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是國家經濟命脈所繫。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推動網際網路、大資料、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中高階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完成好這一任務,必須保持投資的合理必要增長。離開投資,無論是創新戰略實施,還是產業最佳化升級,都難以實現。如果說製造強國是目標,投資就是把目標轉化為現實的載體。
2010年,我國製造業規模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此後,我國穩居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之位,同時也開啟了由大到強的歷史程序。然而,愈進愈難,新程序的起步並不容易。在國內外環境深刻變化的衝擊影響下,我國製造業投資增幅放慢。2011—2016年,增速從31.8%下跌到4.2%。2017年、2018年反彈回升,隨後又開始下跌。2021年上半年恢復正增長,但2019—2021年年平均增速2%。製造業投資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30%以上,其投資幅度的放慢導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同步下跌。2011—2020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從23.8%下降到2.9%,給宏觀經濟執行造成一定壓力。同時,投資增幅的放慢使得製造業(增加值佔GDP)比重下滑,從2010年的32.5%降為2020年的26.2%。
從產業發展規律和主要發達國家實踐看,製造業比重在達到一定程度時通常都會下降,但下降時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跨過了高收入國家的門檻,且製造業發展處於國際領先水平。就我國而言,201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僅4550美元,距高收入國家門檻還有很大差距。製造業發展儘管規模世界第一,但整體水平仍相對處於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因此,我國提出把“保持製造業比重基本穩定”作為未來發展的重要戰略任務。
首先,需求的急劇縮減和疲弱不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世界經濟進入長週期調整階段。儘管各國採取了大規模的刺激政策,但世界經濟遲遲未能走上穩步復甦軌道。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世界經濟陷入深度衰退。受此影響,我國貨物出口(95%為工業製成品)2011—2020年年均增長僅為5.6%,較2001—2008年年均增速下降了18.8個百分點。與此同時,我國“模仿型消費階段基本結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持續放緩;投資“經歷了30多年高強度大規模開發建設後,傳統產業、房地產相對飽和”,而能夠激發新的大規模投資的技術、產業尚未有效形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下滑。需求是企業投資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需求的長期低迷消蝕了對製造業未來發展的預期和信心,導致企業不敢投資。
其次,需求的長期萎縮使得價格水平持續下降,製造業盈利狀況惡化。2000—2010年,我國規模以上製造業企業利潤年均實際增速超過20%,但2011—2020年僅有0.23%,其中,2018年、2019年連續絕對減少,2020年雖略有回升,但尚不及2016年的水平。利潤是驅動投資的核心動力,利潤水平的下降必然導致資本離開製造業,投向其他行業領域。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隨著利潤下降,製造業研發投入也開始縮減。2011—2019年,我國規模以上製造業R&D經費支出年均增長11.4%,其中2018年、2019年不足8%。
再次,盈利狀況的惡化導致製造業還貸違約情況成倍增加,融資能力持續減弱。從2013年開始,各銀行製造業貸款佔比不斷下降,2020年這一趨勢仍在繼續。以中國工商銀行為例,2012—2018年,其製造業貸款不良率從1.61%上升到5.76%,上升了2.58倍。2019年起,這一趨勢開始扭轉,但2020年仍高達4.2%,為2012年的2.6倍。相應地,其製造業貸款佔公司類貸款比重從2012年的23.8%下降到2020年的15.9%,減少了近1/3。其間,2015—2018年還出現了貸款額的絕對減少。銀行在我國金融體系中佔據主導地位,其貸款佔到製造業外部融資的65%以上,貸款的持續縮減意味著即使企業想增加投資也可能難以實現。
可以看出,過去十年我國製造業投資持續走低,根源即在於需求的萎縮不振。2021年以來,在我國出口高速增長的帶動下,製造業投資由負轉正、穩步增加。促進製造業投資合理增長,需深入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強化需求的支撐帶動作用。同時,發揮好銀行的主導作用,強化金融對製造業的有效支援。
一是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推動製造業市場需求穩步增長。需求的疲弱不振不僅會造成經濟迴圈淤堵,而且會削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策效力,延緩產業升級程序。在世界經濟進入長週期調整階段,逆全球化和大國博弈加劇,新一輪產業革命仍在孕育突破之中,加之人口老齡化、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響,世界經濟增長低迷乏力可能將在今後較長一個時期內延續。在這種情況下,我國迫切需要激發內需潛力,強化國內市場的基礎保障作用。目前,我國人均GDP已突破1萬美元,財政赤字率和通貨膨脹率均處於較低水平,有潛力也有條件為製造業發展創造一個有利的環境。這需要轉變宏觀調控只關注短期問題的舊有理念,統籌經濟執行和產業升級,搞好跨週期政策設計,加大逆週期調節力度,防止需求不足抑制製造業投資發展、轉型升級。
二是進一步降低生產經營成本,改善提升製造業盈利水平。影響製造業投資的,除了其自身是否盈利,還與其他行業利潤高低有關。如果其他行業利潤相對較高,即使製造業可以獲利,資本也會選擇進入其他領域。因此,促進製造業投資增長,使製造業有較高的盈利水平。實現這一目標,一方面,擴大市場需求、重點在促進收入增長;另一方面,降低成本費用支出。實際上,我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如降低製造業增值稅率和“五險一金”繳費比例,降低用能、用網、物流成本等,都是為了擴大製造業盈利空間。目前,我國製造業盈利狀況明顯改善,但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依然較多。未雨綢繆,需進一步深化改革,推動降低生產經營成本,防止大宗商品價格不合理增長,努力提升製造業利潤水平。
三是推動金融體系創新,強化金融對製造業創新發展的支援。目前,貸款佔到我國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的2/3以上、增量的1/2以上。促進製造業投資發展,發揮好金融的作用至關重要。真正使金融與製造業同舟共濟,需推動兩者激勵相容和深度融合。鼓勵支援商業銀行以投資銀行思維和金融科技手段創新服務、提高效率,深化對產業發展規律和企業經營狀況的瞭解掌握,與企業建立長期穩定的關係,分享製造業發展的紅利。同時,減少銀行對息差收入的過度依賴。目前,利息淨收入佔到銀行營業收入的70%以上。這種經營模式下,銀行只是獲取固定利息收入,缺乏關心製造業未來發展的內在動力。這需要逐步減少銀行對息差收入的依賴,倒逼金融體系轉變發展理念和經營模式,投身服務於製造業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