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之/一個有腔調的人文類解讀頭條號
(1)阿富汗的悲劇
有這樣一個國家,它並不大、人口也不多、經濟孱弱到是聯合國認證的“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更糟糕的是,這個國家還處於幾十年如一日的戰亂中。
用這樣一句話來形容這個國家,那就是“國家貧弱、社會動盪、黎民困苦”。
但就是這個“積貧積弱”的國家,卻擊敗了巔峰時期的英國、拖垮了不可一世的蘇聯、讓耀武揚威的美國鎩羽而歸。想必您已經猜到了這個國家的名字,那就是——阿富汗(Afghanistan),一個不起眼卻又聲名遠揚的中亞小國。
先來簡單介紹一下阿富汗的情況:面積約65.2萬平方千米(約等同於黑龍江+吉林),80%的國土都是破碎縱橫的山地高原,交通極其不便;人口約3800萬人(略高於貴州),95%以上的人口都是穆斯林,78%的人口蟄居在黑暗、落後的農村;由於常年戰亂與先天缺陷,阿富汗經濟近乎崩潰,GDP僅可憐巴巴的200億美元(略低於廈門思明區),人均GDP530美元(約中國的5.3%)
阿富汗面積約65.2萬平方千米,人口約3800萬,與巴基斯坦、中國、伊朗、烏茲別克等國接壤
然而就是這樣的一個國家,卻至今讓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束手無策。自2001年發動阿富汗戰爭開始,直到如今,足足20年的時候,美國在阿富汗這片茫蕪之地上活生生打掉了2萬億美元的軍費(約阿富汗GDP100倍),陣亡士兵超過2000人。
一名阿富汗戰爭中的英國女兵。阿富汗戰爭中,除了美軍還有不少聯軍,如英軍、澳軍等
2萬億美元是一個什麼概念?那可是美國一年的GDP的10%,差不多是中國一年GDP的13%,足以幫助任何一個國家走上經濟發展的快車道。
美軍在阿富汗作戰採用輪值制,曠日持久的治安戰已經讓美軍和美國社會極度疲憊
山地縱橫、民風淳樸是阿富汗的外在,但戰亂、貧窮、落後、黑暗則是阿富汗的底色。直到今天,阿富汗依舊是世界上最不發達、最混亂、人權最無法保障的國家之一。
那麼,我們不禁要問這樣的問題——20年的時間和2萬億美元的代價,為什麼美國卻拿阿富汗一點辦法都沒有呢?是什麼讓阿富汗變成這副模樣的?
(2)帝國墳場還是任人欺凌?阿富汗的悲劇從何而來?
想了解阿富汗問題,您必先了解阿富汗的地緣位置。
別看阿富汗這地不咋大,但卻是整個亞洲的十字路口,拿下了阿富汗就代表著可以深入亞洲腹地——西抵西亞,可與群雄爭石油;北控中亞,威脅俄羅斯的南門戶;東至我國,足以放眼廣闊的東亞;南達印度,登高眺望印度洋。
且看阿富汗的地緣位置,夾在中、南、西、東亞之間,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似乎也註定了阿富汗的命運多舛
這樣的地緣位置,也就決定了阿富汗不可能獨善其身,任何一個強大的國家都不會放過這裡。但同時,由於阿富汗多山地的地理條件,又決定了阿富汗不可能輕易被征服,所謂“帝國墳場”的意思就是任何一個強大的帝國,都會在阿富汗折戟。
阿富汗山地廣佈、丘陵遍地,其地理條件極其適合游擊戰和軍閥割據
歷史上的阿富汗先後被馬其頓人、波斯人、蒙古人、阿拉伯人、英國人、蘇聯人和美國人入侵,但幾乎所有的侵略者都吃不到什麼好果子。之前的歷史沒什麼好說的,大概就是阿富汗被幾個大帝國輪番佔領。
而真正的故事還得從公元9世紀初講起,話說那時候,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中國唐代稱之為“黑衣大食”)崛起,並征服了阿富汗在內的中亞地區,甚至還想繼續東擴,和唐王朝在怛羅斯(今吉爾吉斯斯坦和哈薩克交界地區)這個地方打了一仗後不了了之。
但不管如何,阿拉伯人將伊斯蘭文明傳播到了阿富汗,並對阿富汗民族(普什圖人)的國民性和民族文化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直到今天,阿富汗人都是最虔誠的穆斯林民族。
阿富汗人是遊牧民族的後代,世世代代居住在荒蕪貧瘠的山地沙漠之間,這是一個勇武強悍的民族,接受了伊斯蘭文明,讓阿富汗人有了信仰,從而有了凝聚力,遊牧部落才開始封建向國家演化。
阿富汗的主體民族是普什圖人,約佔總人口的42%,屬於印度帕米爾人種,其文化同時受印度、伊朗和阿拉伯影響
