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海戰,被歷史所銘記,歷史中有民族英雄鄧世昌,也有臨陣脫逃者方伯謙。鄧世昌一直被人們廣為傳頌,可是方伯謙被冠以可恥的臨陣脫逃者這個頭銜兒,卻傳出了不同的聲音。有的人認為方伯謙,並不是臨陣脫逃,而是英勇抗戰。他只是當了別人的替罪羊罷了。那麼,甲午海戰方伯謙究竟是冤還是不冤呢?
方伯謙的後人一直在為方伯謙翻案,翻案的理由就在兩個詞兒,脫逃和退卻。言下之意就是說,方伯謙不是逃跑而是退卻。說為什麼呢?
兩個原因,一,方伯謙和他的裝甲巡洋艦濟遠號,參加過兩次甲午海戰,一次是豐島海戰,濟遠艦以一敵二,獲得勝利,也正因為如此,方伯謙受到朝廷的嘉獎。那麼,如此有著輝煌戰績的方伯謙怎麼會在第二次海戰時會臨陣脫逃呢?二,據甲午海戰中倖存的海員反應,中日兩軍交戰時,方伯謙早早地就掛上了本船已受重傷的旗子,意思就是告訴水師提督丁汝昌說,這船已經喪失了戰鬥能力,之後方伯謙想著退出戰場,但是無奈被日軍軍艦攔路,慌忙退卻時卻撞上了揚威船,致使揚威船沉沒,方伯謙才得以逃回旅順港。這意思很明瞭,如果沒有方伯謙果斷地退出戰場,恐怕濟遠號也難逃被日軍打沉的危險,可以說方伯謙此舉,是為大清國保住一艘船,而不是逃跑。
那麼這兩種理由靠得住靠不住呢?咱說說當時的情況就知道了。先說方伯謙參加過兩次的甲午海戰這是事實,但是結果可是有點自慚形穢。怎麼回事兒呢?當時清政府的濟遠號和廣乙號兩艘艦船,完成了運送清軍去朝鮮牙山登陸的任務往回走,沒想到在豐島海面上遇上了日本聯合艦隊的吉野號浪速號和秋津洲三艘軍艦。遭遇以後,日本軍艦隨即向濟遠號和廣乙號發動攻擊,一陣炮戰之後,廣乙號中彈傾斜,在朝鮮十八島附近擱淺,方伯謙的濟遠號一看架勢不好,他選擇向西撤退,對於當時的情況來說,這種選擇是對的。畢竟確實也打不過。但是方伯謙撤退的方式有點讓人所不齒,他是掛著白旗撤退的,本來日軍的兩艘船以為方伯謙要投降了,就沒有急於追趕,可仔細一看,不是,這濟遠號跑的更快了,嘿,日軍就愣了,怎麼投降還跑啊!這才發現被騙了,在後面緊緊追趕,眼看要追上了,日本軍艦正準備要開火的時候,發現方伯謙船上的旗子又換了,換上了日本的膏藥旗,這下日本艦隊更愣了,掛這旗子意味著這船是日本船啊,總不能自己人打自己人吧?就這麼一遲疑的功夫,方伯謙的濟遠號又跑出老遠去,這下,日軍徹底被激怒了,非俘虜這艘船不可,於是拼命地追趕,真要這麼追下去,濟遠號必定不保。也就在這麼個時候,意想不到的事兒發生了,清朝第二批運兵船高升號也恰逢趕到這,日軍索性放棄了濟遠號,開始攔截高升號,趕這麼個機會,方伯謙的濟遠號這才撤退回來。
回來以後,方伯謙跟上峰是怎麼彙報的呢?說廣乙號被擊沉,濟遠號迅速反擊,重傷日軍吉野號,最後吉野號被迫掛龍旗而逃。意思就是說,如果吉野號要不是掛著清朝的黃龍旗,恐怕早被方伯謙擊沉了。好嘛,這位反著說了,明明是他這麼幹的……這份報告上報朝廷以後,很快地就被申報發表,方伯謙一下子被人們捧為扭轉乾坤的民族英雄。可是事實終究是事實,沒多久,就被人看出了破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