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這是我國的分配方式。此種分配方式激起了無數國人奮鬥的意志,就拿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來說,以前大集體人們幹活都沒有動力,但當包田到戶之後,家家戶戶越幹越有勁。
而這也被稱之為初次分配,簡單來說就是人們透過自己的體力智力或生產要素得來的財富。社會不斷髮展,這時候人們發現體力勞動所帶來的收入不如一部分人用智力換來的收入高。當社會貧富差距越來越大時,該如何實現社會公平呢?此時再分配就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以前的個稅起徵點是3500,現在是5000,而這也意味著工資超過5000的人必須繳納相應的稅額,工資越高所需要繳納的稅費就越多。每個公民都必須交稅,當然有一些人見錢眼開,守著自己的錢偷稅漏稅,一經查出,後果相當嚴重,就好比現在一些明星,偷稅漏稅後不要在妄想著出現在公眾面前。
在這裡要注意的是初次分配是由自己的勞動所換來的,而再分配是由國家相關的法律法規保障實施的。總而言之,國家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中間收入群體擴大,減少過富的人和過窮的人。
2021年3月,我國召開了脫貧攻堅表彰大會,對過往扶貧過程中的幹部進行了表彰,而這也代表著2020年底我國已實現了全面小康,接下來的工作,就是要避免這些貧困戶返貧。
相當多的人民已經擺脫了貧困,那麼該如何做到共同富裕呢?2021年8月中央財經委員會提到了第3次分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我們都不陌生,那第3次分配又是什麼呢?他又是依靠什麼來約束的呢?早在2019年和2020年就已經強調著公益事業的重要性,試圖用第三次分配來減小民眾間的收入差距。
說到這第3次分配的方式就已經很明朗了,他靠的不是人們的多勞多得,也不是法律的強制性,更多的是社會道德的約束。鼓勵更多的人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將第3次分配方式作為前兩種分配方式的補充,實現人們的共同富裕。
用專家的話來說這是要增加個人捐贈的規模和總量,這時候企業需要站出來,發揮帶頭作用,透過社會公益和慈善回饋社會。馬化騰和馬雲已經身先士卒,一個捐了500億,另一個緊跟其後捐了1000億,直言助力共同富裕。
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的區別就在這裡,對於中國而言,它不會允許財閥出現,它保障的是每一位社會公民的合法權益。當然,如果你想的是馬雲,馬化騰捐贈的錢以平均的方式發放到你手上,那麼就大錯特錯了,共同富裕不等於平均主義,在小範圍內它可以有貧富的差距,想要生活過得好,還是得靠自己奮鬥。
其實社會公益並不只表現在大型企業和資本家身上,人人都可參與其中。這種公益慈善的方式有很多種,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每年都有大量的學生支教做義工,實則這也是一種進行,這也是進行社會公益的一種方式,而且隨著網際網路的發達,很多一部分人都會透過網路進行捐助。
據相關資料統計,我國的捐網路捐贈比例已達到幾千億,這種種跡象都在表明以社會公益或慈善形式進行的第3次分配,已經無形中在整個社會展開。
人人都想富,但蛋糕只有那麼大。如何將蛋糕切好,是每一次分配方式都需要考慮的問題,一不注意就會造成社會貧富失衡,這不僅不利於民眾情緒的穩定,也不利於整個國家的發展。
第3次分配方式,更多依靠的是民眾的同理心,一種達則兼濟天下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