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紅軍作為中國工農紅軍的有機組成部分,以柔軟的肩膀承載起革命重擔和民族大義。她們為堅定信仰而戰,超越戰事無常和生理極限,歷盡苦難淬火成鋼!”這是中國女紅軍紀念館的前言,字裡行間無不體現“她們”在烽火歲月中對真理的堅持、對理想的堅守,無不展現“她們”在血雨腥風中不怕犧牲、英勇鬥爭的大無畏精神。
中國女紅軍紀念館
赤水河畔,貴州省習水縣土城鎮內,坐落著一幢清末民初的西式建築。紅軍四渡赤水時,這裡曾是紅三軍團的臨時駐地,如今,它成為全國唯一一座以女紅軍為主題的紀念館所在地,記錄和展示了1927年南昌起義到1937年盧溝橋事變10年間中國女紅軍的感人事蹟。紀念館內展陳了600餘張女紅軍的照片和216件與女紅軍相關的實物,檔案室中珍藏著731名女紅軍的生平資料,它們默默重現著那段硝煙四起的歲月,書寫著女紅軍們的傳奇故事。
這面牆上鐫刻著4113個女紅軍的名字
蔡暢、鄧穎超、賀子珍、康克清、李堅真、劉英、李貞、李伯釗……紀念館的一面牆上,鐫刻了4113個女紅軍的名字,而這些僅僅是女紅軍群體中的一部分,還有更多不知姓名、不知年齡的女紅軍戰士,在戰鬥中英勇犧牲。館內的另一面照片牆上,展示著數百位女紅軍的照片,她們中的在世者每離開一位,牆上的照片就由彩色變成黑白。
數千名女紅軍戰士,胸懷解放全天下勞苦人民的偉大理想,走上革命道路,以女性特有的堅韌肩負起革命的重擔。她們是母親,是妻子,是女兒,更是勇敢堅毅的革命戰士。走進中國女紅軍紀念館,也就走近了漫漫征途中的“她們”……
在紀念館裡,有一座穿著紅色毛衣的女紅軍雕塑,她是紅軍隊伍裡的一名衛生員。在翻雪山時,這位小戰士身體單薄,同行的女戰士將身上唯一一件紅毛衣穿到她的身上。小姑娘開心地跑前跑後,打著快板把行進中的故事編成歌謠唱給大家聽,在漫天風雪裡給戰士們送去歡笑和希望。她的紅色身影活躍在寒冷的風雪中,像一團熾熱的火,戰士們親切地喊她“小太陽”。
在長征路上,很多同志倒下後就再也沒能站起來。當戰士們找到掉隊的“小太陽”時,那件扎眼的紅毛衣正蓋在一個受傷的戰士身上,而她只穿著一件單薄的軍衣,靜靜地蜷縮在山腰的白雪中。在15歲的這一年,她的生命止步在風雪交加的雪山,至今沒有人知道她的真實姓名。
這幅油畫中的女紅軍叫張尚文,17歲投身革命,加入中國共產黨,曾擔任過紅軍宣傳隊隊長。1934年,面對敵人對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清剿”, 張尚文和丈夫一起帶領三個鄉的留守隊伍在根據地開展遊擊鬥爭,此時她的孩子還在襁褓之中。
這年冬天的一個清晨,張尚文夫婦所在的隊伍正在休整,搜山的敵人突向他們壓來,張尚文隨機應變,決定帶戰士們藏到老鴰山下的荷花塘裡。荷花塘裡鋪滿了大如斗笠的荷葉,可以躲過敵人的視線,張尚文抱著孩子,和戰友們一起跳到了荷塘中。正值寒冬,塘裡的水冰涼刺骨,孩子受到驚嚇嚎啕大哭。敵人越來越近,如果孩子繼續哭泣,哭聲勢必會引來敵人的注意,到那時戰友們都將陷入危險。是犧牲孩子,還是犧牲游擊隊戰友?張尚文滿含淚水,做出了最艱難的選擇,犧牲了自己的孩子……
遍佈紀念館院落中的254根精神柱上,每根刻有三位女紅軍的名字、籍貫和出生年月,這是女紅軍紀念館裡獨有的布展方式。女紅軍戰士們追求獨立、嚮往自由的婦女解放精神,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徹底革命精神,互相幫助、團結戰鬥的階級友愛精神,先人後己、公而忘私的共產主義精神,將會像這精神柱一樣,永遠屹立,代代相傳。
來源:黨史學習教育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