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語,不知道你是否曾經注意過它,那是一種指尖的跳躍舞動,“跳”出無聲人的“聲音”,讓人們能聽清那彷彿隱秘在冰山底下的熾熱思想。
對於中國2000多萬的聽力障礙者來說,手語是他們與世界交流的方式,是他們的心靈在指尖跳出的舞蹈。曾振,東北大學機器人科學與工程學院2019級碩士,他就是那個希望自己能幫助聽力障礙者攻克手語難關的人,希望他們能夠更加便捷地與世界對話,找回屬於自己的“聲音”。
攻破技術難關 為你發出“心聲”
幾年前,曾振認識了省殘聯的一位朋友,他和姐姐都是遺傳性聽力障礙,幸運的是他的症狀可以通過後天訓練得到改善。在與這位朋友交往的過程中,曾振瞭解到中國手語翻譯的數量嚴重短缺,而培養手語翻譯也是一件長期且艱苦的事情,故而他萌生了“能不能用科技為聽力障礙者做些什麼”的想法,這一想法與中殘聯和機器人學院的王斐老師不謀而合,於是兩人開始組建團隊,研究工作開始起步。
在王斐的帶領下,曾振三人團隊研發了一套可以幫助聽力障礙者溝通交流的智慧系統——舞指科技,這套系統肌電臂環、雲端資料、App程式組成。臂環透過接收21維手部關鍵點的資訊還有8維肌電訊號資訊,完成手臂運動軌跡的資訊記錄,再透過AI技術和標準手語進行對比,最終將其轉化為文字、語音呈現於App端。
在具體使用中,聽力障礙者透過佩戴臂環用手語交流,臂環將肌電訊號資訊上傳到雲端,雲端將資訊資料轉譯文字、語音後,傳至“舞指科技”App,而接收者則透過該App將自己的語音轉換為文字和手勢圖片再反饋給聽力障礙者。如此,便完成了一輪交流的閉環。尤其是早期使用者,舞指科技會為他們提供定製版產品,根據個人手語習慣,訓練臂環也會更加智慧,識別精準率也更高。
在“舞指科技”初創之時,那位省殘聯朋友的姐姐曾親自來到公司體驗了一次肌電臂環,當她緊張地用手語打出“謝謝”的時候,曾振忽然覺得他們所做的這一切,都是有意義的。
“其實自己做實驗的時候還沒有感覺到太多,因為之前都是理論實驗,沒有實際發出聲音。但是現在,它真正地發聲了,這讓我感覺所有的付出沒有白費,都是值得的。”曾振說。這場“尋聲”之旅,就在那一聲“謝謝”之後,拉開了帷幕。
艱辛尋聲之路 初心一路相隨
在“尋聲”之路上,曾振遇到了未曾預料的困難。一方面是技術問題,手語轉換的技術極具挑戰性,因此,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專案都得不到有效推進,有時因為一個錯誤的結果,實驗和資料都要推倒重來。
“另一方面就是人才的問題,這涉及到公司層面,我在2019年本科畢業,那時就有一批合夥人堅持不下去了。”曾振回憶起那段時光,語氣也變得沉重起來,“大家一開始覺得做公司會有各種各樣的光環,有媒體報道,有投資人,但畢業之後涉及的卻都是現實問題。做這個公司我們承載著大家的夢想,就得為夥伴們的選擇負責任。在這個過程中,很多人也面臨著多重選擇和對比。創業並沒有人們想象中的那樣光鮮亮麗。”
曾振的創業之路,走得跌跌撞撞,面臨著人員重組、技術難關乃至市場前景等多重考驗。曾振知道創業一切都是“真槍實戰”。
“但很慶幸,這一切,我們都挺過來了。”曾振回憶說,“在取得了一點成績想要更上一層樓的時候,我感覺身上的包袱更重了,甚至曾有過放棄讀研和創業的想法。”然而那一聲“謝謝”時刻迴盪在他腦海裡,支撐著他一路向前。
在創業初期那段艱難的時光,王斐老師給了曾振很重要的建議,曾振由衷地說:“他從一個導師,而非創業合作者的角度,給了我很重要的支援和鼓勵。現在想來,王斐老師對我的創業起了決定性作用。”
回想創業這幾年,曾振認為創業是提升自己的重要途徑,在經歷了大大小小諸如資金、科研和突如其來的疫情等困難後,他的能力也在一次次攻堅克難的經歷中得到了很大提升。
對於曾振而言,這不僅是他對於創業的堅持,更是對於聽力障礙者群體持久不懈的關注和理解。在不久的將來,他希望自己能為聽力障礙者帶去科技福音,不僅僅是政策上的關注和資金上的傾斜,更重要的是進一步提升人們對聽力障礙者群體的關注和共情。
在曾振開始這個專案之後,深圳殘聯和騰訊等公司也都開始進行這方面的研究,他們之間曾就這一專案達成一定共識。
曾振介紹說:“現在我們還是一個年輕的公司,我們能做的就是盡力提升科技水平,引起更多人對這一研究領域的關注,從而在群策群力之下做出涓滴改變。”從曾振創立“舞指科技”以來,他和團隊連續斬獲了“創青春”遼寧省大學生創業大賽金獎、第五屆“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總決賽高教組主賽道銀獎、第十二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金獎等。
面向未來,曾振充滿希望。“在新的一年裡,我們希望這個產品能夠順利量產,從而進一步在合作的示範單位進行試點試用,穩固行業領先性,贏得更多人的關注和支援,讓聽力障礙者和外界無障礙溝通,真正幫助他們感受這美麗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