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2月22日,國家郵政局發行了一枚紀念郵票,這枚小小的郵票,記錄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農業稅--這個在中華大地上延續了2600多年的古老稅種成為歷史。
小小郵票上是牽動億萬農民的大事
自古以來,農業稅乃“皇糧國稅、天經地義”,一直是國家財政的主要來源。據《左傳》記載,我國農業稅始於公元前594年魯國的“初稅畝”。從那時起,中國農民繳納農業稅已延續數千年。歷史上農業稅名目繁多,幾經變更,但不論是唐朝初年實行的“租庸調”法,宋朝王安石調整不合理的徭役徵調制,再到明朝張居正實行的“一條鞭法”,清雍正年間實行的“攤丁入畝”,最終都沒有跳出“黃宗羲定律”。
1949年,中國共產黨帶領廣大農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實現了廢除封建土地制度的千古夢想。但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底子薄、基礎弱,工業化和城鎮化水平低,農業在國民經濟中佔很大比例,農業稅仍然是國家財政支援工業化建設資金的重要來源。農業稅制度在新中國建設和發展過程中曾經發揮過歷史性作用,廣大農民為此作出了巨大貢獻。
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的不斷髮展,財政支出缺口不斷增大,而基層財源卻有所減少。農民不僅要繳納農業稅,還承擔著俗稱“三提五統”的各項費用,農民負擔較為沉重。繁重的稅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民實際收入的增長,也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而這一問題也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視,農業稅費改革勢在必行。
進入新世紀,為切實減輕農民負擔,2005年12月29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以“162票贊成,0票反對,1票棄權”高票透過決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廢止《農業稅條例》。同日,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簽署第46號主席令,宣佈全面取消農業稅。至此,延續了數千年的農業稅宣告終結。這既是時代發展的必然,更是中國共產黨造福當代、功在千秋的偉大創舉。
中國農民永遠告別種田納稅的歷史
取消農業稅充分貫徹落實了科學發展觀的客觀要求。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是以人為本,讓全體城鄉居民包括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取消農業稅,促進了城鄉稅制統一,建立起新型的工農關係和城鄉關係,促進了城鄉、區域、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取消農業稅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舉措。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和農村建設基礎比較薄弱。推進建設小康社會,最艱鉅、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取消農業稅,從根本上減輕農民負擔,維護了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為決勝脫貧攻堅,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
取消農業稅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具體體現。取消農業稅,進一步密切和改善了政府與農民的關係,為維護農村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契機。
取消農業稅是推行依法治國,促進農村社會進步的重要途徑。廢除農業稅條例,從制度上規範農村分配行為,理順分配關係,提高農村社會管理水平,有利於貫徹依法治國方略,保護農民的利益,促進農村社會全面進步。
取消農業稅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鋪平了道路。取消農業稅,進一步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激發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促進了農村沿著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軌道發展,有力推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面展開。
取消農業稅讓億萬農民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取消農業稅,讓廣大農民獲得了看得見的物質利益。更多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成果,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歷經數千年風雨滄桑,卸下重負的中國農民喜笑顏開
編輯:王晨光
主辦|國防大學政治工作部宣傳處
值班編輯:周帥
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