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呂留良這個名字,可能有人不知道。但是說起呂四娘刺殺雍正的故事,知道的人一定不少。相傳呂留良是呂四孃的爺爺,呂留良及其後人因受文字獄的牽連,被剖棺戮屍。呂四娘為給爺爺報仇,練就一身絕技,冒充后妃潛入皇宮,用大刀殺死雍正,割下他的頭顱。
這個故事聽起來十分精彩,呂四娘也堪比女中豪傑,但卻是不真實的歷史事件。呂四娘歷史上未必有其人,可呂留良卻是真實存在的人物。那麼究竟發生了什麼事,讓雍正皇帝對呂留良恨之入骨呢?從清朝的文字獄說起。
一·清代的文字獄
清代的文字獄貫穿了整個清代250年左右。自順治初年興起,在康雍乾三朝達到鼎盛。
清軍入關後,建立了少數民族政權。多爾袞雖然制定了化解滿漢矛盾、恢復降臣官職、保護漢族人民財產等政策,但實際上王公貴族並沒有按規定執行。
他們佔取了漢人的土地房屋和財產,歧視漢人,排斥漢臣。被奪取財產的漢人只能逃亡,流離失所。
特別是強制推行的“剃髮易服”政策,與漢人文化觀念不符,各地人民強烈反對。清廷使用暴力迫使民眾屈服:“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這一強硬的政策,與漢族人傳統的孝道思想相悖逆,各地百姓均有不服者,部分地區屢有抗清活動發生。
為了加強思想文化控制,防止和鎮壓知識分子及漢族人民的反抗,統治者從文人的詩歌、書籍等文學作品中摘取文字,網羅罪名,構成冤案。這類因文字發生的案件被稱為“文字獄”。文字獄歷朝歷代都有,規模都不大,清代最為嚴重。
如有人讀書累了,把書放桌子上休息一下,看到一股風從窗邊吹來,翻亂了書頁。便隨口說了句“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其中的“清”字就被認為是暗指清廷,被問斬;有人抬頭望天空,看見了閃耀的北斗星,寫了句“抬頭望北斗”,就被認為是思念明朝故國而被處死。這類案件數不勝數,都是冤案。
還有一些文字獄則是打擊對清朝不滿、存有反清復明的思想者,比如呂留良案。呂留良案發生在雍正年間,是轟動一時的大案。
二·呂留良其人其事
呂留良是明末清初傑出的思想家和時文評論家。崇禎二年(1629年)出生於一個封建官宦家庭,浙江崇德縣人。
呂家祖上世代為官,效忠大明王朝。其父李元學曾任繁昌知縣,將三臺山修築完成。呂留良十歲時,三兄呂願良開辦學社,以詩會友,評議時政,呂留良深受其影響。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明朝滅亡。得知訊息的清軍趁勢入關南下,打敗農民軍和南明王朝,建立少數民族政權,問鼎中原。
呂留良的三兄呂願良追隨史可法鎮守揚州;呂留良與侄兒呂宣忠在1645年散盡家財,招募義俑,與攻入浙江的清軍抗衡。
義軍戰敗,呂宣忠被迫入山為僧。後下山回家探望重病的父親時,被清兵捕獲,慷慨就義。就義之日,呂留良曾為其送行。1651年,三兄呂願良也在貧病飢寒中去世。
順治十年(1653年),呂留良應試考中諸生。可每每想起往事,又悔恨與敵為官,便在康熙年間放棄功名。後雖有人推薦,呂留良都誓死不從,直至落髮為僧。
身懷國仇家恨,呂留良更加堅定了抗清的立場。他開辦學堂,教育學生明確“華夏”民族主義立場,處處宣揚“華夷之分大於君臣之義”,在著作和詩文中表達痛恨清朝、思念明朝的思想感情。
呂留良的思想在江南士大夫中影響很大,被尊為“東海夫子”。就連浙江總督李衛上任之初,也曾祭拜過他。他死後,當地士紳還為他立祠祭祀。
呂留良的著作和他評定的八股文,以及他理學家的身份,使他的聲望非常高,他的思想被廣為流傳。後人曾靜讀過他的著作後,十分欽佩仰慕。
曾靜本是湖南的一名生員,因在科舉考試中成績不好被辭退,只得放棄學業,當了一名教書先生。
三·曾靜投策反書
失意的曾靜不滿現狀,認為自己仕途遇阻都是當權者造成的。他將心中的憤懣寫進了著作中,多有仇清的言論。
受呂留良思想的影響,曾靜的抗清意識愈發強烈。案發前一年,派弟子張熙去呂留良的家鄉收集詩文。
張熙在呂家抄錄了一些詩文,拜見了呂留良的幾個門人,又把在途中聽到的一些貶損雍正皇帝的言論一併轉給曾靜,再加上自己在老家聽過的一些傳聞,諸如謀父、弒兄、屠弟、貪財好色等流言,使得曾靜產生了要“變天”的幻覺。他和張熙密謀,想要策反川陝總督嶽鍾琪。
