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9月19日深夜,慈禧太后突然從頤和園趕回紫禁城,連夜召見了光緒皇帝。
兩天後,慈禧太后宣佈訓政,發動“戊戌政變”,僅僅持續了103天的戊戌變法正式宣告失敗。康有為、梁啟超逃亡海外避難,“戊戌六君子”康廣仁、楊深秀、楊銳、林旭、譚嗣同、劉光第在菜市口被斬首,而光緒皇帝本人也被軟禁在中南海的瀛臺。
此後的兩年時間裡,朝中沒有人再敢談論變法的事情。
然而就在1900年,一向堅持“祖宗之法不可變”的慈禧太后的態度,卻來了一個180度的大轉彎。
兩年之前,慈禧太后用鐵腕把戊戌變法扼殺在血泊之中,現在又用鐵腕實施了戊戌年間提出的變法主張,並且還大大地向前推進了一步。
那麼,為什麼慈禧太后曾經對戊戌變法百般阻撓,如今又突然一反常態,支援變法呢?
1900年6月10日,英國海軍提督西摩率領八國聯軍2000餘人從天津向北京進發,在廊坊一帶受到義和團的阻擊。
6月17日清晨,八國聯軍以優勢兵力向大沽炮臺發起猛烈進攻。雙方激戰了數小時,最終炮臺失守,守將自殺殉國。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燒殺搶掠,慈禧太后倉皇帶領光緒皇帝和一些王公大臣向西安逃亡。
而慈禧太后因為面子問題,對外宣稱是光緒皇帝要到西安去打獵,當時被稱之為“西狩”。
在倉皇逃命之前,慈禧太后命令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負責收拾她留下的一堆亂攤子,同時她還下令將光緒的愛妃珍妃推入井裡淹死。
慈禧太后之所以要下令把珍妃推入井裡,是因為珍妃不願意光緒皇帝逃跑。其實在八國聯軍打進北京的時候,他們對光緒皇帝的印象非常好,而且都想爭取讓他實施變法,所以光緒皇帝留在紫禁城絕對是安全的。
在往西逃亡的這一年,慈禧太后已經是65歲的高齡了,這個平日裡過慣了錦衣玉食生活的老人,一路顛簸下來,受到了不小的刺激。
在西逃過程中,作為大清朝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后的生活還可以勉強維持,但早已成為囚徒的光緒皇帝卻過得十分悽慘。
有一天晚上,太監李蓮英照顧慈禧太后睡下後,他就去了光緒皇帝住的地方。在微弱的燭光下,只看見光緒皇帝坐在床上,身旁的小太監也不知去了哪裡,床上什麼被褥也沒有。
李蓮英看到這種情形,立馬跪下說:“哎呀,奴才該死,這是我照顧的不周。皇上你等著,我馬上過來!”
說完,李蓮英立即跑回自己的房間,把給自己準備好的被褥抱了過來。同時還叫來了幾個小太監,幫助光緒皇帝把被褥鋪好。
慈禧太后是一個喜歡高雅生活的人,食不厭細,吃什麼都特別挑剔。在她六十大壽的時候,論花起銀子來可是不要命地花,兩年的逃難生活,深深刺激到了這位已經65歲高齡的清朝最高統治者。
此時的慈禧太后第一次感受到,大清帝國已經危在旦夕了,當自己性命都不在的時候,即使有再多的銀子也都沒有用了。為此,她必須要實行新政,推動變法,才能挽救命懸一線的大清帝國。
然而,回想起兩年前,被自己一手扼殺的維新變法,慈禧太后後悔不已。
逃到了西安之後,慈禧太后開始與大臣們大談變法,並且積極讓大家展開辯論。可是,滿朝的文武大臣們都知道,慈禧太后是一個經常善變的人物,萬一將來哪一天再反悔變法,大家必定都會成為下一個譚嗣同。
所以,當慈禧太后在徵求大臣們意見的時候,朝堂之上,沒有一個人敢說話,生怕給自己惹來殺身之禍。
早在1900年8月20日,慈禧太后在向西逃亡的途中,她就以光緒皇帝的名義寫下《罪己詔》。詔中首先對列祖列宗和慈禧太后做了一番頌揚,然後寫道:
“不謂近日釁起,團教不和,變生倉猝,竟致震驚九廟,慈輿播遷。自顧藐躬,負罪實甚。然禍亂之萌,匪伊朝夕,果使大小臣工有公忠體國之忱,無洩沓偷安之習,何至一旦敗壞若此!
爾中外文武大小臣工,天良具在,試念平日之受恩遇者何若?其自許忠義者安在?今見國家阽危若此,其將何以為心乎!”
