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走在陽光明媚的大街上,心情很是愉悅,可他一路走,一路擔憂,最後腦子裡的陰霾逐漸遮蔽了晴朗的天空。
這或許是大多數人都曾有過的經歷:
在做一件事時,我們總會有各種擔心和焦慮。
既怕自己做不成,又怕別人質疑和否定。
最後無休止的內耗,就會徹底拖垮我們。
但其實,每個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
與其被精神上的內耗折磨,不如用行動去治癒自己。
想的越多,越會透支心力和體力,做的越多,才越能扛住壓,克住難。
資料圖 劉新 攝
01
- 讓你疲憊的,是精神上的內耗。
一位作家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他有一個表弟,某天給他發訊息說,自己想應聘一家知名公司。
作家問:“你開始投簡歷了嗎?”
表弟支支吾吾地回道:“還沒有,應聘哪個崗位我還沒有想清楚呢。”
作家勸表弟,先在網上找一些資料,看看在招聘的崗位有哪些,對照自己的能力一一篩選,然後再綜合分析。
表弟聽完點了點頭,也表示接下來要好好研究一番。
但一週之後,表弟又去找他。
原來表弟並沒有去應聘,因為他聽說這家公司面試很嚴格,而且要求也很高,就算順利透過面試,也很難適應激烈的內部競爭。
作家問他:“你先告訴我,投簡歷了嗎?”
表弟回答道:“還沒有,我不確定自己能不能行。”
作家聽後,嘆氣道:“你根本沒去嘗試過,就已經被想象中的困難嚇住了。”
在做一件事時,最難克服的,不是將會遇到的困難,而是想象中的困難。
《撒野》這本書中,有一句話:
“人就是這樣的,想來想去,猶豫來猶豫去,覺得自己沒有準備好,勇氣沒攢夠,其實只要邁出去了那一步,就會發現所有的一切早就準備好了。”
許多時刻,令我們疲憊的,從來不是沒準備好,而是過多的焦慮和猶豫。
想太多,不僅會消耗掉更多的體力和精力,也會瓦解掉你做事的決心和意志力。
李信君 攝
02
- 讓你退縮的,是對外界的敏感。
哲學家叔本華曾說過一句話:“人性一個最特別的弱點就是,在意別人如何看待自己。”
你越在意他人的負面評價,越會喪失前行的勇氣。
只有放下過度的敏感,才能減輕內心的累贅。
作家渡邊淳一,曾認識一位很有才華的O先生。
這位O先生是文壇新人,已經在文學雜誌上,發表過小說,未來大有可為。
但他卻因一次尋常的退稿經歷,自尊心受到很大傷害,從此一蹶不振。
渡邊淳一打電話安慰他說,不必在意這些。
他只是有氣無力地應了一聲。
還有一次,渡邊淳一到他的住處看他,但他不是撓頭就是嘆氣,根本沒有創作的慾望和鬥志。
幾年後,這位O先生漸漸斷送了自己的前途,在文壇上徹底消失了。
面對他人的質疑和不看好:
若你強大,它就是你向上的墊腳石。
若你怯懦,它就是你向前的絆腳石。
已故建築大師貝聿銘曾經被法國總統欽定為盧浮宮重建專案的設計師,但幾乎所有法國人都反對這個決定。
設計院的委員對貝聿銘的設計稿冷嘲熱諷:“這是什麼破玩意!”
他走在街上,一個巴黎女人故意對他吐痰。
但從始至終,他沒有因為別人的無理言行大發脾氣,也沒有因為這些負面事件,放棄自己的設計理念。
後來,貝聿銘頂著巨大的壓力,終於用金字塔式的設計,讓盧浮宮成了法國人最驕傲的建築。
有一句話說:“過多的敏感,是一種無謂的自我消耗。”
能吞得下多少委屈,才能成多大的事。
能受得住幾分打擊,才能成幾分的才。
當你最終做出成績,所有誤解就會不攻自破,所有打擊便會煙消雲散。
資料圖。賀蘭山景區供圖
03
- 行動,是治癒內耗最好的良藥。
去年有一則很火的影片,叫做《先幹了再說》。
影片裡,在突如其來的疫情面前,許多人紛紛犯了難。
一個小夥子,在紙上寫下了自己的擔憂,疫情前辭職了,還能找到工作嗎?
一箇中年男子,在農村做家畜生意,他問自己,雞都出不了欄,鄉親們沒有收入怎麼辦?
一個餐飲店老闆,看著員工都在店裡望著她,她在想,三個月沒進賬,店還能開下去嗎?
在短暫的困惑和掙扎後,他們紛紛行動起來。
那個小夥子,在沒找到合適的工作之前,選擇去當一名網約車司機。
那個中年男子,為了推銷鄉親們養的雞,開始嘗試在網上直播帶貨。
那個餐飲店老闆,把店變成了小型菜市場,帶著所有員工,賣起了平價蔬菜。
最終,他們都熬過了最難的那一關。
當深陷困境時,越糾結越會走投無路。
當你去行動時,才能更好地尋找出路。
有一句諺語說:“空談,水之泡沫;實行,金之點滴。”
也許,行動不能立馬給你帶來轉機,卻可以讓你慢慢擺脫困境。
想,都是問題,做,才是答案。
資料圖。賀蘭山景區供圖
04
1983年美國社會學家hochschild,提到一個理論叫“情緒勞動”。
大意是除了日常的體力和腦力勞動外,還存在一種被忽視的勞動,就是情緒的勞動。
當一個人陷入過度焦慮和糾結時,就會消耗自己大量的體力和精力。
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做一件事時:
怕自己做不成,比真做不成,更讓你感到疲憊。
怕別人說你不行,比真不行,更讓你感到難堪。
許多時刻,我們面對的最大困難,不來自外壓和外力,而是來自情緒和精神的內耗。
所有困惑也好,質疑也罷,想得越多越痛苦。
當你摒棄雜念,拋開煩憂,做得越多越坦然。
一個人最大的自律,是不跟自己較勁。
來源:洞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