16世紀,波斯帝國再次強大,取代了阿拉伯人,阿富汗再次易主。1747年,趁著波斯衰弱,無暇顧及阿富汗的時候,一個名叫艾哈邁德的普什圖酋長率領阿富汗普什圖人叛亂,很快阿富汗便從波斯獨立。這就是杜蘭尼王朝,是阿富汗第一次正式以獨立國家存在的身份。
阿富汗第一個普什圖人王朝杜蘭尼王朝疆域圖(有爭議),大概涵蓋今天的阿富汗全境和巴基斯坦大部分
獨立後的阿富汗又經歷了內亂後統一的戲碼,統一後又正趕上了帝國主義爭雄的18世紀,老宗主波斯已經行將就木,不足為懼,但阿富汗此時又被夾在兩大猛獸之間,那就是北方的俄羅斯和南方(印度殖民地)的英國。
小小的阿富汗就這樣被沙俄和英帝國玩來玩去,雙方都扶持了自己的代理人,阿富汗也經歷了王朝變革和戰爭,但大體上仍然保持了相對的獨立性。
18世紀的阿富汗王公貴族,長刀是突厥人的習慣,但頭巾又是受阿拉伯人的影響
英國人最先發難,由於擔心沙俄南下,威脅印度殖民地。從1839到1919年,英國殖民軍三次入侵阿富汗,都無功而返,而且還輸得很狼狽,“帝國墳場”的“美名”也是從那時候流傳下來的。此後,阿富汗一直保持著獨立,直到冷戰時期。
進入20世紀50年代,在美蘇冷戰的大背景下,阿富汗也得選邊站。
美國遠在天邊,蘇聯近在咫尺,50年代圍繞普什圖問題,阿富汗和親美的巴基斯坦鬧得不可開交,這個時候蘇聯抓住機會下場,表示支援阿富汗。
想都不要想,阿富汗當然是投入了蘇聯的懷抱。
當時的阿富汗由於沒有被帝國主義剝削,加上積極融入國際社會,其經濟水平甚至可以說是不錯的。在國王查希爾的積極治理和蘇聯的援助下,阿富汗成立了國家銀行,大力發展工商業,社會欣欣向榮,是一個發展前景良好的世俗化國家。
特別是“世俗化”,讓阿富汗的女性也能受教育、就業,並且成為了社會的中堅力量(當時阿富汗80%以上的教師和醫護人員都是女性)。
但好景不長,冷戰背景下,一切都是美蘇角力的棋子,阿富汗亦然。
蘇聯的目的並不是創造一個“發達的君主立憲資本主義國家”,而是想要借阿富汗開啟印度洋的大門,這就註定了阿富汗不可能一直和平。
1973年開始,蘇聯在阿富汗發動了三次政變,先是用首相達烏德搞掉了國王查希爾,然後再扶持其阿富汗人民民主黨,使阿富汗進入社會主義陣營。由於不聽命於蘇聯,1979年人民黨創始人塔拉基下臺,蘇聯又扶持了二把手阿明上臺,但阿明也不聽話。
蘇聯決定自己動手,自此阿富汗的夢魘開始了。
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戰爭爆發,國際譁然,甚至開始抵制1980年的莫斯科奧運會。阿明死後,阿富汗局勢急轉直下,美國見縫插針,立刻扶持起大批反蘇遊擊武裝,包括基地組織和塔利班等。(沒想到後來美國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1979年-198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戰爭長達十年,讓蘇聯國力急劇消耗,加快了解體
長達十年的蘇聯入侵阿富汗戰爭曠日持久,130萬阿富汗人喪生,500多萬人流離失所,先後有150萬蘇軍士兵參戰,死傷超過5萬人,軍費高達450億盧布。打垮了蘇聯,也打崩了阿富汗,最終兩敗俱傷。
正如後來俄羅斯人所說:“十年阿富汗戰爭,蘇聯什麼都沒有帶走,只帶走了5萬副棺材”。
1989年蘇聯人走了,1991年蘇東劇變,冷戰結束,美國也就放棄了阿富汗。此時的阿富汗百廢待興,一片狼藉,處於無政府狀態,軍閥混戰、民不聊生。
這個時候美國之前扶持的一個普什圖武裝組織(後來改稱“塔利班”,意為“神學學生”)就掌握了局勢。
20世紀80年代,美國總統里根在CIA的安排下,在白宮會見阿富汗各路反蘇武裝首聯
1992年阿富汗各路人馬彙集喀布林談判,但很快內戰爆發;1994年,塔利班組建,很快在坎大哈打敗了當地的軍閥,隨後席捲全國;1996年控制喀布林,1997年便控制阿富汗全境,並和巴基斯坦達成邊境和平協議。
一開始還湊合,塔利班宣傳“建立一個和平繁榮的阿富汗”,但很快其殘酷、落後的手段,讓阿富汗社會生活在高壓之下,特別是針對女性。
塔利班治下5年,從1996-2001年,阿富汗卻迴歸到了封建社會,文化上落後保守,政治上毫無建樹,經濟上更是一塌糊塗,很快引起了國際反感。
但這頂多算是阿富汗內政,但由於包庇基地組織,911事件後很快阿富汗引起了公憤,以美國牽頭的“反恐怖戰爭”正式拉開帷幕,阿富汗的“美國治理時代”到來。
(3)美軍為什麼打不下一個小小的阿富汗?
