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洞見ciyu
心計之深遠者,都不會感情用事。
《孫子兵法》說:“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一言蔽之,打仗得讓對方摸不著頭腦,虛虛實實才能佔據先機。
為人處事也是如此,落子博弈講究棋無定式。
凡事顯露在外,既讓人看輕,又於事無益。
萬事盡收於心胸,方顯不動如山的英雄本色。
真正厲害的人,懂得修煉城府,不動聲色地積蓄力量,靜等時光綻放。
01
隱忍你的慾望
戰國時期,名將王翦奉命統帥大軍征討楚國。
出征前,秦王來慰問王翦,詢問他有沒有什麼要求。
沒想到王翦很庸俗地說,希望秦王多賞賜點金銀珠寶讓他養老。
秦王聽完哈哈大笑,爽快地答應了。
秦王走後,王翦的心腹不解,他們知道王翦不是貪財如命的人,但為何在秦王面前如此表現。
王翦解釋道,是為了讓秦王以為自己胸無大志,只圖榮華富貴,不然功高蓋主,怕是難以善終。
不輕易表露雄心,往往是世間的保全之道。
想當將軍計程車兵,只會不聲不響地咬牙努力。
有鴻鵠之志的燕雀,只會緘默地一次次搏擊長空。
曹操與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如果劉備大談匡扶漢室的夢想,可能就有性命之虞。
正是因為劉備表現得唯唯諾諾,借驚雷來掩蓋心思,才有了後面三分天下的局勢。
一個人有遠大抱負,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淺薄之人,只會誇誇其談,而心胸似海的人,則會默默地腳踏實地。
與其四處鼓譟野心,不如悄悄地努力,然後驚豔所有人。
02
管好你的脾氣
古語有云:“愚妄人怒氣全發,智慧人忍氣含怒。”
一個人如果被脾氣拖拽著走,就落了下乘。
成熟者,能穩得住情緒,容人所不容,忍人所不忍。
林則徐幼時性情剛烈,其父林賓日寫下“制怒”懸於林則徐的書房之內,併為其改名“則徐”,意思是要他控制脾氣,處事舒緩。
為官之後,林則徐牢記父親的教誨,重新親自書寫“制怒”二字牌匾,時時警策自己。
有一次,廣東海關監督豫坤和洋人勾結破壞禁菸,林則徐知道後怒不可遏,把茶碗摔破。
當他一抬頭,“制怒”二字映入眼簾,頓時沉住氣。
第二天,他仍然若無其事地接待豫坤,經過巧妙周旋,終讓豫坤乖乖地交出了修建虎門炮臺的銀兩。
《教父》裡說:“不假思索地釋放怒火,是最危險的任性表現。”
怒而決斷,怒而行事,往往會鑄成大錯。
小事生煙,大事冒火,也容易使人鄙夷。
凡事都能波瀾不驚,才有不怒自威之勢,才能對事情徐而圖之。
懂得收放自如地控制情緒,這是我們斡旋於複雜世事的圓潤智慧。
03
收斂你的鋒芒
曾國藩認為官場有“四忌”,其中一個就是“傲狠妄為者敗”。
有一次,道光皇帝給他升了官,曾國藩沒有恃寵而驕,還特地叮囑弟弟:
“不要因為有點學問就恃才傲物。常存敬畏之心,才是惜福之道。”
為官數十載,曾國藩深知水滿則溢,人滿則敗的道理。
按清朝官制來說,當升為正三品時,藍呢轎可換為綠呢轎,增加兩個護轎人,並配備引路人和護衛。
曾國藩雖然貴為三品大員,卻不喜歡大搖大擺,仍乘藍呢轎。
憑藉這樣的低調內斂,曾國藩一路官至兩江總督。
楊慎在《韜晦術》書裡說: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人拔乎眾,禍必及之,此古今不變之理也。”
太過鋒芒畢露,容易把自身置於眾矢之的。
所謂:“君子之才,玉韞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懂得藏鋒守拙,才是安身立命的長久之道。
04
收起你的委屈
強者扛責任,弱者常抱怨。
若不如意就訴委屈,生活目之所及都是一片陰霾,別人只會遠而疏之。
若一味地怨天尤人,只會讓自己習慣於諉責他人,對問題的解決於事無補。
在人生成長路上,終究百般滋味自己嘗,千種苦楚自己扛。
雷軍在年度演講時談到一件事。
小米公司上市後,一度跌到新股發行價一半以下。
投資者把雷軍叫過來,從產品到管理把他像小學生一樣訓了一個多小時。
作為董事長的雷軍,非常憋屈。
但他沒有抱怨,也沒有訴苦,而是想方設法地解決問題,先是抄底小米股票,又在營銷、研發技術上下功夫,之後小米股價一路高漲。
就如太宰治在《人間失格》一書裡講:
“我仍然認為向人訴苦不過是徒勞,與其如此,不如默默承受。”
與人共事相處,被誤會是常態,遇到磕碰也難以避免。
在我們的工作中,領導不清楚來龍去脈,會錯怪你不夠盡心盡責;
同事會把失誤甩鍋你,讓你白白捱罵。
客戶可能雞蛋裡挑骨頭,處處為難你。
但生活終究是自己的生活,經受的委屈,自己嚥下;遇到的坎兒,自己去越。
弱者怨天尤人地訴委屈,強者處之泰然地扛下來。
05
藏起你的好惡
我們身邊圍繞著形形色色的人,一些人總會讓人心生反感。
意氣用事的人,不加掩飾地擺臉色給對方。
成熟持重的人,則不會以自己的喜好行事。
劉邦揭竿而起反秦,與他同縣的雍齒追隨。
可雍齒素來輕視劉邦,在劉邦領兵外出打仗的時候,獻出豐邑投靠了魏國。
劉邦對他可是恨之入骨。
可是當劉邦平天下的時候,並沒有殺他以洩心頭之恨。
為了顧全大局,收服人心,故意封雍齒為列侯。
將士們見劉邦如此仁心地厚待手下,都心悅誠服地擁戴他。
有大局觀者,心胸藏有乾坤,好惡不言於表。
明朝時,嚴嵩一手遮天,徐玠心中雖然不喜,卻假意順從。
即使嚴嵩的兒子嚴世藩多次對他無禮,他也不見慍色。
這樣的老於世故,讓徐玠與嚴嵩相安無事地同朝十幾年。
等到徐玠成為首輔,嚴嵩被勒令退休後,徐玠仍然示以好意。
他明白,皇帝朝令夕改,指不定嚴嵩何時又東山再起。
文化學者馬未都曾說:“能跟討厭的人共事,才叫有本事。”
人來人往,我們沒法決定與誰共事,卻能決定以什麼態度相處。
眼界寬闊點,不要侷限於一時的愛憎裡。
格局大一點,懂得去考慮更長遠的得失。
心計之深遠者,都不會感情用事,而是全盤考慮,深思熟慮。
▽
《鬼谷子》所說:“聖人之道,在隱與匿。”
為人之道亦在於此。
修煉城府,並不是去勾心鬥角,而是為了給自己披上鎧甲,更好地與這個世界交手。
點個贊吧,往後餘生,願我們知世故而不世故,歷滄桑而不失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