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顧全華 口述 何星 整理
五〇四廠是中國第一座濃縮鈾生產工廠,也是“一五”期間前蘇聯援助中國的156個重點專案之一。這個本該擁有數不盡輝煌的老廠在我的記憶裡卻有些“灰頭土臉”的模樣。年輕的我見證了五〇四廠的逐漸成形。這是我與核工業結緣的地方。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氫彈、第一艘核潛艇所使用的濃縮鈾全部產自五〇四廠。從五〇四廠的建設到現如今我國核工業的迅猛發展,艱辛與掌聲我都曾經歷。
01
—— 大學畢業,我從江南煙雨來到西北狂沙中 ——
我1957年大學畢業以後就分到蘭州工程總公司,也就是後來的蘭州工程局,大學在南京工學院讀工業與民用建築專業。那時候大學生少,但也都是實實在在地幹,從來不嬌氣,“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要想得到真知識就得在基層沉下去幹。當時中央下的命令是:大學生畢業後必須經過勞動鍛鍊一年,才能在機關從事管理工作。
我是在蘭州工程總公司煉油廠一處班組鍛鍊,在班組鍛鍊期間,我在預製廠實踐做混凝土,我的另外三名同學在做瓦工,都是很基礎的工作。從南京的江南煙雨突然轉到蘭州的西北狂沙中,那樣的環境轉變實在讓我印象深刻。我們整個班組全擠在一間土房子裡,睡的是拿木板搭成的臨時通鋪,雙層通鋪中間留一個走廊,全住得滿滿的,一個挨著一個,風沙大的時候鋪蓋上都是沙塵。
不久,西固的一、三、六,三個處合併組成了蘭州總公司下的一公司,一處是煉油廠,在蘭煉靠近黃河邊的位置,三處是電廠,六處就在福利區,主要是住宅區和一些生活供給。當時的我就是個愣頭青,從來沒有覺得自己的工作有什麼不一樣,每天就跟著老師傅們打混凝土,從來沒想到自己能與核工業發生關聯。
02
—— 建五〇四廠,清華等大學畢業生是技術核心、部隊軍人是建設主力 ——
1958年剛過完國慶,10月4日我稀裡糊塗地被通知調走了,不知道要去哪裡,也不知道要去幹什麼,胡亂收拾些輕便的行李就出發了。到了地方才知道是去建設五〇四廠。五〇四廠地方很偏,從廠區坐火車去市裡要半個小時。那時候我所在的公司名稱是直屬一公司,機構也很小,是個正處級。回想起來,其實來到五〇四我才真正開始了我的技術工作生涯,自此我參與了五〇四廠、八一四廠的建設全過程。1984年四〇五廠開始建設,我作為21公司的總工也參與了4個月,把前期規劃做完後才離開。
五〇四廠是按照原版的蘇聯圖紙來建的,只有少數的標註是中文,我們大部分人是不懂俄語的,但為了看懂圖紙,只能自學。蘇聯專家都住在蘭州招待所,上班由大巴統一把他們拉到我們廠裡。他們在專家樓辦公,一般人是不能進的,我們也接觸得少,很多技術問題只能靠自己琢磨。廠房分三個工段,一段負責建福利區,二段負責建設廠前區,我所在的三段負責建設主廠區,當時是單永峰擔任工區主任,李國章擔任書記。整個五〇四廠建設任務非常重,光是三段就有兩千多名員工,整個廠裡除了蘇聯專家外有三批人馬,一小部分清華等大學的畢業生是技術核心,部隊調來支援的軍人是建設主力,蘭州各個縣的臨時普工負責一些基礎性工作。1959年我們三段從鐵道部調來了一個工程師名叫陳自立。
五〇四廠自1958年開始建設,1965年完工,作為核工業第一套核燃料濃縮工廠,工程建設難度相當大。五〇四的主廠房長600多米,寬50米,每一節三萬到四萬平方米左右,作為核工業工程對溫度、溼度、清潔度控制要求也特別嚴格,稍有一丁點誤差都會出大問題。同時,五〇四廠廠房因為保密、安全等因素,主體都在地下,只高出地面二三十公分,兩側是兩條長600米、寬約2米、深約3米的現澆通風溝,通風溝鋼筋很密,內壁大概15到20公分。廠房中間有一條中央溝。除去這三條長溝,廠房裡都是排列得整整齊齊的裝置,一號機、二號機、三號機不停地運轉,當裝置運轉時會產生大量熱量,廠房各處設有通風帽幫助散熱。預製的蓋板小的長一米五、寬一米三左右。地面剛開始也都是水磨石,加工難度也很大。400米長的鋼筋共600多條,一條一條緊挨著,除了走道各處都是這樣的鋼筋。當時外面沒有人知道這個巨大的黑盒子是做什麼的,而我們就在裡面工作。
