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7月的一天,人民大會堂新疆廳有一位47歲的日本女子,她正在等待著一個重要的時刻。
不一會兒,一位81歲的老人在家人的陪同下來到新疆廳,他的身後還跟著很多記者。
這位老人不是別人,正是開國元帥聶榮臻。日本女子上前一步,緊緊握住了聶帥的手,兩人眼含熱淚,誰也不說話。
突然,女子一下跪在地上,用生硬的中國話喊了一聲“爸爸”。聶帥趕忙俯身把女子攙起。
聶帥什麼時候多了一位日本籍的女兒?這位女子到底是誰?她有著怎樣的來歷?
這事要從40年前的抗日戰爭說起。
戰火中的日本小女孩
1940年,抗日戰爭正處於艱苦的階段。日寇對八路軍和解放區非常忌恨,於是利用鐵路和公路網以及遍佈各地的碉堡,準備對我抗日力量實行“囚籠政策”。
為了打破日寇的絞殺和封鎖,八路軍在彭總的指揮下對日寇發動了震驚世界的百團大戰。時任晉察冀軍區司令員的聶榮臻也發動了對日寇的破襲戰。
1940年8月20日夜,晉察冀部隊分三路向日寇發起突襲。聶帥指揮其中的中路部隊,負責攻擊娘子關和井陘煤礦。
井陘煤礦是日寇重要的煤炭生產基地,是兵家常爭之地。那裡駐紮著日寇的重兵,還有日本人的生活區。
聶帥命令一分割槽第3團攻打井陘煤礦,戰士們經過浴血奮戰,率先拿下了新礦,令人沒想到的是,駐守老礦的日軍守敵不顧己方人員尚未完全撤出,就對新礦區進行炮火轟炸,炮擊中很多日方人員也遭受了傷亡。
一座住宅在日軍的炮擊下燃起大火,熊熊火焰中傳出小孩的哭叫聲,八路軍戰士們聞聲後,冒著危險衝進火海,救出了一名男子和兩個小女孩。
男子是煤礦火車站副站長加藤清利,八路軍將他送到臨時包紮所後,因傷勢過重,不治身亡,他的妻子早已葬身火海。
兩個女兒大的才6歲,叫做加藤美穗子;小的還在襁褓中,叫做加藤琉美子。兩個日本小女孩一下成了孤兒,較小的女孩還被炸傷了腳跟。
包紮所的軍醫迅速為受傷的日本女孩進行了包紮,可是當戰士們弄清兩個小女孩是日本人時,有的戰士就覺得不平。
日本鬼子殘殺了無數中國的婦孺,現在我們居然冒死從火海中救出鬼子的小孩。特別是有的戰士親眼看著家人死在日本人手裡,如今卻要救助日本人的小孩,他們心有不甘。
但是這兩個孩子總要有個解決的辦法,於是戰士們將此事報告給了三團團長邱蔚,邱團長也拿不定主意,就打電話向司令員聶榮臻作了彙報。
聶帥聽完邱團長關於兩個日本孤兒的彙報,馬上指示:“對待俘虜我們尚且優待,對兩個孤兒,我們更要照顧好。”聶帥當即指示邱團長派戰士把兩個孩子送到司令部來。
於是邱團長安排幾名戰士,找了一副扁擔,把兩個孩子放到籮筐裡,用扁擔挑著把她們送到了司令部。
聶帥和兩個日本小女孩
戰士們把兩個孩子送到司令部的時候,聶帥正忙於繁重的軍務。兩個孩子一進司令部的小院,聶帥馬上停下手裡的工作,來到了孩子的身邊。
看著兩個可愛的孩子,聶帥眼裡閃出慈父的光芒,他抱起小一點的女孩,在她的小臉蛋上親了一口。
聶帥又轉向6歲的美穗子,他拿起一個雪花梨,笑著遞給她。雪花梨對現在的孩子來說不是什麼稀罕物,但在條件艱苦的解放區,那可是奢侈的食品。但是美穗子卻不伸手去接,只怔怔地看著聶帥。
聶帥彷彿猜到了女孩的心思,於是把琉美子送到戰士的懷裡,回屋用水瓢舀了一瓢水,把雪花梨沖洗乾淨,然後把皮削去,再一次遞給美穗子。
女孩猶豫了一下,接過聶帥遞過來的雪花梨,大口大口地吃起來,聶帥滿足地笑了。
琉美子只有七八個月大,還不能吃東西,聶帥就派戰士到附近村裡尋找哺乳期的婦女,讓婦女幫著餵養。
從那以後,兩個日本孤兒就在司令部暫時住下來。為了保障孩子的生活,聶帥特別囑咐後勤人員,給兩個孩子安排團級負傷人員的伙食標準,按時供給罐頭、奶粉、水果、白糖。
在司令部的日子裡,姐妹倆經常受到聶帥的關心,聶帥有時會給孩子喂稀飯,有時會給孩子削雪花梨吃。
美穗子雖然不會說中國話,也聽不懂聶帥說的話。但她從一開始就感覺到了聶帥父親般的慈愛,所以時間長了,她就離不開聶帥了,以至於聶帥走到哪裡,她就跟到哪裡,手裡還扯著聶帥的褲腿——她對聶帥已經產生了父親般的依戀。
