉,穿過三座門,一路沿北,在東城牆靠近寧壽宮處,有十幾排灰磚灰瓦、朱門彩繪,一直被稱為“南十三排”,這裡也是故宮出版社的辦公地點所在。徐海在這裡工作了9年。除了每年和專家團隊一起,耗費大約9個月時間編日曆,經他手的書籍平均每年至少有十餘種。其中既有大部頭,也有小品文。“幫古文古物做‘翻譯’,要以大家喜聞樂見的形式推廣出去。我們願意用好每一天,日復一日,將故宮及收藏的文物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多元價值變成具象的出版物,傳播到全世界各地。”他說,即便各種各樣的選擇纏纏繞繞,那也得打成一朵漂亮的蝴蝶結。這才是一種過日子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