美國總統小布什當即決定對阿富汗出兵。由美軍牽頭,多國部隊進駐阿富汗,僅僅一個月,塔利班政權倒臺。從哪來回哪去,接著幹起老本行“打游擊”,結果這回打的可不是蘇聯,而是當初的“大好人”美國,讓人哭笑不得。
曠日持久的治安戰不是個頭,讓駐阿美軍疲於奔命,美國政府就想著扶持個新政府來幫忙。2004年,阿富汗新政府在美國的幫助下成立。
結果新政府也不過是一個“現代議會制”下的部落政府,正如阿富汗還是一個部落制的傳統農業國家。而此前在CIA的一手策劃下,阿富汗的毒品貿易肆虐,甚至已經成為了支柱性產業(佔GDP32%),一度佔世界罌粟貿易的80%。
儘管在聯合國安理會的施壓下,21世紀後有所收斂,但在那樣一個秩序喪亂的社會,這一切都是非常有限的。美軍想要打擊阿富汗的毒品產業,但屢屢遭受阻擾,阿富汗人口的增長也讓阿富汗不堪重負,蘇聯撤兵時阿富汗人口只有1千萬左右,而現在有3800萬。
這些青壯年人口無法正常參與社會建設,也沒有足夠的崗位,久而久之就容易被吸納進武裝組織。人口上升,基建水平建設卻無法跟上,美軍只能保證不出現大規模戰亂,卻無法促進阿富汗社會的正常化。至今,阿富汗文盲率高達65%,婦女更甚,達96%。
阿富汗新政府和美軍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爭取人口,但美軍是軍隊,不會基層治理,而新政府的治理能力差到難以訴說。美國政府只能打錢收買阿富汗各地酋長,但錢的去向也往往成了糊塗賬。
新政府簡直就是“扶不起的阿斗”,打仗依靠美軍,稅收依靠關稅(因為根本收不上本土的稅),經濟依靠“罌粟種植”,這樣的政府明擺著就是個傀儡政權。結果就是反政府武裝和反美武裝越打越多。
截至2018年,阿富汗全國403個縣,駐美軍和新政府只能有效控制143個,其中人口1600萬左右。
剩下的人口和縣,大多是在各路武裝和部落手裡。但成本還真不低,好傢伙,2萬億美元,當初特朗普競選總統時就算過這筆賬。
美國人彷彿又深陷“越戰泥潭”,打不贏也打不輸,僵持的結果是兩敗俱傷,帝國墳場不是鬧著玩的,英國人、蘇聯人直呼內行。
小布什流下了一個爛攤子,2009年奧巴馬政府上臺後試圖一鼓作氣解決阿富汗問題,增兵10萬人。2011年摧毀基地組織,2014年就宣佈撤軍,看似順暢無比,但其實問題還在。
透過今年努力,駐阿美軍數量下降至一萬人以下,特朗普政府時期,更是打算和塔利班永久停戰。但和平協議簽署了沒幾天,新政府拒絕執行,戰火重啟。道理很簡單,新政府離不開美軍,美軍就是阿富汗政府的“底牌”。
2020年,美國政府與塔利班達成協議,宣佈停戰,但最終只維持了4天
眼看其他盟友都可以體面地離開,美國人是真的急了。但又沒辦法走人,阿富汗不是越南,沒那麼容易,自己一手扶起來的“阿斗”,怎麼樣都要接著扶。
目前,阿富汗政府的經濟政策只能圍繞著首都,同時還必須是在美國人幫助下才能開張,阿富汗政府軍的軍費80%都要靠美國撥款,美軍一走,阿富汗必然天下大亂。
19萬名政府軍士兵,16萬名國家安全部隊士兵,42萬公務員,都等著美國人打錢。
因此美軍在阿富汗是真的走又走不了,打又打不贏。
美軍的消費力就是阿富汗大城市賴以生存的動力,比如說2001年美軍駐軍喀布林,不出幾個月,原本斷壁殘垣的城市又成了大都市,甚至因為美軍要喝可樂,喀布林就出現了不少可口可樂工廠。
時至今日,阿富汗依舊是世界上最混亂、落後的國家之一,前途渺茫,難以看到明天,背後深遠的歷史和人文原因,任誰也無法說明白,美國人不會是阿富汗的大救星。阿富汗,在大國博弈下的夾縫中生存,說是什麼“帝國墳場”,其實還是一個身不由己的小國罷了。
是的,阿富汗看似從沒有輸過,但似乎也沒有贏過,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