這位老人名叫陳文瑞,美穗子姐妹倆當年在中古月村的40多天時間裡,主要都是由她來餵奶、撫養
聶帥的仁愛精神,感染了周圍的戰士們,也改變了戰士們的態度。起初有不少戰士對照顧兩個日本孤兒有些不理解,現在,他們終於認識到:
戰爭跟孩子是無關的,兩個小女孩跟兇惡的日本鬼子也是沒有關係的。
八路軍中有一個機槍班的班長,兒子死在日本鬼子的手裡,所以他對鬼子有一種深入骨髓的仇恨,打井陘煤礦時他作戰最勇敢,因為他打的每一槍,都是在為兒子報仇。
起初班長看到日本孤兒,有一種說不出的心理,現在他也想通了,對兩個孤兒寄予了深厚同情。兩個孩子沒有多餘的衣服,班長就把自己的軍裝改成小孩的衣服,給兩個孩子穿上。
美穗子天天粘著聶帥,正好被一位名叫沙飛的記者看到了,他拿起相機抓拍了幾張聶帥和女孩在一起的溫馨畫面。
聶帥看著記者照相,於是說:“要照,就照正面的。”聶帥牽起女孩的手,就像父親牽著女兒一樣,照了一張“父女合影”。
照片上一邊站著高大威武的聶帥,一邊站著小鳥依人的日本小女孩;一邊是中國的抗日名將,一邊是被日本人制造的日本孤兒。
這張經典的“父女合影”後來登在瞭解放區的《抗敵報》上,上世紀八十年代,又登在了《人民日報》上,如今,這幅感人的照片已經傳遍了網路,隨便一搜就能搜到。
女孩送還日本軍營
聶帥雖然喜歡兩個孩子,但是總讓她們呆在司令部也不是辦法。因為八路軍要打仗,日本鬼子動不動就掃蕩,聶帥自己的孩子都不能跟在身邊,何況是兩個小女孩呢。
這時聶帥開始考慮如何妥善安置兩個孩子,他思來想去,覺得還是應該讓兩個孩子回到日本親屬的身邊。
礙於當時的條件,八路軍無法把孩子直接送回日本,唯一的辦法是把孩子送到駐石家莊的日本軍營,讓日本人自己想辦法把孩子送回國去。
於是聶帥給石家莊駐守日軍修書一封:
“此次八路軍進擊正太線,收復東王舍,帶來日本弱女二人。其母不幸死於炮火中,其父於礦井著火時受重傷,經救治無效,亦不幸殞命。餘此伶仃孤苦之幼女,一女僅五六齡,一女尚在襁褓中,彷徨無依,情殊可憫。經我收容撫育後,茲特著人送還,請轉交其親屬撫養,幸勿使彼輩無辜孤女淪落異域,葬身溝壑而後已。我八路軍本國際主義之精神,至仁至義,有始有終,必當為中華民族之生存與人類之永久和平而奮鬥到底,必當與野蠻橫暴之日閥血戰到底。深望君等幡然覺醒,與中國士兵人民齊心合力,共謀解放,則日本幸甚,中國亦幸甚。”
信中聶帥不僅表達了對兩位日本孤兒父親般的關切,也向日軍傳達了中國軍民渴望和平的願望,以及為了國家民族利益血戰到底的決心和意志。
聶榮臻(1899年12月29日~1992年5月14日)
為了確保兩個孩子的安全,聶帥派人找來一位可靠的農民,這位農民名叫李華堂,是個老實本分、為人敦厚的人。
聶帥讓人找來兩個籮筐,把兩個孩子放進去,還安排人給兩個孩子帶了各種好吃的東西,有梨子、糖果和罐頭。
臨行前,聶帥讓記者多洗了一張合影,把這張照片放在了美穗子的手裡。聶帥千叮嚀萬囑咐,要李華堂保證兩個孩子的安全,由於不放心,聶帥又派了幾名戰士護送他們到石家莊日軍駐地附近。
四十年後的謝恩認親
轉眼四十年過去了,時間來到了1980年,聶帥也成了八十多歲的老翁。
在接受《解放軍報》副社長姚遠方採訪的時候,聶帥回憶起抗戰時期曾經救助過的那對日本女孩,他翻出依然珍藏的那張“父女合影”,對記者說,不知道那一對姐妹現在在哪裡,她們生活得可好。說這話的時候,聶帥兩眼含淚,就像父親唸叨女兒一樣。
聶帥的情緒感染了姚遠方,回去以後,姚遠方就寫了一篇通訊《日本小姑娘,你在哪裡》,連同那張父女合影,一同登在《人民日報》上。
當時,中日兩國關係已經正常化,兩國政府間的來往已經恢復,但是民間的來往還很少。中日兩國人民渴望和平的願望非常強烈,兩國人民都希望加強民間的交往。
就在姚遠方的文章見報的第二天,大洋彼岸的日本做出回應,日本的《讀賣新聞》在次日轉載了這篇文章,而且報社記者開始了大海撈針般的尋人,他們決心找到那一對受到中國元帥救助的日本女孩。