從中可以看出,慈禧太后把一切罪名都推到了光緒皇帝的身上,此時的光緒皇帝即使有罪,也已經被她囚禁了起來。
慈禧太后之所以不直接發一個新政的詔書,而是要多走一步路,首先替光緒皇帝釋出一份《罪己詔》,目的就是要製造社會輿論,先讓外界知道光緒皇帝是有錯誤的,而自己就是來收拾殘局的。
這樣一來,慈禧太后主持這場變革,就沒有一個人會認為有問題了。
所以,《罪己詔》在客觀上只是安撫民心的,同時也是為慈禧太后接下來想實行新政變法創造一個輿論的氛圍。
然而,這個《罪己詔》卻沒有起到預期的作用。
8月22日,在逃到宣化府城時,慈禧太后又替光緒皇帝下詔了一份“求直言”。可是,大家誰都能看得出來,做出這種虛心納諫姿態的是慈禧太后,而不是光緒皇帝。
慈禧太后的這份“求直言”詔書,也沒有得到任何的反應,因為大臣們也不敢輕易相信這份“求直言”是否真誠。
12月1日,已經逃到西安的慈禧太后再次釋出上諭,要求大臣們在兩個月的期限內,就政治改革問題,發表自己的意見。
兩個月過去了,大臣們仍然噤若寒蟬,都走不出戊戌變法的陰影。
1901年,慈禧太后再次以光緒皇帝的名義頒佈詔書,正式昭告天下“要實行變法”。但她又擔心老百姓對幾年前的“戊戌政變”心存顧慮,擔心再次步“戊戌六君子”的後塵。
於是,慈禧太后就向百姓們宣告:“我們這個變法和康有為、梁啟超的維新變法完全是兩回事,維新變法變法名義上是變法,實際上是亂法。”
但是,慈禧太后所釋出的變法詔書裡的內容,卻與康有為、梁啟超維新變法有著極大的相似之處。
慈禧在西安大講變法圖強,儘管娓娓動聽,仍然很難取得大臣們的信任。除了兩年前那腥風血雨的可怕回憶之外,還有眼前的現實,八國聯軍闖入北京城,議和談判仍在艱難地進行。此時大談變法圖強,官員們紛紛表現出了疑慮、惶恐和觀望的的心態。
為了打消大家的疑慮,慈禧太后首先設立了一個督辦政務處,它的級別很高,除了軍機大臣之外,還有一些重要的省份的總督加入。這個部門專門負責專事改革,此時的滿朝文武大臣才相信,慈禧太后是動了真格的了。
而在這中間,時任兩江總督劉坤一和湖廣總督張之洞兩人聯名,在一個月內連奏了三道奏摺。關於這三道奏摺的內容,學者普遍認為,並不完全是劉坤一和張之洞本人的改革意願,更多的是受到了慈禧太后的授意。
慈禧太后實行新政,無論從深度和廣度上來說,大大超過了曾經被她一手扼殺的戊戌變法,這是出乎人們意料之外的。
思想守舊的慈禧太后主導的慈禧新政,之所以能夠超越戊戌變法,因為改革是自上而下的,給整個朝廷換上了一個嶄新的面貌。從根本上來看,這就是戊戌變法的延續,同時更是戊戌變法的深入。
在行政制度上,慈禧太后增加了外務部,而外務部比其他的部門要高出半格,這體現了她把中國封建王朝過去幾千年的“重內輕外”這個思想扭轉過來了。
在政治上,還創辦了現代的政治架構;在軍事上,推行裁減綠營;在教育上,廢除科舉制度;在經濟上,鼓勵人們經商。等等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都是中國封建王朝前所未有的。
有識之士逐漸意識到,僅僅是實行這些新政,而不改變國體,是不能使國家富強的,一個更加大膽的想法呈現在了慈禧太后的面前。
就在這個時候,“君主立憲”又一次被提上議事日程,有的大臣敢於當面跟慈禧太后當面去說這個事情。而這一次,慈禧太后聽後並沒有大怒,而是說:“你給我說個理由。”
1904年,日本與沙皇俄國為了侵佔中國東北和朝鮮,爆發了日俄戰爭,戰場正是在中國東北。當時,以慈禧太后為首的清政府宣佈保持中立,而日俄戰爭的結果卻是,採取君主立憲的日本戰勝了君主專制的沙皇俄國。
所以,國內人們普遍意識到,君主立憲是要優於君主專制的。
大臣們說出這個理由之後,慈禧太后覺得非常有道理,她說:“前提是保證皇家的人員和財產安全,必須要在憲法裡寫進去,皇室成員還有可以自由地出巡。”
也就是說,大清帝國還是屬於慈禧太后的,這實際上就是仿照日本的天皇制度以及當時很多西方國家的皇權一樣。慈禧太后認為,也許只有這樣做一個妥協,大清王朝才能走得更遠。
1905年7月2日,直隸總督袁世凱和湖廣總督張之洞奏請立憲,要求派遣大臣出國考察各國的政治。
在榮祿、李鴻章等人的推動下,慈禧太后最終釆納了他們的建議,她再次以光緒皇帝的名義頒發上諭,決定派遣五個相對年輕的大臣出洋考察。
五個大臣去了歐洲和歐美地區考察了一圈下來,返回來後就對慈禧太后說:“不得了老太后,外面的世界跟我們完全不一樣,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慈禧太后一下子幡然醒悟了,直到此時才意識到,我們所做的改革是對的,但已經太晚了。
1908年11月14日,光緒皇帝駕崩,慈禧太后下旨,由醇親王載灃的兒子、光緒皇帝的侄子,年僅三歲的溥儀繼位,史稱“宣統皇帝”,慈禧太后被尊為太皇太后。
11月15日,也就是光緒皇帝駕崩的第二天,慈禧太后因病而逝,葬於河北遵化定東陵。
慈禧太后實行的新政無可非議,但她的頑固保守行為,仍然逃避不了歷史的譴責。正是她的頑固保守,對戊戌變法的殘酷鎮壓,從而讓大清帝國喪失了改革政治體制的大好時機。
戊戌變法在中國的歷史上具有一個里程碑的意義,如果沒有戊戌變法,慈禧太后實行的新政也找不到模板,當然也無法走得更遠。
正是由於之前的戊戌變法,再加上有隨後而來的戊戌政變得慘痛的教訓,正面的和反面的歷史教訓,這兩個都擺在慈禧太后的面前,最終讓她做出了一個相對明智的決策。
可惜的是,慈禧太后的這個決策來得太晚了,她在後期所做的種種努力,終究也不能挽救清室的覆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