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能夠被敵人直接攻擊首都建康(南京)的,恐怕只有梁武帝時期的”侯景之亂“了。
那是因為梁國內部政治敗壞,將近有50年沒有見過刀兵了,各鎮的守將,各懷鬼胎,不積極抵抗的緣故,有的更壞,明明有幾十萬大軍,卻是袖手旁觀,等著皇帝老子被整死,自己好接班。最後結果就是侯景的區區8000人,圍困建康幾個月,最終攻克建康,把那個梁武帝,活活給餓死了。
侯景之亂,不是從邊境打過來的,屬於內亂,在距離建康180公里左右的合肥起兵攻擊前進的,這一路上,侯景雖然遭遇過小股堵截,基本上都被他輕鬆越過了。
而且他一路燒殺劫掠,根本就是冒著必死的決心的,沒有考慮過後路。
有人說,金兵直搗北宋都城開封,也是長驅直入,並不正確,他們在黃河以北,也是遭遇到部分北宋軍隊嚴密防守的,比如太原。只是宋朝從上到下,基本上都很慫,不敢主動攻擊,但凡有幾個城鎮出兵襲擾金兵後方,金國人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其實,宋朝定都開封,也是很奇葩的,北部的黃河,既是天險,又是攻擊前線,北岸的渡口一旦陷落,開封就無險可守了。而金兵南下的時候,北岸的幾萬軍隊幾乎沒有組織起來有效抵抗,有2萬北宋軍人甚至是被逼著跳黃河淹死的。
古代打仗,機動性最強的就是騎兵了,最快的行軍速度,也只有每天300餘里,有時候,還要渡河、爬山,速度會更慢,這種每天300餘里(150公里)的急行軍,是不能持久的,馬匹表示受不啊。急行軍3天,也只不過450公里,通常敵國的首都,距離邊境至少在800公里以上,有的更遠。
在一個秩序良好的國家,城鎮之間都有自己的遊騎、哨探、烽燧預警等,敵人的大量騎兵運動過來,早就被偵測到了,所有的城池都會閉門自守,敵人騎兵除了在城外燒村莊、殺鄉民、搶糧食等,無法進城,只能繞過去,隨後,我方派騎兵在後面襲擾,或者提前通知後方部隊設伏,那種關隘、山口、河口、密林之類的地方,就是伏擊的最佳地點,挖個陷阱,設個路障,可以打亂行進隊形,然後一頓弓箭射過來,就可以射死百把人,得手後溜之大吉。倒不是為了大量殲滅敵軍,主要是造成心理陰影。
騎兵也是要休息的,就算他們很牛叉,站著睡覺,隨時準備戰鬥,那麼當地軍民,利用地形優勢、環境熟悉等因素,半夜三更的時候,敲鑼打鼓,也能讓這些騎兵嚇個半死,第二天萎靡不振,還打什麼仗啊。
如果光是騎兵,打到敵人的首都,看到高達5-8米的城牆,敵人閉門自守,騎兵也只能停下腳步,如果沒有步兵、攻城器械等,想要攻破敵人的城池,簡直就是找死。因為騎兵下馬之後,連步兵都不如。
典型的例子就是明朝景宗時期的”北京保衛戰“,瓦剌太師也先的10萬騎兵,一路上,押著大明的皇帝,開開心心地打到北京城下,兵部尚書于謙(一個文官)來個堅壁清野,然後利用高大城牆為後盾,把兵力佈置在城外決戰,所有的城門關閉,城外軍隊只有殊死搏鬥,他們利用周邊的村鎮建築,不停地騷擾,最後也先的部隊損失過半,連自己的弟弟都被幹掉了。
還有一個案例就是秦昭襄王進攻趙國邯鄲的例子,數十萬秦軍圍困邯鄲幾個月,也沒能夠拿下來,此時的趙國,40萬大軍才被敵人全部坑殺,城裡面大多數都是老弱病殘了,就這樣,邯鄲硬是挺住了,秦國人不得不撤兵,還搭上了戰神白起的命。
(遇到這種隘口,騎兵只能哭著回去)
至於某人真心想攻克敵方首都,必須帶上步兵,還要有攻城車、雲梯這樣的裝置,還要有大批的糧草,這些東西可不是飛過來的,需要用人力、畜力拉,通常使用牛,想想看,牛車的速度?一路走來,煙塵大起,人喊馬嘶,就怕別人不知道。
對於騎兵的野戰衝擊,守城的將士可能沒有辦法,如果遇到步兵,他們反而可以派出自己的騎兵去騷擾了,偷個營,劫個寨,斷糧道,下個毒,打埋伏什麼的,可以讓敵人抓狂。
(遇到有這種守城利器的,敵人最好是乖乖離開比較好,遼國大將蕭撻凜,就是被這玩意給幹掉的。)
上面提到的兩個成功案例,機率極低,在我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也就這麼多,至於國土面積只有巴掌大的迷你國家來講,可能會略多一點,比如春秋戰國時候的小諸侯國,東漢時期,西域的一些小城邦,遇到班超、陳湯這樣的猛人,連抵抗的意願都沒有了。
因此,在古代大國之間的戰爭,由於縱深的問題,在科技、運輸、偵查等手段還沒有能夠達到整體快速移動的情況下,是很難快速移動到敵人首都的,沿途的騷擾,後路被斷,那就等於死亡了,白白送了幾十萬大軍的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