很快,日方有了重要收穫,他們找到了兩個孤兒中的姐姐。姐姐的名字叫美穗子,在宮崎縣開了一家雜貨鋪,已經47歲,是三個孩子的媽媽。
而她的妹妹琉美子,當年在石家莊的時候因為生病,不治身亡。
美穗子得知那位曾經給自己雪花梨吃,給自己父親般溫暖的大個子叔叔還在關心自己的時候,激動萬分,特別是當她得知恩人竟然是中國開國元帥的時候,更是敬佩不已。
美穗子首先給聶帥寫了一封信,在信中她表達了想到北京向恩人當面致謝的想法。美穗子馬上跟丈夫商議,開始做去中國謝恩的準備。她首先跟日本外事部門聯絡,請求安排到中國“探親”。
1980年7月14日,美穗子的願望終於實現了,在人民大會堂新疆廳,她見到了日思夜想的恩人聶榮臻。
但是記憶中的那位高大威武的中國將軍,如今已變成了兩鬢斑白的老人,甚至還需要家人的攙扶,但是聶榮臻滿臉的慈愛依然寫在他的臉上。
美穗子緊握聶榮臻的手,雙膝跪在地上,口中喊出了並不標準的一箇中國稱呼——“爸爸”。
美穗子泣不成聲,這一跪,不僅是給中國父親的,也是向所有救助自己的中國軍民表示感謝。
她忘不了曾經對她細緻照顧的聶榮臻,也忘不了把她從火海里救出來的八路軍戰士,更忘不了小心翼翼把她護送到石家莊的農民伯伯。
等情緒平穩下來,美穗子問聶榮臻,那些救助過自己的好人如今怎麼樣了。聶榮臻告訴她,那些善良的戰士大多都戰死了。美穗子聽聞後留下了眼淚,美穗子知道,這一切的痛苦——包括她一家的痛苦,都是日本的侵華戰爭造成的。
聶榮臻輕輕拍了拍她的肩膀,安慰說:“好在戰爭已經結束,一切都過去了,中國人民和日本人民以後都不要戰爭,中日兩國人民都渴望和平,我們一定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中日友誼
聶帥救助日本孤兒的故事在日本廣為流傳,日本人民紛紛稱讚聶帥是“活菩薩”,是“中日友誼的使者”。
美穗子訪華更是引起一連串的良性反應。美穗子的家鄉都城市跟聶帥的故鄉重慶江津結成了友好城市。
日本兩個地方政府的負責人宮崎縣知事和都城市市長聯名給聶帥寫來一封信,信中兩位負責人盛讚中國元帥和中國軍民的仁愛精神,並代表自己地區的人民對聶帥表達衷心感謝。兩位負責人祝願兩國人民永遠友好下去。
自從認了聶榮臻為父親,美穗子就再也忘不了這段親情,她多次到中國探親,看望聶榮臻。
不幸的是1992年,聶帥因病逝世。美穗子知道後悲痛萬分,她第一時間發來唁電,表達對聶榮臻去世的無限哀傷和思念,並再一次感謝聶榮臻當年的救命之恩。
1999年美穗子專程來到江津,參加聶榮臻銅像揭幕儀式。美穗子面對聶榮臻的銅像,連鞠三躬,她說:“元帥父親,我永遠都會記住你的恩情。”
2002年,美穗子帶著家鄉都城市人民籌集的資金,在晉察冀司令部舊址的院子裡,協同地方政府建造了“百團大戰美穗子獲救井陘·都城友好紀念館”,並刻石碑一座,上書“聶榮臻將軍送孤處”,同時豎立一座聶榮臻元帥手牽美穗子的漢白玉雕像,旁植一棵“友誼樹”。
同年,美穗子又豎立一塊“感恩碑”,並自撰碑文,碑文曰:
“我是在聶榮臻將軍崇高的人道主義精神和中國軍民的保護之下得以安全返回日本的,62年以後我再次來此地訪問,送上我由衷的感激之情……”
2005年8月24日下午,美穗子再次踏上中國的土地,這次接待她的是聶帥的女兒聶力,兩姐妹擁抱在一起。雖然聶帥去世了,但是兩家的親情並沒有中斷,更重要的是,中日兩國的友誼沒有中斷,而是源遠流長,萬古長青。
聶榮臻作為開國元帥,在國內外無人不知,他為中國人民建立的不朽功勳,人民自然不會忘記。作為一位軍人,他時刻不忘自己的職責。
聶帥素有福帥的美譽,毛主席更是誇讚他是老實人。聶帥在中日戰爭的年代,就為中日友誼種下了種子。而他逝世以後,依然在為中日友誼做貢獻,這不是福帥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