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順河支流四方河中游,有一道近百米長的攔河大道,它就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紅三軍和沔八區蘇維埃政府修築的一道“生命補給線”——紅軍壩。
1930年10月,以賀龍為總指揮、周逸群為政委的工農紅軍第二軍團,在赤衛隊的配合下,分二路向湖北省仙桃鎮挺進。10月5日,紅二軍從西路佔領沔城、張溝等地,紅六軍在軍長段德昌、政委柳直荀的率領下,從東路收復尤拔、何場、彭場等地,7日,兩軍會攻仙桃鎮,殲敵大部,至此,沔陽大小根據地連成一片。
面對如火如荼的革命形勢,國民黨反動派驚慌失措,蔣介石任命國民黨第十軍軍長徐源泉為“湘鄂川邊清鄉督辦”,糾集六個師和一個旅的兵力,於1930年11月至1931年7月向沔陽蘇區發動第三次“圍剿”,均以失敗告終。蔣介石不甘心失敗,再次命徐源泉為“鄂西剿共總司令”,重點對沔陽這塊紅色區域進行第四次“圍剿”,陡溝、崇墉、中邦、赤嶺一帶慘遭燒殺。紅軍主力和赤衛隊一道並肩作戰,在蘇區人民的支援下給敵軍以沉重打擊。當時,當地流傳著這樣一首順口溜:“雞子叫,紅軍到,打得敵人像鬼嚎。蘇維埃,紅旗飄,人民政權掌得牢。”喪心病狂的國民黨軍見用武力征服不了蘇區人民,悍然施用“水淹蘇區”的毒計,於1931年7月27日挖開長江“上車灣段”江堤,借水“圍剿”,導致沔陽蘇區一片汪洋,沔八區人民更是處在水深火熱之中。
按照湘鄂西省委《關於水災時期黨的緊急任務決議案》要求,當地的紅軍和蘇維埃政府成立了救災工作委員會,陳昌紅主席帶領幹部群眾開展生產自救。軍民齊心,僅用了28天時間,便在長虹河中游築起一道攔河大壩,有效地擋住了倒灌的江水,保證了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在築壩過程中,駐紮在彭場、何場的國民黨三十四師對築壩軍民發動了六次襲擊,並不斷騷擾。英勇的紅軍戰士和蘇區人民邊施工邊反擊敵人,先後有18名紅軍戰士犧牲在築堤的第一線。老區人民為了緬懷革命先烈,稱這道巍峨的攔河大壩為“紅軍壩”,並在壩頭修建了“紅軍壩紀念碑”。
如今的紅軍壩依然發揮著水利作用,靜靜地訴說著那段不平凡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