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太史小生
1950年中共七屆三中全會期間,周恩來在考慮一個問題時,若有所思。於是,他問一位領導同志:你在晉冀魯豫解放區跟劉伯承、鄧小平共事多年,對他們二位的工作怎麼看?
這位領導同志說:一個司令員,一個政治委員,各盡職責,我學到的東西不少,他們在工作上配合得很好。
一、周恩來評價鄧小平:從願望上說,我更欣賞鄧小平的“舉重若輕”
周恩來搖了搖頭,說:我不是講他們的配合,而是問你,對他們的工作方法有什麼看法。這位領導同志說:總理,你是老領導,那就請總理講講吧。
周恩來說:根據我多年觀察,他們兩人的工作方法大不相同。鄧小平是“舉重若輕”,劉伯承則是“舉輕若重”。你看是不是這樣?這位領導同志說:完全對,這八個字概括得很準確。
接著,周恩來又問:那麼,這兩種工作方法,你比較喜歡哪一種?沒有等對方回答,周恩來總理就講了自己的看法:從願望上說,我更欣賞鄧小平的“舉重若輕”,但說句實在的話,我做不到,我同劉伯承同志一樣,在工作上都是“舉輕若重”。
鄧小平長期主持一個重要戰略區域工作中“舉重若輕”的領導藝術,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傳為美談,也得到民主人士和民主黨派的肯定。他領導西南地區經濟、政治、軍事、財政、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工作的豐富經驗,為擔負更重要的工作責任奠定了堅實基礎。
1952年,鄧小平48歲,精力充沛,經驗豐富,年富力強,意志堅定,正當盛年。經歷了第一次大革命、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戰火的考驗和鍛鍊,經歷了新中國成立後主政大西南、領導經濟恢復與經濟建設的考驗和鍛鍊,鄧小平在軍事、政治、經濟、財政等諸方面的經驗更加豐富。
毛主席以信任的目光注視著這位文武兼備、軍政全才的西南局第一書記,決心委之以更加重要的工作。1952年7月,鄧小平作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被調到中央工作。在熟悉了一段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的工作情況後,8月7日,鄧小平被任命為政務院副總理兼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還兼任過政務院交通辦公室主任和財政部部長。
新中國成立初期,財政經濟工作是一項極為重要的工作,在中共七屆三中全會上,毛主席的重要報告,就是《為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基本好轉而鬥爭》。主持全國財政經濟工作的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主任,是中共老資格領導人之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政務院副總理陳雲。財政經濟工作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見一斑。
主管財政經濟,對鄧小平來說,是一項比較熟悉的工作。抗日戰爭時期在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解放戰爭時期在中原解放區,財政經濟工作始終是他主管的重要工作之一。
早在1943年7月,他就在延安《解放日報》上發表的《太行區的經濟建設》中,對抓好敵後抗日根據地經濟工作的重要性進行過深刻論述。同時,鄧小平主政西南兩年多的豐富經驗,尤其是主持西南財經工作兩年多的豐富經驗,為到中央主持財政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財政部原副部長戎子和回憶說,鄧小平一到財政部就問,毛主席、黨中央對財政工作有些什麼具體指示,我們就給他講。比如說,我們講到毛主席講過這樣的話,講過關於編預算、收入要打足,支出要打緊,留有餘地。他聽見這幾句話說好,就按這三句話編咱們1954年的預算呀,就按這個方針來辦。
在兼任財政部部長期間,鄧小平對全國財政收支狀況進行了詳細調查研究,於1954年1月在中央財政部召開的全國財政廳(局)長會議上,提出著名的財政工作六條方針:第一,預算歸口管理;第二,支出包乾使用;第三,自留預備費,結餘留用不上交;第四,精減行政人員,嚴格控制人員編制;第五,動用國家總預備費須經中央批准;第六,加強財政監察。
鄧小平還簡要地論述了實行財政工作六條方針的原因:第一,六條方針有一個重大的政治目的,就是要把國家財政放在經常的、穩固的、可靠的基礎上;第二,只有集中財力,國家財政才能集中力量保證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的需要;第三,為了把國家財政放在穩固的基礎上,保證社會主義工業建設,必須節減一切可以節減的開支,克服浪費。
總結講話中,鄧小平在強調地方財政工作要有全域性觀念時指出:“我們的一切工作都會涉及全域性與區域性的關係、中央與地方的關係、集中統一與因地制宜的關係。”在這些關係中,二者缺一不可。但是,“大道理與小道理必須弄清楚”。在處理這些關係時,一定要以中央、全域性、集中統一為主導。如果兩者之間發生矛盾,地方應服從中央,區域性應服從全域性,因地制宜應服從集中統一。