當時,朝野都傳說岳鍾琪是岳飛的後人,曾靜給嶽鍾琪寫了一封策反書,以岳飛抗金的故事暗示嶽鍾琪,當權者就是金人的後裔,應該推翻滿人統治的政權。
嶽鍾琪康熙年間就入朝為官,因軍功累官至川陝總督,手握三省重兵。身為漢臣,能有調兵之權,足見皇帝對他的信任。當朝中的滿洲貴族忌憚他誣陷彈劾他時,雍正帝都置之不理。嶽鍾琪對雍正自然也是感恩戴德。
雍正六年(1728年)九月二十六日,張熙在大街上攔住嶽鍾琪的轎輦,呈上了曾靜的密函。嶽鍾琪讀了信後,大驚失色。扣留了張熙,密邀陝西巡撫、滿洲人西林前來會審。
西林未能及時到達,嶽鍾琪試探著詢問張熙,從張熙嘴裡套話,一無所獲。傍晚時分,西林抵達後,詢問變成審問,還動了大刑,張熙寧死不屈。
嶽鍾琪只好改變方法,假意答應與張熙為盟,慷慨陳詞。張熙信以為真,供出了寫信人曾靜和自己的鄉貫住址,還有其他“同謀”者的情況,包括呂留良的親族和門人。
所謂的“同謀”只是曾靜認識的或是道聽途說的一些人,他們和本案沒有任何關係。所謂的“一呼百應”只是張熙說大話,此次行動的參與策劃者也只有他和曾靜二人,並沒有同黨,也沒有抗清的義軍。
四·呂留良案發
事件線索摸清後,嶽鍾琪向雍正彙報了詳細情況。雍正的精力也集中到了這件事情上,指示嶽鍾琪辦案事宜,一面命浙江總督李衛緝拿呂留良的族人和門生;另一方面命人到湖南長沙捉拿曾靜及其“同謀”。在抓捕這些人的時候,在他們家中還搜出了大量的書籍和詩文,充斥著“反清”的思想。
呂留良繼承先儒“華夷大妨”的思想,在其著作中宣揚“華夷之分大於君臣之義”,把元滅宋、清滅明看作歷史上的大災難。他記載南明永曆帝在緬甸被俘遞解回國時,滿、漢官兵都傾心下跪;處死時‘天地陰霾,日月無光’,百里以內的關帝廟都遭雷擊。他的筆下稱清朝為‘清’‘北’‘燕’‘彼中’等,而不稱‘大清’‘聖清’‘國朝’等。此外,他還對康熙年間的時政表現非常不滿,如文集內稱‘今日之窮為羲皇以來所僅見’。
很快,曾靜到案,他供出了自己反動思想的來源正是已故文人呂留良。雍正皇帝狠批呂留良的言論,認為呂留良罪大惡極,認為查嗣庭之所以會有“反動”的言論,也是受了呂留良的影響,應從重處罰。
此時,距呂留良入土為安已四十五年。呂留良家及呂葆中父子、門人鍾鴻逵被挖棺掘屍,梟首示眾,呂氏家族還被誅滅十族,成為當時轟動一時的大案。
在呂留良和曾靜的言論中,不乏對雍正帝的貶損之詞。雍正也明白,謀父、弒兄等等誣謗的傳言,並不是曾靜張熙二人憑空捏造的。朝野上下皆認為這些民間的傳言都來自官場,“由內及外,由滿而漢”傳播的。
所以雍正並沒有處死曾靜和張熙二人,他決定採取先感化、再利用的方式,利用他二人順藤摸瓜,查出誹謗之詞的來源,從而揪出殘存的反對勢力。
在各級官員的追究下,最終查出是已經落敗的允禩一黨,是他身邊的幾個太監在流放的路途中傳播的。這點為雍正排除異己又添了一條理由。
夏商周以來,華夏族群群居於中原腹地,發展農耕經濟,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建立了早期的城邦,所謂“安居樂業”。當孔子著《春秋》後,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以發展文化為大義,中原地區逐漸發展成文明的中心,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和服飾禮儀,稱為“華夏”;而周邊的族群則以遊牧的山野牧民為主,文明和經濟發達程度較落後,稱為“蠻夷”。
中國古代歷史上對“華夷之辯”的衡量標準有三個:血緣衡量標準、地緣衡量標準、衣飾禮儀等文化衡量標準。
清軍入關前,漢文化已深耕中華大地數千年,儒家文化在每個人的心中根深蒂固。呂留良家族世代效忠於大明王朝,從另一個角度說,他是既得利益階級。身懷國仇家恨,反抗外族的統治,有著令人敬佩的民族氣節。
然而,舊的王朝已經覆滅,新的王朝取而代之,在個人能力不能改變環境時,做一名時代的歸順者,也是可以選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