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葉桉(學名:Eucalyptus urophylla S.T. Blake)是桃金娘科桉屬植物,常綠高大喬木,原產地樹高60米,胸徑2米。尾葉桉是熱帶、亞熱帶速生樹, 適應在我國熱帶、南亞熱帶地區低山、丘陵地區肥沃疏鬆的土壤中種植, 該地區土壤型別主要包括鐵質磚紅壤、赤紅壤、山地赤紅壤等。
尾葉桉下半部樹皮粗糙,紅棕色,上部樹皮灰白色平滑,呈薄片狀剝落。樹幹通直圓滿,樹幹可達樹高1/2-2/3。葉具柄,葉呈披針形,長15-25釐米,寬2-5釐米,成熟葉片頂端呈尾狀。花序腋生,花梗長15-20釐米,花5-7朵或更多;果杯狀,果徑6-8毫米,果柄長5-6毫米;果成熟後暗褐色;果盤內陷,果瓣與果緣幾乎平行,4-5裂。尾葉桉喜光、喜溫溼、肥沃疏鬆的土壤。能耐於旱和瘠薄,但不耐霜凍(低溫-4℃出現凍害)。
尾葉桉樹幹通直, 木材堅硬耐腐, 可作為重型結構和橋樑材料;生長速度快且產量高;木漿容易漂白且得漿率較高、適應性好, 目前已成為華南地區桉樹人工林的主要栽培品種。在造紙業發達國家和地區,用於製漿造紙,其木材基本密度適中,造紙效能好(緊密度大,平滑度、耐破度、抗拉強度和耐折度都較好)。
在廣西已形成了尾葉桉種植產業鏈,種植尾葉桉成為廣西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種植尾葉使得其經濟產值大幅度提高。從2007年至2017年,廣西林業總產值從293億元增加至2800億元,實現翻十番。
但尾葉桉作為桉樹的一種,同樣屬於外來樹種,是人工林發展中爭議最大的樹種。尾葉桉等桉樹在造林生產方面,對土壤的水分需求比普通樹種高很多,影響土壤的保水能力,易造成水分流失,導致土地肥力下降。原始植被因為得不到足夠的肥料和養分而受到嚴重破壞,進一步引發土地退化,水土保持情況惡化,土地貧瘠。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主要是撫育不到位、多代連作、施放化肥等,可能會造成一些土壤板結。
所以種植尾葉桉需要科學種植,要根據土壤情況進行合理補肥,多施有機肥或專用肥,以免土地肥力快速下降。且最多種植三代就要封山幾年,待採伐剩餘物如干、枝、葉等地表覆蓋物逐步腐爛後才能在此基礎上更新造林,或者與一些本土樹種進行輪更。只要符合國家種植規範,合理、科學造林,這些問題就能有效解決。
由於桉屬樹種較多, 種間極易發生雜交, 導致後代嚴重分化, 傳統的有性繁殖方法很難保持樹種優良特性。因此, 需透過無性系育種等方法對林木進行遺傳改良。無性繁殖技術中扦插法和壓條繁殖法雖能保持母體優良特性, 但樹木成活率低, 且缺乏材料, 大規模生產受到限制。
而利用開源創眾農業科技專有的植物非試管高效快繁技術(TERNPC) 對尾葉桉進行快速繁殖,即可解決這些問題。該技術有著植物組織培養的高效快繁的特點,但不需要建試驗大樓,不需要瓶瓶罐罐,只需要簡單的設施,以一葉一芽為材料即可培育出能在自然界中生長的植株。該技術適應性極廣,可生產季節長,繁殖係數高,大規模生產成本低。