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燥綜合徵(Sjogren syndrome,SS)是一種以淋巴細胞增殖及外分泌腺體損傷為特徵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患者血清中存在多種自身抗體。臨床常見表現為口乾、眼乾、關節疼痛等症狀,約1/3的患者可出現呼吸系統、消化系統、腎臟、血液系統、神經系統損害。
乾燥綜合徵屬中醫“燥痺”範疇。“秋月天氣肅而燥勝,斯草木黃落”,秋傷於燥,燥勝則幹,乾燥綜合徵患者常在秋燥之時病情加重。天人相應,此時當以補肝腎、養精血、滋陰潤燥,以緩秋刑,使秋氣平。
1. 素體精虧,腎陰暗耗為本
乾燥綜合徵多發於絕經期以後的中老年女性,《內經》曰“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腎主水,為先天之根本,主全身之陰和全身津液,若腎陰充實而津液充足,對百骸、四肢滋養充分;若腎精虧損則津虧液少,影響其它臟腑虧耗。
《類證治裁》雲:“燥有外因,有內因……因於內者,精血奪而燥生”。腎主水生精,腎陰虧損則津不上承、口乾咽燥;涎為脾之液,腎精虧虛則脾失健運,氣血、津液生成不足,津液不能經脾輸注入肺,則使口乾加重;腎精虧虛,肺之陰氣損傷,宣降失衡、通調水道之職受損,導致鼻咽乾燥、毛髮和面板枯燥、乾咳少痰;肝腎同源,肝失濡養,目失濡潤則雙目乾澀、視物模糊,或月經虧少或閉經;肝主筋、腎主骨,肝腎之陰不足,筋骨失於榮養則關節疼痛、屈伸不利。舌紅苔薄少或無苔,脈沉細,皆為腎精暗耗、精血虧虛之象。
2.天人相應,秋傷於燥為標
天癸漸竭或久病傷陰、衝任空虛致肝、腎、肺、胃之陰受損,復感秋季燥盛不已,銷鑠津液,津虧血燥;亦有秋季外感風寒溼邪,鬱而化熱,或感風熱、溫熱之邪,均為陽邪偏盛之害,因熱而生燥者;亦由外感秋季燥邪,加之素有陰虛或內有蘊熱,變生燥毒者。虛、燥、毒、瘀膠結為患,燥毒鴟長,發為燥痺,敗壞形體,明末清初醫家喻嘉言特創秋燥病名,在《醫門法律》“秋燥論”專篇討論燥邪為病,創立名方清燥救肺湯。
3.補肝腎、養精血、滋陰潤燥為秋令之治
燥者濡之。左歸丸合清燥救肺湯加減以補肝腎、養精血、滋陰以潤秋燥,為其治也。熟地、山萸肉、山藥、枸杞子滋補肝腎、養血填精;龜板膠、鹿角膠為血肉有情之品,龜甲補心補腎補血,用於養陰;鹿角,補命補精補氣,用於養陽;北沙參、麥冬、玉竹、花粉生津潤燥、養陰健脾;桑葉、枇杷葉、炒杏仁,輕清宣散,清肺潤燥;菟絲子、川牛膝益肝腎、強筋骨、止痺痛。諸藥合用,使腎精漸充,陰津漸復,五臟得養而秋燥自除。方中尚可加入當歸、赤芍,養血以滋陰潤燥;黨參、炒白朮益氣健脾,補後天以益先天。
另外,平素可應用石斛、百合、太子參、枸杞子晨起煎煮10-15分鐘,代茶飲以滋陰潤燥。早晚按壓湧泉、承山、三陰交、陽陵泉以補腎養陰;口乾者按壓內關、孔最、尺澤;眼乾者按壓四白、睛明、絲竹空、攢竹穴,等。早晚各一次,每次每穴按壓三分鐘。亦可熬煮山萸肉粥、糯米阿膠粥、百合粥、玉竹粥等以固護先天、培補後天。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人來源於自然,人類的活動也要順應四時之氣,順天應時,天人合一。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秋季陽氣漸收,陰氣生長,故保養腎精、顧護陰津成為首要任務,尤其乾燥綜合徵患者,更應補腎填精、養陰潤燥,使陰生陽長,陰平陽秘,精充氣旺,病安從來?
廣安門醫院風溼病科
廣安門醫院風溼病科是全國最早成立的以研究中醫風溼病(痺證、痺病)為主要方向的科室之一,帶動全國中醫風溼病事業迅速發展。科室傳承名老中醫臨證精華,形成以清熱活血法治療類風溼關節炎、以補腎強脊和清熱強脊法治療強直性脊柱炎、以益氣養陰法治療原發性乾燥綜合徵的診療體系、以路氏八段錦治療纖維肌痛的診療體系。經過幾代人不懈努力,在類風溼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乾燥綜合徵、纖維肌痛、系統性紅斑狼瘡、系統性硬化症、血管炎、白塞氏病、痛風等疑難病症治療中形成中醫內外治、中西醫結合治療特色優勢。
本文作者為廣安門醫院風溼病科主任醫師 劉宏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