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世紀末,日本實行海禁。畢竟當時日本的經濟尚不發達,許多生活必需品還得靠中國供給。日本政府斷了這條路,那麼只能鋌而走險了。
日本這麼做並沒有徹底阻斷日本人到元朝經商,這些膽子大的大多是武裝商人,他們可不僅是單純的做生意,偶爾還伴隨著搶掠。
14世紀初葉,日本進入南北朝分裂時期,諸侯割據,這個時候更是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府主管,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日本人更加為所欲為,一些南朝封建主,組織武士、商人和浪人到中國沿海地區進行武裝走私和搶劫燒殺的海盜活動,歷史上稱之為“倭寇”。
不巧的是這個時期,中國也進入了大明王朝時期。
朱元璋早期與日本發生了一點不開心,本來還準備對日本動武,結果被勸阻了。由於深受倭患的影響,明朝也開始了嚴厲的海禁。朱元璋頒佈了“片板不許下海”,嚴禁私人海外貿易。
但大明早期,完全不懼。可是,從嘉靖時期開始,由於大明持續衰退,海防廢弛,再次面對倭患時,顯得力不從心了。與當初日本海軍一樣,大明海軍同樣對國內造成了巨大影響,由此在沿海地區出現了龐大的海盜集團。
這些人也開始和倭寇相勾結,甚至很多時候,他們還能居於領導地位。比如當時的汪直集團,就非常猖狂。
雖然大明也有戚繼光抗倭,但整體上來說,大明海防被倭寇攪和的天翻地覆,狼狽不堪。後來是,日本隨著豐臣秀吉統一大部分日本,再次頒佈海禁,倭寇的活動開始減少。
至於說到了大清,倭寇反而沒有了,其實這裡面的原因也很簡單。
豐臣秀吉死後,德川幕府開始逐漸統治了日本。出於穩定自家權位的考慮,對外厲行“鎖國”政策。
當時日本的鎖國令非常嚴厲,日本船隻不許出海貿易,更不許擅自與海外往來,偷渡更是死刑大罪。
出個國都要死刑,如此嚴密監控的鎖國體制,也恰恰剷掉了倭寇作亂的土壤。元明年間倭寇們肆意駕船“覓食”,想打劫就打劫的“好日子”,從根兒上就沒了。
大部分的日本人也只能老老實實的待著了。不過與原來比,日子相對好多了,生活必需品不至於還得進口了。
有了人說了,倭患的產生不就是日本海禁才引起的嘛。其實海禁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日本進入了強有力的政府統治時代。
同時,大清也進入了相對穩定的時期,雙方也並非徹底斷絕了聯絡,官方聯絡非常多。由於兩國斷絕了大部分的海外貿易,但同屬東亞的兩國倒是交流頻繁。
可是雖然倭患沒有了,但是兩國同時在後期被西方列強打開了大門,日本透過自救,走上了強國之路,和明朝後期一樣,開始入侵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