鄧小平在主持財政部工作中提出的上述財政工作方針和基本指導思想,很快在實踐中收到了良好效果,迅速扭轉了國家財政狀況的被動局面,保證經濟建設的順利進行。以1954年為例,這一年國家預算執行情況收支相抵,結餘16.05億元。
鄧小平兼任財政部部長的時間並不長,從1953年9月到1954年9月僅僅一年,但他在“理財”期間表現出來的魄力、膽識和政績,已足以載入史冊。
二、鄧小平三次擔任中共中央秘書長,第三次情況與前兩次大不相同
1954年4月27日,中共中央為了加強對全國各大區、各省(市)的集中統一領導,經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決定,撤銷全國大區一級黨政機構。同時,中共中央增設東北地區工作部、華北地區工作部、華東地區工作部、中南地區工作部、西北地區工作部和西南地區工作部,建立中央秘書長辦公制度。
6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第三十二次會議作出《關於撤銷大區一級行政機構和合並若干省、市建制的決定》。至此,從全國解放戰爭時期到新中國成立初期陸續設立的東北、華北、西北、西南、華東、中南各大區及中共中央的派出機構——各大區中央局,中央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一各大區行政委員會(初期為軍政委員會),一併撤銷。
同年12月,中共中央軍委召開擴大會議,透過全國各大軍區的劃分方案,將原來的東北、華北、西北、華東、西南、中南6個大軍區,改劃為瀋陽、北京、濟南、南京、廣州、武漢、成都、昆明、蘭州、新疆、內蒙古、西藏12個大軍區(以後又有撤銷、增設等變動)。
1954年4月27日,中共中央決定,任命鄧小平為中央秘書長兼中央組織部部長。中共中央秘書長一職,鄧小平已經擔任過兩次。這一次是他投身中國革命以來第三次擔任這個既重要又關鍵的職務。
回溯歷史,鄧小平第一次擔任中央秘書長是在1927年年底到1929年夏天,第二次擔任中央秘書長是在長征途中的遵義會議前後,第三次擔任中央秘書長是在1954年4月到1956年9月中共八大。
鄧小平第三次擔任中央秘書長,與前兩次擔任中央秘書長,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質。前兩次擔任中央秘書長,是作為中央機關工作人員,處理事務性具體工作,為中央領導機關決策提供服務。鄧小平第三次擔任中央秘書長,則是作為中央領導人和中央書記處(當時的中央書記處即中共八大以後的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下設的負責處理中央日常工作的“中央秘書長會議”負責人,直接處理中央日常工作。
中共中央在任命鄧小平為中央秘書長的同時,決定在中央設立由中央秘書長、副秘書長(《建國以來毛主席文稿》第5冊中收入的毛主席1955年10月的一個批示中,曾提到中央副秘書長共有8位)組成的中央秘書長會議,代中央處理日常事務,以減輕中央書記處的工作負擔。
中央秘書長會議的成員有:
鄧小平,主持中央秘書長會議,中央秘書長兼中央組織部部長、政務院副總理,同年9月,任國務院副總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1955年4月,任中央政治局委員;
楊尚昆,中央副秘書長、中央辦公廳主任;
譚震林,中央副秘書長、中央書記處第二辦公室主任、中央華東地區工作部部長;
胡喬木,中央副秘書長、中央宣傳部副部長、中共中央主席秘書;
宋任窮,中央副秘書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幹部部副部長、中央西南地區工作部部長;
馬明方,中央副秘書長、中央財貿部部長、中央西北地區工作部部長;
劉瀾濤,中央副秘書長、中央監察委員會副書記、中央華北地區工作部部長;
林楓,中央副秘書長、國務院文教辦公室主任、中央東北地區工作部部長;
李雪峰,中央副秘書長、中央書記處第三辦公室主任、中央中南地區工作部部長。
中央秘書長會議制度建立後,中央副秘書長的組成人員曾有所變動,例如增加了李富春等人事變動。
當時的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為:毛主席、朱德、劉少奇、周恩來、陳雲。
這一屆中央書記處是1945年6月19日由中共七屆一中全會選舉產生的,成員為:毛主席、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陳雲於1945年8月任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1950年6月任中央書記處代理書記。1950年10月,任弼時病逝,陳雲正式任中央書記處書記。
這時的中央書記處與中共八大以後的中央書記處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質,中央書記處的構成和職能類似於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說得更遠一些,是從1945年中共七大至1956年中共八大,中共中央的最高領導核心為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書記處。
