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1912年,是清朝統治的晚期,也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還是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第一次呀騙戰爭(1840年)開啟了晚清時期,清朝統治力量開始衰落,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第二次呀騙戰爭使得清朝統治危機進一步加深。晚清時期,西方資本主義入侵進一步深化,封建統治者賴以統治的農村自然經濟開始解體。同時伴隨著列強在華設廠和洋務運動的發展,中國出現了民族資本主義。面臨國內外的雙重壓力,清朝統治之下的各階級開始了反抗和探索,農民階級發起了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嚴重打擊了清王朝和西方列強的勢力。同時,晚清時期的文化發生了轉變,開始衝破封建主義的束縛,向西方學習的一步步探索。清朝在抵抗外患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強入侵的同時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洋務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擊,並使列強瓜分中國。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的底字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雖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許多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援革命,近300年江山氣數殆盡。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革命風暴席捲全國,清朝統治迅速崩潰,次年2月12日宣統帝溥儀被迫頒佈退位詔書,結束了清正斧自1644年入關以來268年的統治。
武昌起義,武昌起義是指1911年10月10日農曆辛亥年8月19在湖北武昌發生的一場旨在推翻清朝統治的兵變,也是辛亥革命的開端,黃花崗起義失敗後,以文學社和共進會為主的革命黨人決定把目標轉向長江流域,準備再以武漢為中心的兩湖地區,發動一次新的武裝起義。透過革命黨人的努力,終於在1911年清宣統三年10月10日,成功地發動了具有劃時代意義武昌起義起義的勝利,逐步使清朝走向滅亡,並建立起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是亞洲看中國走向民主共和的開端,在中國歷史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指發生於中國農曆辛亥年,清宣統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狹義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農曆八月19頁武昌起義爆發至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前後這一段時間,中國所發生的革命事件,廣義上,辛亥革命指自19世紀末,有的學者認為,從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算起,有的說從1894年新中會成立開始,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統治在中國出現的連場革命運動。
廣州起義,1911年4月27日下午05:30,黃興帥130餘名敢死隊員直撲總督署,發動了中國同盟會的第十次武裝起義,廣州起義杆刺對圖入總督署總督張鳴岐逃走,起義軍馮輝總督署後,在東轅門外與水師提督李準派來彈壓起義的北洋軍短兵相接。起義軍浴血奮戰,終因寡不敵眾而不幸失敗,
一月23日,武漢各界數萬人急會抗義漢口英租界巡捕房槍殺人力車工人,
一月30日,湖北革命黨人在武昌成立文學社,
三月四日,慈溪太后的總管大太監李蓮英病逝。
五月九日,清廷宣佈鐵路幹線收歸國有及全國陸朝武,
5月14日,長沙萬人機會掀起保路運動,
8月30日,直隸東安、永定河門口、濟南等處發水災,
10月十日,武昌打響第一槍,辛亥革命爆發時日,成為中華民國的國慶節
10月22日,長沙獨立,成立湖南軍正斧。陝西新軍攻佔西安,
10月30日蔡鍔等於昆明起義成功時,
12月13日,雲南都督蔡鍔主張迅速組織中央正斧,定國名為中華民國
12月29日,孫中山歸國,17省代表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