因為主廠房太大,所以被分為三段來施工,其中1號工程的鋼筋、混凝土總量約47000立方米,全現制支模板約十多萬平方米,全是用的東北的紅松,通風溝上層隔板的誤差只允許正負2毫米,當時國家能給我們的不多,但是能給的全給了。在主廠房1-37軸線交付安裝後,從1960~1964年期間,主廠房還有大小不同的20多項工程尚未完成,有的屬於新建,有的完成主體待裝修,有的處於收尾階段。1960年建設的8號工程為最大的專案,約有6千多平方米,由於1959年主體施工1~3層,因電焊原因造成2~3層區域性被燒,經鑑定後,不合格的拆除,重新施工,經一年多的努力具備交付安裝條件。
▲國營101公司第三工段生產技術組部分同志留影(前排右二為顧全華)
1958年正趕上全國“大躍進”,幹部職工都是白天干活晚上一同加班,加班也不計報酬。晚上十點左右收工後,一個饅頭、一碗菜湯就是最好的犒勞。當時班組發的獎金大家是不會收的,都敲鑼打鼓將獎金送回,那時候大家對個人利益都計較得少。洗衣服、做家務都留在大禮拜放假的時候做,職工在儀容儀表上舍不得花時間,所以偶爾出門還被外面的人戲稱“遠看像要飯的”。1961年國家暫時困難時期,單位在“保人保機器”形勢下迎來了一項特殊的施工專案,即15號工程。它結構特殊,經半年準備,終於進行到頂蓋施工階段。因其鋼筋稠密,混凝土厚度為1.5米至2.5米,混凝土總量約為2000多立方,而且要求一次性澆滿,不留施工縫,為此工段調集了8臺400公斤的攪拌機,50多臺振搗機,組織200多人,白天晚上三班倒,經三天三夜的奮戰完成了任務。
液氮在當時技術上需求很大。過去,五〇四廠為了液氮的生產已經建立9號和新9號兩個工程,不過建築面積都不大,液氮產量仍不能滿足需求,1962年組織要求再建一個規模更大的工程叫新新9號,必須在9個月內建起交付安裝,我們也沒有辜負組織的信任,按期完成了任務。
五〇四廠建設過程中沒有起重機,更沒有塔吊這類好裝置,十多米高的廠房需要的砂、石、磚不是靠人挑肩扛就是靠馬車拉,我們的職工就挑著磚從架子走上去,稍不留神就會跌下來。工程的建設一開始全靠手推車,到後面才增加了架子車。就是靠這些簡陋的裝置和這樣一群一心為著國家大事的人,才把五〇四廠一磚一瓦建起來。
五○四廠建設時期的圖紙都是絕對機密,絕對不能拿出保密室或者偷偷記在別的紙上。存放圖紙的保密櫃都是由厚鐵鑄成,四壁厚達30多釐米,拉開門都十分費力,我們只能抽空去保密室學習圖紙,怎麼學習呢?靠記。想畫一部分帶出來是根本不可能的,圖紙是建築的生命啊,我們只能把它刻在腦子裡。
03
—— 深刻教訓引發“設計革命” ——
廠房在建設期間也發生過事故。1958年冬天天氣轉冷時,一顆螺絲從廠房頂鋼架上掉落下來,別看只是一顆小小的螺絲,這可是大問題,一顆有問題整個廠房就可能都會發生問題。檢查後發現1號工程骨架的螺絲粘合不合格,後經過檢驗發現混凝土強度也沒有達到標準。當即,隊伍就將1到37號骨架全部砸掉重來,所有的混凝土塊體也全部重新在西固生產,為此工期也延誤了3個月。1959年年末1號工程一段就要交付安裝,廠房第一段就有10000多平米,這一拆又是大問題,工期可誤不得,最後還是幹部工人拼盡全力才將工期搶回。這次事故給我們帶來深刻的教訓,我們再次認清一個理念:工程必須要將質量、安全放在首位。
有了五〇四廠的經驗與教訓,三線建設時公司就格外謹慎,一定要按施工規律、按程式辦事,嚴格把關,好中求快,好中求省,絕對不能含糊。1965年國家也講究“設計革命”,改進施工工藝從設計開始,總工程師李日餘就第二套系統怎麼建也費了很多心思。他親自帶隊去設計院談了三天。後來814廠建設時根據實際採用了車廂式施工,也不像以前那樣做現澆,而是大量採用預製,類似於現在的工業化生產,非常成功。
(顧全華,1957年參加工作,全程參加五〇四廠建設,1958年~1963任國營21公司第一工程處主任工程師,1983年~1986年任國營二一公司總工程師,1986年12月任華泰企業公司總工程師。)
策劃 | 楊金鳳
編輯 | 申文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