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王朝都是由一個家族統治天下的。
這一制度由夏朝禹的兒子啟開始。在啟之前,部落首領是部落推舉產生,歷史上稱為“禪讓制”,例如堯、舜、禹成為領袖。
一、世襲制的開始
公元前2070年,禹在中原建立了“夏”朝,之後實施由子嗣繼承的制度,開始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世襲制王朝,史稱“家天下”。
有一段順口溜說:“唐堯虞舜夏商周,春秋戰國亂悠悠。兩漢三國晉統一,南朝北朝死對頭。隋唐五代又十國,宋元明清帝王休。”這把中國包括堯在內的王朝史基本概括了。
二、王朝的性質
大多數王朝是由漢族人建立的,少數王朝是由不同的少數民族建立的,其中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和滿族建立的清朝,這兩個朝代是歷史上兩個由少數民族統治的正統王朝。
歷時最長的王朝是周朝,包括西周、東周(春秋戰國)在內,一共八百餘年。
疆域最大的王朝元朝,其領土面積最廣時達1,400萬平方公里,今天的新疆、西藏、雲南、東北、臺灣及南海諸島,都在它的統治範圍內。
疆域較小的王朝大多是地方割據,其統治範圍僅相當於今天的一個或幾個省,有的不及今天的一個省。
三、影響中國文化的兩個朝代 漢朝與唐朝
歷史上漢朝與唐朝對中國文化影響巨大,其決定了中國文化的基本核心與品格。
漢朝分“西漢”與“東漢”,前後延續了426 年。
西漢的建立者劉邦,最早任“泗水亭”“亭長”,秦末起兵後被勢力強大的楚王項羽封為“漢王”,其地即今陝西省漢中市,因境內有漢水得名。
這個王朝經過“文景之治”,即漢文帝、漢景帝實行“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等鼓勵農業生產政策,到漢武帝時代,國力非常強盛,文化繁榮,為周邊少數民族所羨服。於是,漢朝境內之人被稱為“漢人”。
到魏晉時期,“漢人”就演變為中原民族的專稱,把漢人的文字稱為“漢字”,漢人的語言稱“漢語”,後來的“漢族”“漢文化”,等等。
假想,如果“楚漢相爭”是另一個結局,那我們現在的稱呼可能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唐朝的建立者李淵,屬於隴西軍事集團的家族,其祖在西魏、其父在北周俱為握有實權的高官,李淵自己也受封“唐國公”。
李淵起事前為隋煬帝鎮守太原,積聚強大的軍事實力,攻佔長安後被封為“唐王”建立的王朝命名為“唐朝”,唐朝延續時間長達290年。李淵之後,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之治”和女皇武則天的有效治理,到唐玄宗的開元年間,國家昌盛,社會富庶,有“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記載,史稱“開元盛世”。
這時唐朝,經濟發達,文化燦爛, 社會開放,對外交流頻繁,影響了周邊國家的文化。唐朝的都城長安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這時的中國人以此 緣故又被稱為“唐人”,今天世界各地的“唐人街”即由此而來。
四、王朝子嗣繼承
中國王朝子嗣繼承的問題,代代相傳,此即所謂的“世襲制”。
君主的后妃成群,子嗣眾多,而最高權力只可一人佔有,於是就產生了“嫡長子繼承製”。
“宗法制”,就是按照血統與嫡庶來組織、維護社會秩序的制度。只有嫡妻(又稱正妻,即原配妻子)所生的長子才可以繼承“天子之位”,其內涵有兩句話:“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前一句確立繼承人的首要條件是嫡親長子,而不是賢能,後一句是說即使嫡妻的兒子不是長子,而其他妻子所生的兒子是長子,也必須立嫡妻的兒子,因為嫡妻的地位高貴。
如此被確立繼承人就是“太子”。這一制度被後來的歷代王朝所繼承,但因皇帝個人的偏愛,以及朝內不同政治勢力和利益與命運的考量,更換太子的事屢見不鮮,因而引發宮廷內亂。
例如:秦始皇立其長子扶蘇為太子,但因父子二人的政見相左,扶蘇被髮往邊疆與蒙恬一起守邊,不得參與朝政,最後被趙高等人以假遺詔賜死,秦二世胡亥方得繼位,隨即秦亡。
例如:漢武帝劉徹,確立與衛皇后所生的長子劉據為太子,但晚年的漢武帝老病多疑,對太子頻生猜忌。與太子不和的寵臣江充趁機設計陷害,劉據被迫先發制人,引發京城血戰,結果兵敗自殺,株連全家,剩下一個襁褓中的孫子也收人大牢。
漢武帝只好讓最小的兒子劉弗陵繼位,無奈劉弗陵短命沒有子嗣,後又讓武帝之孫昌 邑王劉賀繼位,但因其荒淫無度,只27天便被廢了。最後,大臣們只好請回那個坐過大牢的曾孫繼位,這就是漢宣帝劉詢。
由於“立嫡以長不以賢”,所以太子懦弱無能者,這也容易造成大權旁落,朝政混亂的現象。
例如:晉武帝司馬炎的長子司馬衷近乎白痴,但也做了皇帝,即晉惠帝。聽見青蛙叫,他問:“為公為私?”大臣向他彙報災情,說老百姓餓得沒有飯吃,他竟說:“何不食肉糜(帶肉食的米粥)?"
結果大權落入聰明而醜陋的皇后賈南風之手,最終引發了“八王之亂”,導致西晉很快就衰敗了。
例如:隋文帝楊堅與獨孤皇后平素節儉,不喜奢華,而太子楊勇卻好色奢侈,頗令其父母失望。其弟楊廣看到了機會,頻頻作秀,佯裝節儉,博得隋文帝的歡心,結果楊勇被廢,楊廣被立為太子。但他即位後真相畢露,為人窮奢極欲,最終導致人死國亡。
五、中國王朝興替更迭
興替更迭基本上依靠軍事手段,包括農民起義與武力推翻舊的王朝,如漢、唐、元、明、清等王朝,都是這樣建立的。
但武力之外,也有其他的方式,即由文武權臣透過“逼宮”,迫使皇帝交出政權,或用其他和平的手段實現政權更替,曹魏、西晉、南朝、北宋等屬於此類。
例如:漢末曹丕逼漢獻帝退位,建立了曹魏政權;
而曹魏的權臣司馬炎也以同樣的手段從曹奐手中奪得帝位,建立了西晉。此類奪位美其名曰“禪位”,卻與上古的“禪讓制”相去甚遠。
更為文明的屬宋太祖趙匡胤,其官居後周“殿前都點檢”,握有軍權,在一番密謀後,以領兵禦敵的名義,在陳橋驛上演了一出“兵變”的戲劇,而後黃袍加身,登基稱帝。
文明之處,兵不血刃,在“兵變”現場,即宣佈了對後周皇室及其公卿的保護政策。可惜,歷史上像趙匡胤這樣的皇帝鮮有,所以王朝更迭往往兵戎相見,血流成河。
究其原因一是事物發展有一條鐵律,那就是有興有衰,一旦政治腐敗,經濟衰退,民生難難,這個王朝就註定走向自己的終點;
自秦朝以後,一個王朝被另一個王朝取代,直至1912 年宣統皇帝溥儀宣佈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