三、1954年,中央決定建立秘書長制度
20世紀50年代,百廢待興,百業待舉,全黨全國面臨空前繁重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問題,中央關於各方面的路線、方針和政策需要制定,各項重大日常工作亟待處理。這些繁重的重大決策,最後都集中到日理萬機的中央書記處。
為了減輕中央書記處和中央領導人的日常工作事務,1954年,中央決定建立秘書長制度。在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書記處之下,設立經常性的中央秘書長會議,主要任務是:負責協助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書記處研究和處理黨和群眾工作方面的日常事務,辦理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書記處交議或交辦的其他工作。
同時,在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書記處之下,重新設立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負責對全黨全國軍事工作的領導。在政府系統,則建立國務院全體會議或常務會議,決定國家日常事務。
這樣做的好處很多,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書記處,可以透過中央秘書長會議、國務院國務會議、中共中央軍委,來行使對黨、國家和軍隊的領導,處理大量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方面的日常工作。
這些重大舉措和工作制度,有效減輕了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書記處的工作負擔,為中央主要負責同志集中精力考慮、研究和制定一些關係到黨和國家長遠發展問題的重大路線、方針、政策及理論問題等,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從1954年4月起,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和書記處之下設立中央秘書長會議,代中央處理日常事務,一直延續到1956年9月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為止。
中共八大透過的黨章規定:中央設政治局、政治局常委和書記處,書記處在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的領導下,處理中央日常工作。
中央秘書長會議制度建立之初,毛主席專門召集了一次秘書長會議,對大家說:調你們來是叫你們做事。鄧小平同志做中央秘書長,大區來的同志做副秘書長。中央的事由你們做,對外一律用中央名義,不用秘書長、副秘書長名義。毛主席的這些話,表示了他對中央秘書長、副秘書長的高度信任和對這項工作的重視。
鄧小平曾對中央秘書長會議成員講:毛主席說,把你們擺在這裡我們放心,你們分管的地方工作部也叫“放心部”。我們主要管協調,你們要把這方面的工作抓好。
有關同志注意到,鄧小平抓工作主要抓佈局、抓章法。
陳雲也對中央秘書長會議的工作提過希望。他說,把握大局也要靠在座各位的工作,拜託大家了。
鄧小平在中央秘書長會議負責抓總。他主持每次的中央秘書長會議,各位副秘書長參加,共同研究處理中央交辦的工作。鄧小平常說:“我們的主要任務是抓黨”,主要抓黨中央的日常工作和黨的建設。
鄧小平具有才思敏捷、辦事果斷、雷厲風行、富有創造性等特點。周恩來總理曾頗為感慨地評價說,小平同志是舉重若輕,而他自己則是屬於舉輕若重。這雖然是周恩來的謙虛之詞,但也說出了鄧小平的若干特徵。
鄧小平到中央後的工作情況,得到中共中央和毛主席的充分肯定。這從以下事實可以證明:
1954年9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根據周恩來總理的提名,決定陳雲、彭德懷、鄧小平等10人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根據毛主席的提名,決定朱德、彭德懷、鄧小平等15人為國防委員會副主席。
同年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決議,成立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擔負整個軍事工作的領導。並決定由毛主席、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鄧小平、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組成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毛主席任主席,彭德懷主持中央軍委的日常工作。
作者簡介:太史小生,歷史領域愛好者,特別是熱衷於黨史、軍史的閱讀與寫作。一直希望更清晰地去回望歷史,更理性地看待歷史,更流暢地書寫歷史。
歡迎廣大歷史愛好者斧正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