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畫作品《開鐐》
胡一川
作品內容
革命戰爭年代,無數革命先輩憑著堅定的信仰,和對革命事業的無限忠誠,在敵人的監獄中戰鬥至生命的最後一刻,1950年,為紀念那些曾為解放全中國,獻身的革命先烈,畫家胡一川創作了油畫《開鐐》。
藝術鑑賞
國民黨統治時期,各省及重要城市都設有關押政治犯的監獄,如息烽集中營、重慶白公館、渣滓洞集中營、江西上饒集中營、上海提籃橋監獄、南昌軍人監獄等。方誌敏烈士曾被關押在南昌軍人監獄,渣滓洞集中營則關押過愛國將領楊虎城和中國共產黨黨員江竹筠、許建業、羅廣斌等三百餘人,其中還包括宋綺雲和徐林俠的幼子小蘿蔔頭。
2007年,重慶市政府在修繕塌方的渣滓洞革命烈士遺蹟時,發現了鐵環、鐵釘等物品。經過文物專家鑑定,這些是當時被關押於此的戴著鐐銬的革命者為開鐐逃生而做的準備。在國民黨的秘密監獄和集中營裡,戴鐐銬的主要是政治犯。鐐銬又分“重鐐”和“輕鐐”,若戴著八到十斤的重鐐,行走都非常困難。
2007年,渣滓洞遺址出土的鐵器和石條
方誌敏雖身戴沉重鐐銬,仍然與敵人頑強作鬥爭。面對國民黨高官的多次勸降,他不為所動,並以手中的筆為武器,寫下了《清貧》、《可愛的中國》等長達十幾萬字的手稿。當時的監獄長對方誌敏的氣節深感敬佩,並偷偷給他換上了輕鐐。
1935年8月6日,方誌敏在南昌下沙窩被敵人秘密殺害。1957年,他的遺骨被發現,並伴有一副腳鐐。
在勝利曙光到來前,許多被國民黨反動派關押的革命志士卻倒在了黎明的前夜。戰爭年代,無數革命先輩憑著堅定的信仰和對革命事業的無限忠誠,在敵人的監獄中戰鬥至生命的最後一刻。為了人民的自由,他們身鎖鐐銬;為了解放全中國,他們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1933年7月,青年畫家胡一川因創作進步版畫被國民黨特務抓捕入獄,作為政治嫌疑犯關押於上海提籃橋監獄。他在獄中結識了工人運動領袖鄧中夏。胡一川不僅在鄧中夏的影響下學習革命理想,同時還仔細觀察監獄的生活,為將來的藝術創作積累了素材。1936年冬,胡一川在同鄉會的努力下,得以保釋出獄。
曾關押胡一川的上海提籃橋監獄舊址
1950年,胡一川創作了油畫《開鐐》,以表現瞭解放軍營救獄中革命同志的情景。這幅作品的創作結合了畫家的獄中經歷和感受,正如胡一川曾回憶,令他永生難忘的是當腳鐐被開啟的那一瞬間,“嘩啦”一聲,“多好聽呵,多美呵。”
作品《開鐐》的視覺中心是一副正在被砸開的鐐銬,體現了畫家對解放和自由的嚮往。在寄予對革命先烈的緬懷之餘,胡一川透過“開鐐”所表達的更深層意義是中國的解放最終打開了銬在人民身上的腳鐐。
畫中人物眾多,從獄中走出的三個戴腳鐐的革命者表情不盡相同,中間和解放軍戰士握手的同志臉上帶有一種喜悅,而另外兩位的面容和肢體語言則折射出其身心在獄中所遭受的摧殘。
為打破獄中空間的狹窄,畫家選擇將牢門開啟,從而拓展了畫作的表現空間。此外,畫家在畫面中設定了兩處光源,都來自於油燈,光色、光影的表現非常獨特,營造出一種舞臺效果,但也符合獄中的現實情境。
此外,畫面中出現了很多幾何圖形,如戰士身背的斗笠、駁殼槍、獄中革命者腿上的鐵箍和綁在鐐銬上的鐵坨等。這些圖形使畫面呈現出一種樸實而渾厚的力量感。畫中右側軍旗的背景是牆面,在人物密集的畫面中被獨立地分割出來,非常醒目。在此,軍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代表了開鐐者,即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同時象徵著正義與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